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的百年传奇人生,只为呈现极致设计!

戳上方蓝字「关注」叙品设计

一起做个喜欢设计热爱生活的人❤️

照片中这位笑容谦和的老人,是贝聿铭。去年他刚刚度过100岁生辰。这位赫赫有名的美籍华人建筑师,一生游走在东西方文化之间,以其东方的智慧、宽容乐观的人生态度、卓越的建筑设计功力、独具慧眼的现代建筑理念,历时半个世纪,创立了众多影响世界的建筑名作,是当之无愧的“华人之光”。

如果你有机会到法国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卡塔尔伊斯兰艺术博物馆、日本美秀美术馆、香港中银大厦、苏州博物馆参观,可以自豪地向别人介绍:“这座建筑的设计师曾在中国这片土地上长大”,“在他的作品中,都能看到中国元素的身影”。

有人说他是狂徒,以一介华人身份,将一座晶莹剔透的金字塔搬进了法国人的“圣地”卢浮宫。有人说他堪比外交家,顶着建筑师的名号,在国家元首与上流社会间游走。他的作品每每造价惊人,引发争议无数;他被尊为大师,却几乎没留下理论著述。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人生是精彩的、传奇的。

贝聿铭和杰奎琳·肯尼迪出席新闻发布会

贝聿铭与罗纳德·里根总统及夫人南希合影

1917年,他出生于一个殷实的大户人家,1935年远赴重洋,进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攻读建筑系,后转学到麻省理工学院。

▲ 贝氏全家福(左一是贝聿铭)

毕业后,贝聿铭留校受聘为设计研究所助理教授。在哈佛短暂的留校任教之后,受邀加盟纽约地产大亨柴根道夫的房地产公司,从事商业房地产的规划和设计,而且一干就是12年。

1960年聿铭离开柴根道夫,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从那儿以后,一系列响彻世界的作品,便源源不断出自他的手笔,肯尼迪图书馆、美国国家艺术馆、巴黎卢浮宫改造工程...不仅奠定了他在建筑界一代宗师的地位,也让大家感受到了现代主义建筑的魅力,已经发展到了成熟而精致的阶段。

在他60年的职业生涯中,50多栋由他亲自设计的建筑遍布世界各地,也使他获得了包括普利兹克奖、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金奖在内的无数荣誉。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大理石墙上的“贝聿铭”的名字,因千万人的摩挲变得闪闪发亮。

一位圆滑的现代主义大师

虽然同为建筑大师,但和安藤忠雄那种艺术范儿的建筑师相比,贝聿铭的形象其实更接近一名商人。没有名气的时候就用设计去换名气,有了名气就用名气去换地位,有了地位之后,就更加随心所欲在建筑领域挥洒自己的追求和抱负。总之,他其实是一个非常精明的商人兼设计师。他总会用精彩的作品和演讲去获得客户的认可,不会拿着客户的钱去做一些实验性的作品,是一个精准而本分的老司机。

贝聿铭在讲解中国银行总行大厦模型

无可救药的建筑情节

运用建筑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好师傅。

贝聿铭说过:“建筑设计中有三须需要足够的重视;首先是建筑与其环境的结合,其次是空间与形式的处理;第三是为使用者着想,解决好功能问题。正是对第一点,前辈大师们是不够重视的。”

▲贝聿铭与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 贝聿铭在研究结构模型

▲贝聿铭在卢浮宫金字塔模型前

▲贝聿铭与卢浮宫金字塔

重温建筑老司机的经典之作

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法国巴黎 1983年—1989年

1981年,新上任的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提出要修复整个法国的文化结构。其中最重要的项目就是卢浮宫的翻修和改建。在游历了欧洲和美国后,密特朗总统把这项任务委托给了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这是有史以来首次有非法国籍的建筑师从事卢浮宫博物馆的设计工作。

翻新工作于1989结束。贝聿铭对卢浮宫的主庭院拿破仑中庭进行了重新设计,以缓解每日数以千计游客造成的拥堵。除此之外,他还设计了一系列地下空间,包括展廊、仓库和修复实验室,并将博物馆的各个翼楼连接起来。在新增和重新布置了博物馆的辅助空间后,卢浮宫可以增加自己的馆藏,并展出更多的艺术品。

美秀美术馆 (Miho Museum)

日本滋贺县甲贺市 1996-1997年

日本美秀(MIHO)美术馆表达了贝聿铭的一个主要理念,即自然与建筑的融合。在兴建之前,贝聿铭曾7次上山实地考察,最终和投资方达成共识,并于1996年8月开始建设。

贝聿铭以桃花源为原型,精心策划设计了这栋美术馆。整个美术馆的参访过程,好比是世外桃源的发现之旅,峰回路转,引人入胜。

该美术馆在结构设计上有几大亮点:首先是通过跨越两个山脊的隧道及吊桥,吊桥是专门为美术馆单独研制的,从与其相连接的隧道出来缓缓前行便会看到美术馆的主入口。整个结构采用非对称多悬斜索结构,由一条定制的曲线型钢作为主要支撑结构,形成一道完美的弧线,暗示着前面美术馆的瑰丽与深邃。其次,在正立面主入口处门庭的钢结构是整个建筑结构技术的集中体现,采用了专门针对该项目研制的“九梁节点”,从这一点上看,美秀美术馆可以说是一个高科技建筑。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卡塔尔 多哈 2000—2008

卡塔尔伊斯兰艺术博物馆构思精巧,一半建在海上,一半建在陆上。博物馆共有五层,设有展厅、图书馆和教育中心。展厅内展出了800多件7世纪至19世纪的伊斯兰艺术珍宝。

占地4万5千平方,白色石灰石几何式的叠加设计,中央的穹顶连接起不同的空间。博物馆在2008年顺利开馆,贝聿铭称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将是他最后一个大型文化建筑。他的目标是将久远时代的价值观融入当今的文化之中,正如他所说的,捕捉住“伊斯兰建筑的精髓”。

博物馆外墙用白色石灰石堆叠而成,折射在蔚蓝的海面上,形成一种慑人的宏伟力量。

苏州博物馆

2003年—2006年(新馆)

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总面积15391平方米,分首层、二层和地下一层。主要采用现代钢结构,加之木质边框和白色天花,同时,木贴面的金属遮光条取代了传统建筑的雕花木窗。

建筑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新馆与拙政园相互借景、相互辉映,成为一代名园拙政园的现代化延续。

在建筑的构造上,玻璃、钢铁结构可以在室内借到大片天光,开放式钢结构替代传统建筑的木构材料,屋面形态的设计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

香港中银大厦

以竹子(节节高)的形象作为建筑主题

外形极富想象力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1990年完工。总建筑面积12.9万平方米,楼高367.4米。建成时是香港最高的建筑物,亦是当时美国地区以外最高的摩天大厦。

结构采用4角12层高的巨形钢柱支撑,室内无一根柱子。仔细观察中银大厦,会发现许多贝氏作品惯用的设计,以平面为例,中银大厦是一个正方平面,对角划成4组三角形,每组三角形的高度不同,节节高升,使得各个立面在严谨的几何规范内变化多端。

外型像竹子的“节节高升”,象征着力量、生机、茁壮和锐意进取的精神。

作品摘选

中国银行总部大楼

路思义纪念教堂

台湾中海大学 1956—1963年

艾佛森美术馆

1968年

美国大气研究中心

科罗拉多州落基山脉 1960-1967年

克莱奥罗杰斯纪念图书馆

1969年

德国历史博物馆

纽约市贾维茨会展中心

波士顿美术馆

新加坡华侨银行中心

1976年

罗彻斯特大学学生活动中心

1976年

费城社会山项目

上海艺术博物馆

威斯纳馆

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 1985年

达拉斯市政厅

莫顿·梅尔森交响乐中心

美国得克萨斯州达拉斯 1981—1989年

得克萨斯商业银行大厦

休斯顿

雅各布·杰维思会议中心

澳门科学馆 2006年

批评贝聿铭的人总觉得他没有著书立论,缺乏理论体系,或是多数作品流于平庸,大量重复自己的设计。但是将他放置在这漫长的历史中,不论是前期对于现代主义手法娴熟流利的运用,还是后期对不同地域文明的探索追求,都显示出一位大师对于设计半个多世纪的认真求索。

贝聿铭获Leonore and Walter Annenberg Award奖

贝聿铭获得2016-2017年度“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让光线来作设计”是贝聿铭的名言,无论是卢浮宫金字塔还是自己故乡的苏州博物馆,光与空间的结合让他的作品空间变化万端,他坚信建筑不是流行风尚,也因此,他从不阐释作品的理念。他认为建筑物本身就是最佳的宣言。他用了百年时间,倾其一生只为向世人呈现最美、最极致的设计。在此谨以此文,向贝老致敬。

· END ·

免责提示:部分文章系网络转载,仅供分享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部分文章及图片因转载者众多,无法确认原作者与出处的,仅标明转载来源。如有问题,我们会立即删除,并表示歉意,谢谢!

图片及资料来源: 新微设计(ID:land-2013)、设计邦、桃花源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