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了,回家吧……(田明)

回家

记得小时候,用竹竿将一头破成篾条后编成小笼,放在民胜小学旁边的小河水精处,第二天就可以取到鱼儿,甚至晚自习息灯后约上调皮的玩伴溜出去捉钢鳅也是收获满满,前些天回老家看望母亲,儿时的记忆又上心头。

(火烧云)

钢鳅也叫钢鳅鱼,学名棘鳅。有点像泥鳅,突出的吻端,周身褐色,背鳍底下有6、7个黑色镶白边的圆斑。春季开学或是涨水前,用1角钱一个的鱼网或是撮箕,将石头扳起来再放下,见水流动的钢鳅就会躲到网里钻进撮箕里,一两个小时就足够一顿佳肴。

那时候,我们喜欢捅黄鳝、滚铁环、打陀螺,还有全体同学一起同跳一根长绳,最期盼的还是“六一”儿童节上的钓鱼和摸象鼻活动。

(曾经的渡口六马厂)

儿时的记忆里,民胜村印象最深。我从上小学四年级一直在那里读了3年书。那时候,财政上紧,学生也要出义务工的,大一点的同学用小背箩背三、四十斤砂,小一点的同学也要石头抱回来,没过多久原来经常长草的操场用混凝土打了球场,大家都很爱惜,每个星期一、五都扫得干干净净的。那时候,从五、六年级是要点煤油灯上晚自习的,节约的同学还用桐子点灯,熏得一脸黑烟,秋后要帮忙捡桐枧卖补贴家里用,要是哪个同学穿上春秋衫或是毛衣他家一定很富裕。周末才回家,换洗衣服,背玉米面和洋芋交到食堂。但那时候,同学们学习很认真,吃过下午饭也要坐在河边的石头上看书,现在不知道是科技先进还是时代变迁了,小孩子成天在找Wifi流量、玩游戏。

(二寰岩)

小时候就听在雷波县黄琅中学教书的舅公陈国安讲百仗坡的故事。相传镇守在百仗坡顶的是一云南曲靖的一支青羌,骁勇善战。坡顶到江边有地穴通道,可以取水和退却。诸葛孔明和彝族南蛮王孟获的彝兵在两面坡交战了九十九回不能取胜。孔明趁一个漆黑的夜晚,用一万只山羊,角缚尖刀利刃,颈挂闪亮的“孔明灯”,尾挂鞭炮,两面坡各分五千,同时点炮往上驱赶。羊受到惊吓,往前乱窜,见人就戳,成了狂狮猛兽,彝兵抵挡不住,只好从地穴通道中退出,这大概就是“百仗坡”的来历。

其实,百仗坡位于民胜村尖尖山的反背,属于两面坡,北面临江,南面靠山,正对雷波县中田乡下河坝码头,与马湖只隔数十里,与雷马屏的点将台、金海村的输家坡和桧溪镇的八仗地都很近,只要一放狼烟信号就能看见。还听爷爷讲过马湖的孔明堡、大小陷槽,老君山的双奶包、扁担岩,民胜村红岩七龙岗和水晶坡后面九十九个小山包形成的卧龙岗的故事。蜀汉时诸葛亮南征,曾三降渡口,七擒孟获,平定中原。

(红岩梯田)

长大后,才知道青胜乡山青水秀,以人民胜利之意命名,也有百仗皆胜的寓意。青胜乡驻地哪哈坪,原系彝族哪哈家居住而得名。

据父亲讲,青胜乡是1989年5月从桧溪乡划出来的新建乡。老家小厂自然村就是永善县的最北端,与绥江县的中村、绍亭相连,以金沙江为界,与四川省雷波县的马湖和黄琅乡隔江相望。

(七龙岗)

青胜乡最出名的要数“绝壁天河”—青胜大堰,被称为永善县的“红旗渠”。从2004年的《永善县年鉴》查阅到,青胜大堰于1958年“大跃进”时期就开始动工,2003年通水,历经45年时间,数次开工、停工,才在千仞绝壁上凿出了这条大堰。

青胜大堰全长10.8公里,设计断面60x60厘米,最大过流量可达每秒0.25立方米,2002年、2003年争取到以工代赈等国家资金投入151 万元,群众投工投劳31万个,几代人的心血才使青胜大堰主干渠合线竣工通水。在惊诧赞叹之余,不得不佩服老百姓求生存的毅力和战胜大自然求发展的魅力。

青胜的毛尖茶叶也很出名,每到四月采摘时节,嫩绿的芽头,密集肥大,尖细秀丽,色泽明亮,茶叶格外清香鲜美。

(水晶坝养殖场)

中秋节回家的时候,看见东莞结对帮扶的民胜村水晶坝易迁安置示范点上,一幢幢房屋拔地而起,草街子3000余平米的养殖场也建起来,群众的生活将会更加美好。

(青胜集镇)

借着假期,返乡之愿终于得以实现。和母亲聊家常,吃腊肉、摘新鲜的南瓜,串门子、走亲戚,后备箱里那些香甜的红薯、板栗,伴着梦里挥之不去的那一抹乡愁,让儿时的欢乐和童年的脚步填满了整个记忆。

今日推荐

供稿/田 明

编审/李仁安 校对/李晓溪 编辑/马 杏

投稿/82299696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