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奋斗一辈子也未必能和出生在起跑线的人在咖啡厅谈笑风生

上课的时候,老师偶然间跟我们闲聊到一个话题,就是说现在的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老师提到了这么一句话“你现在的努力就是为了以后你还没有出生的孩子”当时我笑了,但是说的真对。

我觉得现在的教育资源确实不均衡。那些在一线城市的孩子们小时候可以上各种各样的辅导班,据我从一些上各种辅导班的孩子的家长口中了解到一些情况,并不是人们认为的那样,是家长逼着孩子上那些辅导班的,相反这些辅导班大多都是孩子自愿上的,是孩子真正喜欢的兴趣爱好,那些老师们也比一般的幼儿园老师要强的多,那些老师们会挖空心思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到了他们上学的时候,幼儿园、小学,都可以上最好的,有很好的学风和学习氛围,身边的其他孩子优秀而孩子自然也不会自甘堕落。

而那些农村的孩子三线四线城市的孩子,很少会有父母会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他们觉得孩子只要健康成长不闯祸就够了,其实还远远不够。就我而言我是一个农村的孩子,我小时候在干嘛,看电视,玩游戏机,基本上是没有人管我,上学不是因为我培养起来了学习兴趣,而是到了上学的年龄,被爸妈逼着去上学的。很多孩子从始至终都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能让自己引以为傲的才艺,孩子们都是极其不喜欢学习的,幼儿园、小学,更像是托儿所,大都是因为家长工作忙,孩子没时间管,所以就送到学校去,老师的水平说实话也不如那些大城市的,更像是保姆而不是老师。

我特意在网上查了一下资料。分析数据来自 “首都大学生成长追踪调查”。受访者是在北京读大学的 06、08 级共4771位本科生。他们的学校被划分为精英大学(北大、清华和人大)、211大学(除上述三所)和非211大学三类。为期五年的调查(2009-2013)包含了详细的学生家庭情况与入学前后经历。从数据本身,已经能够看到家庭背景的重要影响。

比如说,精英大学的学生中,30%自评来由中上或上等经济地位的家庭,而该比例在211大学和非211大学分别只有18.6%和14.6%。精英大学里来自农村或乡镇的学生比例为19.2%,而在另外两种类型的大学里该比例则分别为31%和32.8%。高中类型上的分野更明显,精英大学里近80%的学生来自省级或全国重点中学,16%来自市县级重点中学。而在非211大学里,来自上述两种重点中学的比例分别只有39.4%和38.5%。

数据分析进一步显示,来自省级或全国重点中学的学生比非重点中学的学生进入精英大学的几率高10.1倍、进入211大学的几率高5.7倍。县市级重点中学学生进入两类大学的几率则比非重点中学学生分别高2.4倍和2.1倍。加分优惠政策的影响也十分明显。享受了优惠政策的学生进入精英大学和211大学的几率比没有优惠的学生分别高7倍和1.5倍。

那么家庭背景对于高考分数和优惠政策的获得有没有影响呢?研究者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来自收入中上及上等家庭的学生高考成绩明显高于收入中等及以下家庭的学生。前者获得优惠政策的几率也比后者高47.2%。另外,家庭居住地在县级市、地级市、省会城市和北京的学生,获得优惠政策的几率相比农村或小城镇的学生分别要高出35.8%、123.4%和151.6%。

研究者并没有分析家庭背景如何对学生进入重点中学施加影响,以上的分析也不能完全被确定为因果关系。毕竟,除了家庭的经济实力,学生的个人能力也会有重要的影响。但是,无论如何,我们已经看到家庭背景对于高考分数和是否获得优惠政策有着显著的影响,这又进一步影响学生进入不同类型高校的几率。

我在网上查资料的时候偶然见看到了这样的一句话“一个人的家庭环境会对他/她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决定你来到清华北大的不仅是自己的努力,还有你的家庭环境,包括你父母的教育理念,愿意及能够为教育付出的时间、金钱,你的眼界和视野,你能接触到的一些资源的机会。”

当然并非所有的精英大学、985、211大学,都是豪门贵子,有没有寒门出贵子的?有!当然有。只是我觉得如果把你考入名牌大学的几率算做100%的话,你自身的努力可以占到60%甚至可以更多,而外界一些不可抗拒的因素可以占到40%。

或许我写的这些话不对,我只是一个市井小人,消息的来源也只是网络和别人的口中,我也知道自己什么也改变不了,我唯一能做的只有为了未来还未出生的孩子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