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果汁巨头的没落:远销30多个国家,现却负债百亿裁员万人

随着居民消费层次的不断升级,100%果汁(分为FC果汁和NFC果汁)作为真正意义上的“无任何添加果汁”,更好的满足了健康安全的消费趋势,在未来具有很广阔的发展前景。基于这样的背景,汇源横空出世,尽管一开始并不被大众所接受,但经过多年的耕耘,最终一步步发展成了享誉国内外的著名果汁品牌。

但在市场的大潮中,作为中国最大的果汁企业,汇源正面临着严峻的问题。在停牌6个多月后,汇源又面临退市风险,更被爆出已经连续6年亏损,百亿债务压顶。截止2017年底,汇源负债总额已达115.18亿元;停牌前公司市值为54亿港元,相比2007年的最高值蒸发了近100亿港元。除此之外,其员工数目也从2014年的1.77万人降到了3963人,降幅高达78%。

股价暴跌,负债百亿,员工锐减,这个中国最大的果子企业这些年究竟经历了什么?

中国果汁巨头的没落:曾远销30多个国家,现却负债百亿裁员万人

1992年,时任县外经委副主任的朱新礼毅然辞掉“铁饭碗”,接手了当时负债1000多万、已有3年没发工资的县办罐头厂。这一年6月,他在这个罐头厂的基础上成立了淄博汇源有限公司。估计在当时,朱新礼怎么也想不到汇源会发展成中国最大的果汁企业。

汇源的目的是帮忙解决果农卖果难的问题,为此,朱新礼另辟蹊径,想到了将水果榨成果汁来卖的法子。但是当时汇源负债累累,根本贷不到款,也就买不了榨果汁所需的进口生产设备。幸好在朱新礼的坚持下,最后以“补偿贸易”的方式和境外设备供应商谈判成功,得以开展果汁业务。

一年后,汇源的浓缩苹果汁问世,但是,当时国内并无喝果汁的习惯,所以在国内市场反响平平。重压之下,朱新礼决定转战国际市场。于是,他带着汇源浓缩苹果汁来到了德国慕尼黑参加国际食品展览会。凭借过硬的质量,朱新礼拿到了瑞士一贸易公司价值500万元的订单。此后,汇源顺利打开国际市场,陆续出口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

1994年,朱新礼开始大攻国内市场,率领30人团队在北京创立了北京汇源食品有限公司。不到三年,汇源便在北京站稳脚跟,此后朱新礼开始在全国火速建厂。到2000年,汇源以23%的市场份额高居果汁产业榜首。2007年2月,汇源果汁登陆港交所,筹集资金24亿,成为了当年港交所最大规模的IPO。

“企业要当儿子养,当猪卖”,这是朱新礼的一个著名理论。所以在2008年可口可乐这个大佬找上门来时,朱新礼很是欢喜。毕竟,当时可口可乐可是欲出资179.2亿港元全资收购汇源果汁,这可是当时可口可乐在中国最大的一笔收购交易。信息披露时,汇源股价暴涨164%,汇源一时间风光无二。

没成想,中国商务部做出来禁止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的裁定,这让朱新礼十分恐慌。原来,早在收购前的准备阶段,汇源果汁就开始大幅削减销售人员,据公开数据显示,到2008年底,汇源削减了65%的销售人员,而在全国的21个销售大区的21个省级经理也已基本离职。

所以,在收购案“流产”后,汇源不得不重新招募渠道商、搭建销售体系和团队,但遭遇这一次的大动干戈,汇源已大不如从前。2009年,汇源首次出现亏损,净利润位-0.99亿元。此后,汇源的股价更是暴跌82.69%,其最高时达11.716,而现在仅剩2.02。

近几年,汇源的市场份额也不断地在下滑,所以自2009年后,汇源果汁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现累计负债已达115.18亿元。为了自救,汇源开始变卖资产、裁员。在2013年前后,汇源先后抛售旗下12家子公司;截止到2017年上半年,汇源裁员幅度达80%。但效果似乎并不理想,汇源依旧是亏损连连。

从风光无限的果汁巨头,到如今的负债累累,汇源的境遇不免让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