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碟中谍》已经第6部了,你还不知道为什么两个die字不一样?

《碟中谍6:全面瓦解》不仅在美国取得骄人战绩,在中国也收获超11亿的票房。在票房榜上本片票房超过了系列之前的5部,高居第一位。同时在谍战片中位列影史第四名。

在《全面瓦解》中,阿汤哥宝刀不老,仍然亲自上阵进行跑酷、赛车、直升机大战的拍摄,不仅让观众看的时候血脉偾张,而且眼界也得到了极大的开阔。天啦!原来还可以特工们还可以驾着直升机在雪山之间追逐,在峡谷之间搏斗。

此外,影片中延续系列的经典桥段还是“熟悉的味道和原来的配方”。

一是伊森接到任务后资料会在5秒内自动销毁。二是这一次易容头套的使用加入了尔虞我诈的剧情,当观众和“超人”亨利·卡维尔饰演的反派都以为眼前的这个人是莱恩的时候,转眼大家就发现自己上当了,不禁感叹编剧真有心。

阿汤哥亲自上阵

这一集的城市跑酷选在了巴黎,全世界的浪漫之都。通过电影镜头,我们才知道原来巴黎的水路这么发达,城市的风光旖旎,建筑各异。其中加入的2D导航的插曲也颇有意思。

作为好莱坞三大特工之一,阿汤哥饰演的伊森·亨特再一次激发全球影迷的特工崇拜,这一切都离不开团队的精心努力更离不开阿汤哥本人的坚持。能把几乎所有的动作戏都亲自演完,既是对工作和影迷的尊重也能看出他作为演员、作为艺术家对工作的热情。

詹姆斯·邦德

杰森·伯恩

而另外的两大特工——《007》里的詹姆斯·邦德和《谍影重重》的杰森·伯恩则一个电影难产,一个恐无重见天日之时。不过,相比粗制滥造、老调重弹的坏特工片,我们还是希望制作团队能秉持宁缺毋滥的态度创作。

一个有趣的点是,几乎每一部《碟中谍》上映,都有人一脸懵懂地问:为什么两个谍字不一样,第一个是不是写错了

首先,字没写错,其次,提出这样问题还真怪不着大家,毕竟这其中还有些缘故。

先来看看它的英文名称吧。英文叫Mission Impossible,译为中文是不可能的任务,伊森他们所在的小组就叫Impossible Mission Force(IMF)——不可能行动小组。

那为什么不翻译成“不可能的任务”呢,好像台湾确实是这么翻译的。其实第一部《碟中谍》引进的时候译制方根据剧情将电影名称为“碟中谍”。看过第一部的都知道,当时最重要的机密资料就藏在一张磁盘里,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常用的存储介质,现在被U盘取代了。

所以第一个“碟”字指的是碟子,也就是磁盘。

第一部里伊森手中拿的磁盘

还别说,针对第一部的内容这个翻译简直是神来之笔,既以“谍中谍”之意概括了剧情中各种正反势力双面间谍的脉络,又加入“碟”这个字,将电影中最关键的道具囊括其中,非常巧妙。

第一部里的经典一幕

当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剧情的推陈出新,这个翻译已经不太适用了,不过毕竟是系列片,“碟中谍”的名字也得以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