一周陪孩子不足12小时不能当爸:爸爸,请你别错过我的前半生

01

开篇先给大家说一个小故事吧,故事来源于现在我一个现在正带小学4年级班主任的老师朋友。

前段时间父亲节前,她曾策划一场“爸爸家长会”。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失败了。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一个班里50多个学生,只有三分之一的爸爸到场了。而在后来的细问中还发现,就在这三分之一的爸爸中还有一大半的爸爸之前根本不知道孩子读几班,班级在哪,甚至还有不知道已升学跑到以前教室的。

那天一时间教室里分成了两派。

爸爸来了的孩子都很开心,即使平时跟爸爸关系并不好,经常挨揍的孩子这个时候脸上都带着一份骄傲的神态。

而爸爸没来的孩子,虽然可能来得是他们更喜欢的妈妈爷爷奶奶,可是神情中还是有着难掩盖的失望。

而在家长群中更是一处“好戏”

没来的爸爸在群里“道歉”:要么是太忙了抽不来身,要么是离家在外赶不回去。

其实她何尝不知道爸爸们忙,她之所以搞这样的家长会不就是为了能让爸爸参与进孩子的学习生活。原本以为家长们能排除万难的,可到头来发现在大部分的爸爸心中,还是工作赚钱更重要一点。

效果不佳,她虽然很失望,但更多的是无奈和理解,所以她也没说什么。

可却突然跳出了一个爸爸在群里怒对她:“你就好好教我家孩子读书写字就好,做什么搞这些有的没的?谁不要上班谁不忙?我要是有那么多时间围着孩子转,还把他送去学校干什么?你这样一搞,小孩子多伤心?

这一下可把朋友气着了,真的是把好心当驴肝肺。你知道小孩子会伤心,怎么就不想着不让他伤心呢?

而他也遭到了很多家长的怒怼,末了“认怂”的说了句:“我家我负责赚钱,孩子都是妈妈再管,有什么事你找他妈妈,我不懂教育。”

那次事件之后,朋友摇着头对我感慨:

“原本以为鸡汤文中那些丧偶式育儿是特例,这下才知道,这其实才是普遍现象。而更可怕的是,很多父亲居然还振振有词,毫无羞愧之感。在他们心中,男人不管不陪孩子,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在那次家长会后她曾在群里发过一条长文,看的让我心疼。

你们没来,所以你们没有看到你家孩子趴在阳台上对着楼下翘首以待的样子。

你们没来,所以你们不知道他们对着爷爷奶奶妈妈问出那句“我爸呢?”时脸上的落寞。

你们没来,所以你们不知道他们之前在给你们做父亲节礼物时认真而又开心的表情。

你们没来,所以你们也不知道有个孩子抱着装的满满的存钱罐想要“买”爸爸一天时间。

来不来开家长会不重要,这一两个小时也不会改变些什么。目的也只是为了能让你们知道孩子更想要的是陪伴。

别等到真的错过孩子成长过程后,在后悔。这是回不了头的

02

其实为什么她要做这么“吃力不讨好”的事?因为她就是在一个“双缺”家庭长大的。

小时候她一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父母一直在忙着做生意,你能想象到,她对我说,在她记忆力,从没和父亲坐下来好好的聊一次超过15分钟的天时,多落寞吗?。

“他要么是太忙了,十天半个月看不到人。要么就是回到家躺在那做自己的事,即使是无事可做,发呆也不会来找我聊天。”

“我们的对话往往是冰冷的问句,一问一答,重新陷入沉默。而很多时候,他想对我说一件事或者指出我的错误,他都是让我妈或者爷爷奶奶转达。”

“你能想象到,我都升高二了,有天在看电视突然对我说:‘你快中考了吧’时,我心有多凉吗?”

因为她从小生活在这样的家庭,所以她是一个及其缺乏安全感的人,在后来的恋爱中,也极其的敏感。

别人对她好一点,她立马就深陷进去,然后极力的讨好对方。这也导致她遇到过很多个白眼狼渣男。

常常因为对方一句无心的话陷入假象的猜测多疑之中,也因此,很多恋爱对象最终无法忍受离开了。

这更让她痛苦,一度让她否定自己,觉得自己不配得到爱。

后来她自己曾分析这就是与从小父亲身份的缺失有关,因为身边没有一个强大的男性角色,所以她就想要从伴侣身上找到安全感。

渴望得到关注和保护,就不断的讨好,害怕被抛弃,所以就变得偏执多疑。

因为她是过来人,所以她能明白在小孩子心中,对父亲的期盼是什么,所以她想要以一场爸爸家长会来把这份希望传递给父亲。

可是后来她才明白,大家不喜欢“未雨绸缪”,只会在后悔之时才能醒悟。

03

为什么今天会写这样一个话题?是因为最新一期的《奇葩说》。

这期的议题是:“如果一周陪孩子的时间不足12个小时,就取消当爸爸的资格,你赞同吗?”

在采访中,很多爸爸都不同意。

为什么?因为一周12小时,一天一个多小时,对他们来说都很难。

他们知道,如果推行这个提案,他们根本没有当爸爸的资格。

而在这其中,爸爸们又真的如他们所说的那样“忙”,一周连12个小时陪孩子的时间都抽不出吗?

其实想想怎么会。

孩子们怎么说:

“我爸爸每天下班打游戏打到深夜”

“我爸爸总要去和他的朋友喝酒喝得醉醺醺回家”

“我爸爸总说他太累了让我去找妈妈”

......

你看,其实很多时候,他们根本就没那么忙。只是在他们心中,会觉得“反正有他妈,我不陪没关系”。

他们会因为各种各样的事放弃陪孩子,却很少有人推掉所有的杂事说“我要回家陪孩子”。

他们会默认“陪孩子”“教育孩子”是妈妈的责任。这也是为什么在养坏孩子后你最常听到的不会是“他有个不称职的爸”,只会是“他有个不称职的妈”。

爸爸觉得孩子有妈妈陪就好了,可在孩子心中呢?

采访视频里,视频主让几个孩子先选了他们最喜欢的玩具,然后问他们:

“爸爸陪你们玩一天,和送这个玩具,你会选择哪一个?”

在喜爱的玩具面前,所有的孩子都选择了爸爸。

甚至有孩子选了爸爸最喜欢的足球类的玩具,因为他爸爸喜欢足球,他觉得自己选了足球玩具的话,爸爸就会愿意陪他玩了。

你看,有些爸爸们总会把:“爸爸去赚钱给你买玩具”“爸爸去赚钱给你好的生活”挂在嘴边,不否认,他们也是真心爱孩子的,所以才想把最好的给他。

他们也总会在孩子抱怨“你都不陪我”时,指责孩子是“白眼狼”,哀叹自己辛辛苦苦为了这个家,却得不到孩子的理解。觉得自己养了个不懂感恩的白眼狼。

父母一辈子都在等孩子说谢谢,却不知道孩子一辈子都在等孩子说对不起。

其实,孩子并不像你想的那么“势利”,和玩具相比,他们可能更想要的是你们全心全意的一天哪怕几个小时的陪伴。

这样他们就知足了。

颜如晶在辩论中的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

孩子的人生也是一部连续剧,从第一集到第二十集,他会慢慢的变。你不看,你问我:现在演到哪里了?我怎么告诉你现在演到哪里了?谁又能告诉你。

孩子的人生,从1岁到20岁,他们走过来,可能比连续剧还糟糕。

连续剧你不看,没关系还可以补。你补回了剧情我们可以聊一聊。但是孩子的人生是补不回来的。

1到20岁你不看了,你就永远都看不了了。

04

而最让我感慨的是,在采访中,那些生活在“父亲陪伴缺失”家庭里的孩子,在被问到“如果爸爸一周陪伴你不到12小时,你就不能在叫他爸爸”时,他们的回答也是不愿意。

“因为爸爸是我的爸爸呀”

“因为他是我最好的爸爸呀”

“因为爸爸也很辛苦啊”

你看,孩子宁愿要个挂名爸,都不想没有爸。

他们其实什么都懂,他们其实苛求的也不多。

他们理解你的辛苦,他们知道你都在为了他而努力工作。所以他们也不会“得寸进尺”的要求你每天都得24小时陪着他们,或许你每天陪他们玩十分钟他们就会很满足。

而你再不称职,在他们心中,你也是永远的,最好的,最爱的爸爸。

父母是孩子前半生唯一的观众,孩子是父母后半生的唯一观众。

我不会错过你的后半生,也请你不要错过我的前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