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百年传承的独特祈福民俗——厦门海沧蜈蚣阁

每年正月,不少供奉保生大帝的宫庙都会选择吉日,从各地汇聚到厦门海沧青礁慈济祖宫祭拜保生大帝,也就是所谓的“进香”或“割香”。

在进香的队伍中,各种艺阵轮番上演,海沧蜈蚣阁,总是特别抢眼。

因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海沧蜈蚣阁每年都吸引众多四方乡民、海内外游客前来观赏。

说起海沧蜈蚣阁,不能不说到东屿村,因为它是海沧蜈蚣阁的发源地之一。

东屿村,是个有数百年历史的古村落,记者慕名走进这个古老的村落时,好客的东屿人热情地为记者介绍“自家的宝贝”——蜈蚣阁。

今年已九十多岁高龄的东屿村民谢长源说到蜈蚣阁,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村里老人告诉记者,据数代长者口口相传,东屿村“蜈蚣阁”由来已久, 已有数百年历史。

每年农历正月二十,村里人都要抬蜈蚣阁以及中元宫保生大帝分灵前往青礁慈济祖宫谒祖进香。

进香的那天,参与进香的村民要起早集合。待吉时一到,蜈蚣阁打头阵,舞龙,舞狮,乐队、旗阵等艺阵紧随其后,其他村民跟在队伍后面。

随后,几位乩童,有的挥利剑,边开道嘴里边催咒,有的撒盐米,意在驱除污秽的东西,有的甩法绳,意为扫清歪风邪气。

乩童绕火堆三圈后,手挥利剑,脚踢火炭,意味着扫清一切牛鬼蛇神,接着进香队绕着村子走一圈,而后虔诚地步行前往青礁慈济祖宫进香祈福。

海沧蜈蚣阁主要根据蜈蚣的造型来制作,有顶的叫蜈蚣棚,无顶的叫蜈蚣阁。

制作工序繁多,需要运用木作、竹篾、扎纸等几项手工艺,全靠手工按照古法制作。具体来说:

第一步是搭架,先要在阁板上安装坐阁小孩的座椅,再用长短不一的木条和红绳在阁板上扎制阁棚。

第二步是装饰,用剪好的彩纸、彩绸、流苏等装饰阁棚的侧面,再用经绳将五彩的塑料花、纸花和泥人扎绑在阁棚上。

第三步是在阁棚的首尾分别装上龙头龙尾,用红布或彩绸将龙头和龙尾与阁棚连接。

第四步是校棚,在把一节节彩阁用活榫相接,让小孩试坐。至此,蜈蚣阁才算完工。

表演时,每节蜈蚣阁由八人肩扛。两个5到8岁的小孩子穿着漂亮的古装戏曲服饰,打扮成王侯将相、才子佳人坐在阁棚上。

筹备蜈蚣阁进香,是村民友好沟通化解矛盾的好时机,每趟进香,来回一二十里全部步行,须齐心协力。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祖先留传下来的这份宝贵遗产,2016年,东屿村一群“80后”“ 90后”年轻人组织成立了东屿蜈蚣阁文化传习中心。

谈起成立的初衷,传习中心主任李明元告诉记者:

李明元说,现在东屿蜈蚣阁文化传习中心里有二三十人,这些年轻人小时候都曾坐过蜈蚣阁,对蜈蚣阁都有难以割舍的感情。

比如说,“90后”李佳元,他是掌握海沧蜈蚣阁扎纸技艺为数不多的人之一。

因出身蜈蚣阁世家,从小耳濡目染,对扎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小学二年级时,他拜外公为师学习扎纸。

东屿村成立蜈蚣阁文化传习中心后,李佳元成为其中的一员,从此,对蜈蚣阁的传承更加用心。

他一边巩固传统手艺,一边和传习中心的伙伴们一起想方设法创新。比如,去年他们尝试用手绘“二十四孝”蜈蚣阁。

现在,随着不可避免的城市化进程,东屿村与许多地方一样,面临拆迁好在因为有东屿蜈蚣阁文化传习中心,有一群热爱蜈蚣阁的东屿人,相信海沧蜈蚣阁在这能继续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东南广播公司记者 郑秀恋 文/图,部分图片由海沧文化馆、东屿村李佳元提供,播音:林烯,编辑:闻达 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