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造”的国际价值:《机智过人》做科技时代思考者

小冰机器人创作古风歌曲《念奴娇·赤壁怀古》、外骨骼技术帮助瘫痪女警重新站立、脑电波义肢帮助乡村教师“重获双臂”,韩雪撒贝宁互飙演技考验鹰眼……这些最近火爆互联网的视频内容,都来自于目前正在CCTV1热播的科技节目《机智过人》第二季。

这档标杆节目的成功,也引起了业界的共同关注,8月28日,《机智过人》第二季研讨会在京召开。来自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有关领导,节目主创团队以及众多重量级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中国原创模式标准的展望”主题,针对《机智过人》的创新及价值进行了深入探讨。

研讨会现场

窄众节目做出宽度 人文科技温暖民生

《机智过人》在去年播出第一季时,凭借人机大战的新颖节目概念和悬浮式的炫酷舞美设计,吸引了业界和观众的目光,获得全网播放量超过1亿,最高收视率1.029,同时段平均收视率52城市排名前三的成绩。但在第二季筹备时,主创团队仍然面对众多考验。首先是人工智能作为方兴未艾的领域,是否有足够的项目可供挖掘?其次是即便是能找到足够的项目,又该如何进行出彩的电视化呈现?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主创团队进行了长期的研发。据中国科学院传播局联络处处长熊德介绍,为了论证节目中出现的项目,中科院的院士、专家和节目组从早到晚地开科学评审会,拿世界标准,用学术的严谨性来考量。

中国科学院传播局联络处处长 熊德

在此基础上,节目组又对内容、形式、舞美等方面进行再升级,为节目注入了更多的创新元素。据节目制片人张越介绍,去年的《机智过人》比较关注人工智能的高科技层面,因此节目显得有些高冷,不够接地气,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成为了今年主创团队突破的关键。经过深入的研究、克服了重重困难后,节目组终于找到了突破口。“首先是展示大国顶尖的技术,第二个就是解决行业的痛点,第三个就是能够帮助改变一些群体的命运,来实现人类的美好愿望。”节目联合出品方长江文化的总裁周泳介绍。

北京长江文化总裁 周泳

这种改变赋予了节目更深的人文关怀,例如在第二期中乡村断臂教师马复兴的故事,通过脑电波义肢的帮助,让他首次感受到握手的滋味,还第一次可以拥抱自己心爱的学生们,令现场的嘉宾和观众留下感动的泪水,也感受到了科技带来的人生改变。“科技应该跟人的温度结合起来,除了力量之外还要有温暖”,张越表示。

《机智过人》制片人 张越

为了更好地展现人与人工智能、人与科技之间的关系,第二季《机智过人》也用了更加丰富的视觉化表现形式。据参加本季节目研发的中国社科院新闻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副研究员冷淞介绍,节目共设计了八种挑战模式,包括以机敌众、百人测试、机助过人等。例如让阿尔法鹰眼和资深心理专家比拼,看谁能在现场快速找出蛟龙突击队中的狙击手;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缝合蝴蝶的翅膀,让它再次飞起来;让“小冰”机器人和音乐人黄国伦、李泉进行作曲PK等。这些独具匠心的设计,让人与机器之间的对决更具有戏剧性和趣味性。

中国社科院新闻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副研究员 冷凇

而这些接地气的创新设计被证明是成功的,据统计,目前已播出的三期节目全部位列周六晚间黄金档节目TOP10, 居于在播科技节目首位,#机智过人#的微博话题累计阅读数量近亿,13次霸屏微博话题榜,视频总播放量破四千万,社交媒体表现不俗。

“中国创造”最新高度 中国智慧世界共享

除了节目可看性大大增强外,《机智过人》第二季在模式上也实现了进一步的完善,例如在舞美层面,在保留原来的悬浮式舞台的基础上,拉近了观众与舞台的距离,更聚人气。同时也升级了地屏舞美,导师座椅以及投票系统,使得节目显出了更强的模式感和独特性。

在研讨会上,专家们纷纷给予了《机智过人》的创新以高度评价,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节目部中心主任吴晓斌看来,这档节目体现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对融合的探索、人文与科学的交融,也体现了对原创的探索。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称赞:“这档节目对于中国电视来说称得上一个标志性的成果”。

央视综合频道节目部主任 吴晓斌

据国际节目模式研究专家彭侃介绍,早在《机智过人》第一季播出时,便凭借其独特的创意和舞美设计获得了国外同仁的关注和肯定。在国际节目模式库The Wit的统计中,《机智过人》位列2017年国外同行搜索的中国原创节目模式第一名。而第二季节目的升级,赋予了这一模式更强的向海外输出的可能性。

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总监张国飞看来,《机智过人》这个节目本身,恰好反映了我们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以及节目模式行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学习模仿到原创的过程。

央视综合频道总监 张国飞

的确,《机智过人》代表着中国原创节目模式的最新高度,首先人工智能和人的比拼这一核心概念在目前国际科技类节目模式中属于独创的创意。其次节目具有强烈的标识性,在视觉上和环节设置上都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模式特征。再者,在制作层面,这档节目也有很高的技术含量,有值得向其它国家的同仁提供借鉴的地方。据悉,《机智过人》将在10月份的戛纳电视节上向国际市场推荐,有望成为向海外输出的中国原创内容。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际合作司司长马黎在研讨会上评价,《机智过人》通过巧妙的模式设计,令知识点和娱乐性、人工智能的表现和人类的检验、科技发展和日常生活巧妙结合。她表示,正在崛起的中国内容产品,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担当。国际合作司愿意和各方一起,推动《机智过人》这档原创中国节目模式的国际化。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际合作司司长 马黎

科普面临消费升级 AI综艺蓝海待开发

在研讨会上,除了节目模式的原创性外,专家们就《机智过人》的另一大讨论焦点在于其在科学传播方面的价值和社会意义。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昌凤眼中,《机智过人》的可贵之初首先在于它开启了科学的大众传播状态。节目“探讨了科技与人的关系、科技与生活的关系、科技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科技与国家战略的关系”。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 陈昌凤

北京大学视听研究中心主任陆地教授评价节目体现了科技精神、人文精神和娱乐精神的完美结合。既展现了中国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和成果,大大提升我们中国的科技自信和民族自信,也把科学家的科技梦想、科技的情怀展现了出来。

在选择人工智能这一题材上,《机智过人》体现出了很强的前瞻性,离不开平台的眼光和支持。在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苗棣看来:“在利用电视宣传科学精神,宣传科学知识方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可以说起到了非常好的扛旗作用,表率作用。”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监听监看节目中心副处长何波也评价这档节目“在处理人工智能和人类发展、高冷科技和温暖情怀,丰富内涵和张力表达、创新创优和融合传播这四个维度的关系中,体现了央视节目标杆的作用和地位。”

广电总局监听监看中心节目一处副处长 何波

据节目制片人张越介绍,在进行第二季节目策划时,曾考虑将节目题材从人工智能转向更广阔的科技领域。但在向央视总编辑张宁汇报时,“领导明确表示人工智能还是要坚持,因为这是一个蓝海,让我们继续在这里面挖掘,现在看起来还是对的。”张越回忆道。

的确如此,《机智过人》的出现正响应了国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布局。更难能可贵的是,《机智过人》并没有囿于传统的说教形式进行科普,而是利用“寓教于乐”的方式,通过展现一个个充满情感的故事,给冰冷的人工智能赋予温度,见证我国科技实力的崛起和技术对人类命运的改变。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周勇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周奎表示:我们正在见证中国科技传播跟视听流行文化结合的升级过程。因为中国传统的科普传播和现在年轻一代受众接受的要求是有一定差距的,《机智过人》很好地解决了科普传播的消费升级问题。而据美兰德媒体咨询总经理崔燕振介绍: 《机智过人》24岁以下的年轻观众占比达到了66.67%,大学学历拥有者100%。彻底改变了原有的收视观众结构。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周勇看来,“这种娱乐满足了观众更高层次的新奇感、满足感和获得感。”《机智过人》面向未来的节目定位以及整体创意和节目所呈现出来的现代化色彩,对观众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广电总局发展中心主任 祝燕南

结语

总的来说,无论是从节目模式的原创价值还是节目内容的科学传播价值、社会意义来看,《机智过人》都堪称一个标杆性的作品,正如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中心主任祝燕南所说,《机智过人》从创意到实施,从内容到形式,从内涵到表现,完全符合国家的政策导向。这档节目对社会进步、培养时代新人;对振兴科技,激发创新;以及重塑整个电视行业的作风都有积极的作用,其创作的经验值得业界同仁们学习和借鉴。

——THE END——

作者|胡钰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