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梦瑶摔跤还能免试上维密?时尚界的审美你不懂

时尚界的时尚是跟风,我们眼中的时尚是我们所不拥有的一切。

2017年11月,维多利亚的秘密时尚秀在上海举行,一时之间公关软文和网友讨论起飞,过去中国网友不太熟悉的超模们吸引了无尽的流量。在维密秀上,奚梦瑶的意外摔倒更是引发了激烈讨论。诸多自诩为懂时尚的公众号疯狂讨伐奚梦瑶的不专业。但这丝毫没有阻止奚梦瑶凭借时尚超模的形象,在中国变成一名当红娱乐明星。不管是讨伐她、还是路转粉,没有人问过,她真的是代表时尚的超模吗?

回到这个问题需要进入时尚模特的世界。Mears这本书揭示了时尚超模的工作体验,以及模特们每天面对的经纪人和客户的工作与理念。首先,这个世界的一条基本原则是,普通观众觉得好看的,在时尚界都是low的。 想成为超模,要拥有一种look。Look最直接的翻译是外观、外表,但它不只是好看(beauty),更是一种前卫的感觉;look也不仅仅是外貌,也包含模特的个性(personality)。独特的外貌与个性相结合,构成了超模look。超模look可以说是一种整体风格。这是成为超模的基本要素。超模look当然有很多类型,例如波西米亚风、颓废风、瑜伽范儿、巴西风、比利时风、俄罗斯洋娃娃…毫无疑问,模特可以调整自己的妆容打扮,甚至是假装自己的个性来改变类型。然而一个最基本的区别终究难以逾越。时尚界并不是个均匀的整体,而是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圈子:先锋时尚和商业时尚。 先锋派“为了时尚而时尚”,他们不在乎金钱,追求的是时尚界的声望;商业派纯粹地为了利润而生产。先锋派活跃于杂志、时装周和奢侈品牌活动中;商业派面向大众消费市场。先锋派面向的观众是行业内的其他生产者,包括时尚编辑、设计师和其他时尚从业者,商业派的观众则是普通消费者。追求真正的时尚才有机会成为时尚超模,并因此获得超额回报,但是

追求时尚本身是一个不可预测的过程,谁也不知道谁会是下一个超级明星;相比之下,商业模特的收入更加稳定,但是其时尚声望远远不如先锋派所追求的高端时尚。两个时尚世界里,模特的外观有明显的区别。先锋派追求的是前卫的外观(edgy look),强调独特、有力;商业派更青睐柔和(soft)的、传统上被接受的外观,希望能够取悦普通消费者。Edgy和Soft字面上也是反义词:一边是尖锐的高级时尚,另一边是柔软的大众消费者。当然,这个区分并不是绝对的,模特们也希望从商业向时尚转型,尽管这非常困难。 特定的look吸引着对应的客户。然而客户不会从天而降。进入模特行业的年轻女性们,必须依附于大大小小的经纪公司。经纪人根据模特们的look和客户的口味进行推荐匹配,同时也为模特定价。模特工作的报酬并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经验与名气、工作类型的变化而调整。模特们不断地试镜,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得到工作。因为每一次试镜,几乎都是十几名模特争取一个机会。所以模特工作往往很不稳定,收入也并不理想。她们工作中最花费时间的是试镜,试镜却没有报酬。尽管模特们总是在经纪人的管理之下,她们与经纪公司并非雇佣关系,所以也不会有劳动保障。模特更像是一种自由职业者,在时尚界寻找出头的机会。这是个
赢者通吃的行业,少数站在顶端的超模为自己和经纪公司带来大量的报酬,而普通模特的收入很低且不稳定。于是,经纪公司大量签约年轻的模特,期待发掘下一个站在时尚顶端的超模;大量的年轻人不断进入模特行业,带来激烈的竞争。当经纪公司认为某些模特没有希望时,又立刻无情地抛弃他们。模特的职业寿命通常很短,平均来说,大部分模特的职业寿命是5年,从业者的流动性很高。两个时尚世界的模特工作体验差别很大。追求高端时尚的模特获得的金钱报酬很低,为杂志拍摄平均每天只有100美元,一场几天的走秀报酬总体在500-1000美元之间。而商业模特拍摄购物目录、商业广告的收入非常稳定。拍一天购物目录一般是几千美元,一个电视广告或商业广告的报酬平均是3-5万美元。收入不同的主要原因在于,有名望的时尚杂志和设计师们知道,他们不需要付很多钱,模特们就愿意为他们工作。毕竟,他们代表着珍贵的符号资源。衣服、鞋、手包、甚至是与他们合作的机会、参加一些活动的机会都可以是报酬。高端时尚的模特们借此赢得声誉,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得到几十万、上百万美元的奢侈品牌代言机会,尽管这样的机会凤毛麟角。模特的经纪公司也分不同的类型:小公司专注于某一种look,靠差异化路线取胜;国际化的经纪公司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横跨电视、娱乐、运动等多个领域。对于绝大部分经纪公司来说,在声望和收入之间必须取得一定的平衡:没有商业模特带来的收入就无法生存,但是完全没有声望,又无法在时尚界立足。所以经纪公司愿意养着少数收入很低的先锋时尚模特,她们为整个公司带来时尚声望,还能不断吸引新的年轻人。 海报、广告和T台上模特们的光鲜形象掩盖了她们为此付出的辛勤工作。成为超模需要付出的努力既有体力上的,也有情感的。成为超模、拥有完美超模look的工作目的本身就是一个悖论:
模特要不断地追求一种完美的形象,但同时她们又注定会失败,因为保持完美本身是不可能的。模特的工作,可以称为是审美劳动。审美劳动在零售、餐厅、酒吧、旅游、娱乐等行业广泛地存在着。员工被有意识地训练为展示品,展现令人愉快的个性和美好外貌。显然,审美劳动在模特行业发展到了顶点。而对于作为个体的模特来说,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在没有任何监督与指导的情况下,保持完美的外观?模特工作充满了不确定性:进入模特行业和最终获得成功其实都不受模特的控制。绝大多数模特是被星探发掘的,而不是主动进入行业的。进入行业后她们又发现,无法有效地获取试镜时客户的评价。所有过程都是不公开的,模特们不知道客户在想什么、谁为什么得到或没有得到某份工作。据说有一些信号是可以观察的,但是这些信号大多基于传言,并不总是准确。模特行业的工作,只有一种体验是确定的、所有人都经历过的,那就是被拒绝。因为总是有太多人在追求同一份工作了。被拒绝不仅仅是得不到工作,也包括在工作互动中的各种负面反馈,例如被语言或眼神否定、公然被评头论足、甚至被嘲笑身材。

为了提高成功的几率,模特们把注意力转向了自己可以控制的部分:自己的身体和个性。塑造身材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模特们却没有任何的监督或指导。更重要的是,完美身材的标准从来没有被明言,它充满了不确定性、甚至是不存在的。于是模特们的努力也就有了双重的不确定性:如何判断自己是否符合一个不存在的标准,以及怎样才能让自己的身体更符合这个标准。

因为时刻处于他人的凝视之下,来自客户的、经纪人的、试镜现场的陌生人的、以及模特之间的凝视,模特更可能把自己的身体视为是有问题的。人们甚至都不用谈论身材,模特就可以感受到对身材的要求。经纪公司有意少报模特的体重,是提醒她们和理想体重的差距;试镜时样品牛仔裤总是最小号的,是提醒模特与理想腰围的差距。因为时尚界迷信年轻,模特还普遍地对年龄撒谎、少报年龄。除了塑造身体,模特也塑造新的个性。这是一种情感劳动。模特们要学习不同的穿衣打扮,根据不同的工作需求展现特定的个性特征。例如,模特们总是会策略性地在试镜时表达友好,又要根据不同的客户来展现出不同的个性特征。经纪人们鼓励模特们做自己,但又要求模特为了得到工作有策略地调整自己。

作为个体的模特不管多努力,她们还是常常感觉到,自己的职业命运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她们也确实无法掌控。决定模特行业工作分配的是经纪人与各种客户组成的网络。对于经纪人来说,模特是过量供应的,而且同质性非常强。经纪人们首先需要一双慧眼,区分出哪些外形适合先锋时尚,哪些适合商业时尚;同时经纪人还要了解模特的个性,哪些适合更专业化的商业拍摄,哪些更能标新立异、进入先锋时尚圈子。这样,经纪人们就可以给客户推荐合适的候选人了。摄影师、设计师、杂志社、广告商等客户负责做出选谁的决定。显然为商业广告选择模特相对容易,因为他们寻找的是大众型的好看,需要的是好相处、拍摄起来专业化的模特。商业客户有稳定又丰厚的报酬,但是几乎所有人都鄙视商业时尚。拍购物目录只是干活而已,这样的工作无聊而且缺乏创意,称之为时尚就是个笑话。真正的时尚是先锋时尚,而真正困难的也是为先锋时尚选人。什么代表了先锋?标准永远在变化。首先可以明确的是,真正的时尚不是由消费者的口味决定的,因为先锋时尚是给其他时尚圈内人看的。为了追赶时尚潮流,圈内人们也需要订阅时尚杂志、和不同的人保持联系,最终在时尚圈内感知时尚趋势。

时尚圈同样有羊群效应。经纪人努力为自己的模特制造一种她很受时尚界欢迎的氛围,客户也希望自己喜欢的模特能够得到其他人的重视。毕竟,模特唯一的价值来自于她被高端时尚圈接受的程度。即使是最权威的时尚客户,也想要能够在正确的时间模仿正确的look。模特行业选人的预订机制,就是谁在流行的风向标。活在时尚圈内的这些圈内人,同样害怕被时尚所抛弃。于是他们疯狂地预订其他人也在用的模特。时尚超模就这样在时尚圈的跟风中诞生了。时尚超模是无数少男少女仰慕的对象。超模look不仅表达什么是时尚,也传达着什么是美、好看应该是什么的价值观念。时尚超模也是饱受批评的群体,因为时尚界坚持着“瘦”“白”这样的极端标准。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模特越来越瘦了,即使服装的销售对象其实并不瘦?为什么白人依然主导着模特界,即使种族平等的理念已经如此深入人心?严格来说,这个问题并不准确,因为如前面所说,其实有两个时尚界,而
两个时尚界的情况是不同的。在商业时尚中,被青睐的模特是那些普通人会觉得性感的、“妈妈”会觉得可爱的外形。也就是说,模特是被用来吸引消费者的。所以在商业时尚的世界里,模特的种族与外形其实更多样。因为少数族裔消费者越来越重要了,所以非白人模特增加了;因为性感能够吸引人,所以极端的瘦的标准放松了。极端的瘦和白人统治,更多地发生在先锋时尚中。先锋时尚本来也不是为了普通消费者准备的,所以自然也不会因为消费者或大众媒体上的批评轻易改变。在这里,不性感是一个必要条件,模特只是展示的一小部分。先锋时尚的意象,据说是为了表达设计师的认同,描绘奢侈的生活方式,传达出一种画面、一种风格、一种感觉。在高端时尚行业打滚的客户们面对着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时尚趋势谁也无法预测。他们的首要原则是规避不必要的风险。经纪人们根据过去的经验推荐模特,客户们也根据过去的经验选择模特。这里,选择极瘦的白人模特,变成了一种生存策略。所有人都被传统所束缚,但又没有能力打破这个传统。在这样纯白的模特界,为了不显得种族歧视,摄影师和设计师们还是会找个别少数群体来装点门面。但是即使要尝试少数族裔模特,他们也会选择最像白人的模特。例如,长相没有黑人特征的黑人模特,就是个很好的选择。“除了她的肤色,所有地方都和白人一样”。 我们的社会中存在着男性行业与女性行业,例如男医生女护士、男政客女教师、男工程师女售货员。男性行业的报酬与声望总体好于女性行业,相同行业里男性的回报总体也高于女性,女性还常常面临着玻璃天花板。甚至是在传统的女性行业,男性也有优势,他们会坐上玻璃电梯飞快升职。只有两个行业是相反的,一个是色情行业,例如性工作、脱衣舞、色情影星,另一个便是模特行业。在这两个行业里,女性收入明显高于男性,而男性似乎没有任何性别优势。模特行业在1920s年代诞生。1960s成衣销售将注意力转向男性时,男性模特也开始流行。今天,一种被称为都市型男(metro-masculine)的男性特质开始被青睐,在乎外貌、花时间在打扮上的男性似乎开始得到主流社会的认可。但是,女性模特的收入始终远超男性模特。因为传统的社会观念是,靠展示自己的身体谋生,不是男性的理想职业选择。在我们的社会文化价值体系中,归根结底,女性的身体作为性感和美丽的客体是更有价值的。
对比之下,男性的身体参与的是各种职业运动。专业成为装饰性的物品,是女性的工作,这与传统的男性特质是相悖的。即使在今天,还是有很多人认为,镜头里模特的形象都是女性化的。真正的男性气概,应该是运动员、体育明星的形象。“真男人”不当模特,因为模特本质上是被凝视的,是女性的。 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价值。无数女孩的梦想是成为时尚超模,对于她们来说,成为时尚超模本身就是目的;男孩们大多没有从小就因为外形被评价的经历。事实上,Mears也发现,很多男模特只是把模特工作当作能去旅行、谋生、进入创意产业的机会,而不把称为超模当作目的本身。 Ashley Mears自己也是个时尚模特。为了写作这本书,原本打算退休的她重新回到模特行业,再次体验了两年在聚光灯下的生活。其实,真正的聚光灯打在身上的时刻并不多。模特工作的真相是在无数次失败的试镜间隙获得偶尔的机会。但是Mears总是能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凝视(gaze):来自客户,来自经纪人,来自试镜路上的路人,来自试镜现场的陌生人,来自其他模特……来自男人的,也来自女人的。Mears感受到的是活在生活聚光灯下的模特生活。每时每刻她都感受到凝视对自己身体的挑剔。与此同时,成为模特也有积极的一面。模特们在T台上、在聚光灯下可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成为注意力焦点的兴奋,感受到对自己个性与身体的自信。在T台上展示自己,这不能被简化为女性的客体化,这也是一群年轻、有活力、自信女性的自我表达。这就是为什么每个人都应该成为女权主义者——
女权主义关心男人和女人们的生活体验,承认所有不同体验的价值,而且理解人们可能同时感受到的快感与压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