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一歌总传情” 黄梅戏经典在文化艺术中心开唱


2018年9月13日——14日,由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精心打造的黄梅戏经典剧目《龙女》、《折子戏》在市文化艺术中心倾情上演。这是中山市安徽商会自2010年成立以来举办的第八场大型黄梅戏演出,促进了粤皖文化的交流,本次演出集黄梅戏表演、音乐舞韵为一体,着实令人耳目一新。


中山市政府等有关部门领导出席此次文化艺术盛宴,中山市安徽商会会员企业家、乡友、以及数十家兄弟商会企业家代表也应邀观看演出。广大的黄梅戏爱好者及大批乡友纷纷早早致电安徽商会秘书处,采取多种方式希望求得好位置观看演出,喜不自禁,执着的守候,希望有机会参与这场文化盛宴。




《龙女》讲述的是龙王女儿与穷书生的爱情故事,这出带有神话色彩的黄梅戏,曾在1984年以电影形式放映,与《天仙配》、《牛郎织女》并称“三仙”黄梅戏电影。之后,很多戏迷呼吁将《龙女》搬上舞台。可惜,当年技术所限,“上天入地”、“龙后吐珠”、“行云布雨”等神话情节,无法在戏曲舞台展现,留下遗憾。

年逾古稀的老戏迷们坐在台下,看着“深海”、“龙宫”、“龙后吐珠”等场景在舞台上栩栩呈现,恍若置身实景,惊艳又惊叹。炫丽的舞台效果、演员熟练的技艺、黄梅戏特有的优美唱腔……新《龙女》完美重现经典,让老戏迷们重温记忆中的黄梅神话故事,回味他们的芳华岁月。



作为经典黄梅剧目,《龙女》在安徽省黄梅剧院创作史上留下深刻记忆,马兰、黄新德、吴亚玲、张辉等优秀艺术家的演绎,更是树立起一个个难以企及的艺术形象。时隔30余年,观众审美品位提升,眼光“挑剔”,要求更高。

时代不同,黄梅戏也在改变,“声光电”结合、3D全息技术融合,甚至是“混搭”交响乐、演唱会,未来还会有更多“新生物”搬上戏曲舞台。

坐在台下的观众纷纷惊叹:“太精彩了,演员青春洋溢、特效生动逼真,原来传统的黄梅戏也能这样演!”



“老戏老演,老演老戏”,“皇帝女儿也愁嫁”……近年来,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安徽省黄梅戏剧院院长蒋建国。“现代文化形式愈发多元,人们审美需求发生转变,中华传统文化也要与时俱进才能焕发生机。”蒋建国始终坚信,黄梅戏艺术的活力不应止于当代,因此在寻求变革与突破的路上,他和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的演职人员一直在探索。更多的黄梅戏演员已经转行,他们还在坚守,只为传统戏曲的情怀。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推广黄梅戏,希望有更多的同代人关注黄梅戏。




天仙配选段


女驸马选段


戏牡丹选段

在9月14日折子戏的演出中,不乏有《女驸马》、《戏牡丹》《天仙配》等经典剧目,其中,黄梅戏《六尺巷》根据桐城著名的“六尺巷”典故改编,通过幽默风趣的故事情节,借古喻今,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礼让、追求和谐的立意。主要内容为:桐城县令徐昌茂之妹徐娘嫁给吴府秀才吴和成,吴府与当朝相爷的老家宅院为邻。吴府家境日渐败落,府上南墙屡砌屡塌。徐娘依仗兄长县令权位,欲将新墙外扩,正遇相爷故宅重修扩建,张吴两家遂起纠纷。相爷管家修书京城,邀相爷惩治县令及吴府。没想到,相爷“和邻里,主谦让”,随信附诗曰:“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吴氏感其义,亦退让三尺,于是两家院墙中间留下六尺宽的小巷。

时至今日,六尺巷口,显赫不再,热闹依旧。游人络绎不绝,于并不宽敞的巷子里,体会宰相博大的胸襟。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平等待人的思想尤显珍贵。希望六尺巷所包含的和谐、礼让、包容的“古徽人”传统美德能传递、传承。



六尺巷选段


如今,广大的安徽人民秉承了优良传统,将徽商精神发扬光大。他们勤劳务实,团结合作,锐意创新,百折不挠。新一代的徽商中,不乏学成归国和事业有成后回乡的创业人士,他们将桑梓之情化为奋斗创业的热情,挥洒在家乡的土地上。我商会桑成敬会长说,安徽是徽商生命之树生根发芽的地方,广东是广东徽商开创基业的热土,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今后,我会将继续弘扬徽商精神,传承徽商文化,努力推动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黄梅戏《龙女》合影


黄梅戏《折子戏》合影

鸣谢赞助单位:

会长单位:

红阳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广东分公司

常务单位:

广东天圣高科股份有限公司

鸣谢:

商会理事单位;中山市六安堂健康管理有限公司为旧疾突然复发的黄梅戏演员义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