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是国企改革的“冤大头”吗?

【原创】员工是国企改革的“冤大头”吗?

(非特别标注,文章皆为谭浩俊原创)

随着新一轮国企改革的全面推进,特别是围绕如何安置好员工,很多人开始对前一轮国企改革的情况进行回忆,认为在上一轮国企改革中,员工都成了“冤大头”。特别是那些下了岗的员工,更是“冤大头”的冤大头。

面对员工是国企改革“冤大头”的问题,到底应当如何来看,如何来分析,又如何来理解呢?笔者认为,很难用“是”还是“不是”来回答。因为,里面确实有“冤大头”现象,但也不是有些人说的都是“冤大头”。



按照笔者了解的情况,在上一轮国企改革中,员工主要通过这样几种方式分流和安置。一是企业改制后,由改制后的企业全面接收,前提是,员工身份必须置换,也就是通过身份置换,让员工成为“社会人”,而不是原来的“国企人”。因此,需要与新企业重新签订劳动合同,成为新企业的一名员工。而在签订新的劳动合同后,员工不能将身份置换的钱拿回家,而放在企业,由企业保管。只有在员工离开企业后,这些被量化到员工身上的钱,才能领回家;

二是破产分流,也就是一些已经无法维持生产的企业,通过筹集一定的员工安置资金,给员工按工龄长短进行补偿,企业破产。政府则通过提供一些新的工作岗位,让破产企业员工选择。没有选择的员工,就成了下岗工人。应当说,这类员工是吃亏最大的,也是待遇最差的。很多员工,都只是得到很少的一点补偿,无奈之下,都选择了自主创业。但在缺少技术和技能的情况下,相当一部分是通过摆地摊等维持生存;三是没有改制的企业,仍然在国企工作,但近年来企业效益不佳,很多员工下岗待业或在家拿最低工资。



由于在进行大规模改制时,相关的政策、法规、制度等都没有出台,而是各地自定政策,所以,不同地区的政策也不同。表现在员工安置方面,也不统一。所以,总体上讲,这块工作缺乏有效手段,员工安置不是很好。特别是改制后的企业,没有认真履行承诺,也没有选择好接盘者,经营状况很差,最后下岗的员工很多。更为重要的是,凡是把员工身份置换费用量化到每个员工身上,并通过资产保全的方式留给企业继续使用的地方,都出现了资产被改制后企业偷偷变现的现象,使员工利益遭受极大损失,



也正因为如此,国企改革对员工来说,既是一次考验、一次市场历练,也是一次不同程度的伤害,利益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很多地方对下岗员工进行利益补偿和安排,也是恰当的,是必须的。同时,也造就了一些一夜暴富者。所以,在新一轮国企改革中,必须确保员工利益不受损害,员工权利必须得到保护。

tanhaojun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