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一首写景诗,如诗之画,如画之诗,惊艳了千年

李白(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想象奇绝,是和他的丰富游历分不开的。有人统计过李白的诗文,综其一生,他游历过18个地方(省、自治区、市),总共到过206州县,登过80多座山,游览过60多条江河川溪和20多个湖潭。李白一生遍游名山大川,正是因为这丰富的游历,才使他心中有物,笔下生花,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望天门山》就是一典例,此诗是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写景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

中断:指东西两山之间被水隔开。

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这是李白写景诗中的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描写诗人舟行江中溯流而上,远望天门山的情景,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但它所构成的意境优美、壮阔,人们读了诗恍若置身其中。

“天门中断楚江开”着写出浩荡东流的江水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山本为东西二山,诗人这样处理,就使读者不由得感到楚江奔涌的气势之大:那天门山就像是被楚江的怒涛冲成了东西二山一样。“开”字用得妙,描写了一泻千里的长江,势如破竹,撞开天门,表现出大自然雄伟壮丽的景观。

“碧水东流至此回”借水势写天门山,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回”字用得妙,它极为传神地表现出两山之间缝隙狭窄,便原本浩阔的江水至此窄道时,在强大阻力的作用下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两岸青山相对出”写诗人舟行江上所见两山之感。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出”字将静止的天门山写活,诗人所乘的舟处在行进之中,因此所见景物是动态的。诗人不写舟越来越向天门山逼近,反写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流露出诗人面对此景的惊奇喜悦之情。

“孤帆一片日边来”一叶孤舟从水天相接处驶来,宛如来自太阳升起的地方。尾句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青山对远客似有情,张开臂膀欢迎,这扑面而来的天门山就像主人迎接远客一般,热情而周到。如此奇伟的想象,饱含诗人对天门山的情感,流露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全诗形象雄伟,意境开阔,乃如诗之画、如画之诗的千古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