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名角王筱评、刘连英主演的传统戏《李三娘》轰动北京城

近日,辽宁营口市艺术剧院来北京长安大剧院演出评剧《李三娘》,评剧戏迷们个个奔走相告,微信圈都刷爆了。演出当晚好多戏迷在外地,人们都恨不得插双翅飞到北京,去亲眼目赌这出感人肺腑、让你飙泪的评剧《李三娘》。

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李三娘》亮相中国戏曲最高殿堂长安大戏院得到了原北京市常务副市长张百发、中国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张德福、张玮、刘萍、张淑桂、谷文月、戴月琴、孔庆玉、赵甲申、黄兆龙、赵如意、郑晓娣、孙路阳、李妮、杨春利等三十多位专家的高度肯定!著名戏曲主持人孔洁亲临演出现场。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予以专题报道。

这部“厚底子,新表子”的新编历史剧历经十年积淀之后终于再次引起瞩目。《李三娘》不管是从剧本故事本身,还是演员表演都是令人耳目一新。而这次长安大戏院演出如此成功,在北京产生如此大的反响。与演员的精心表演和人物刻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小王子“咬脐郎”是在这部剧中的点睛之笔,如果说筱俊亭大师用唱腔和表演完美的将“李三娘”的人物形象刻画到极致,那现今我们看到的营口评剧团由青年评剧名家刘连英老师演出“咬脐郎”这一角色,是迄今为止将小王子表演到尽善尽美的又一人物形象。

“咬脐郎”的人物本身就自带一定的难度。从角色设置来说,“咬脐郎”大约处于十四五岁的年龄阶段,在我们戏曲史上的行当之中,“生旦净丑”,“生”作为主要角色根据年龄大约可分为“老生、须生、小生、娃娃生”,其余为配角设置不做详谈。那“咬脐郎”这样的角色介于小生和娃娃生之间,偏于哪一方在表演上都不太妥帖,因此很难把握这一角色尺度,带给观众的观感度自不必多说。如果“咬脐郎”由小生演员扮演,角色年龄太大,娃娃生扮演过于幼稚,人物形象也出不来。并且这样的角色对于演员的基本功都是极大的考验,不仅从唱功而且从身段上都要求有深厚的功底。男小生扮演在基本功上可能达到要求,但在唱腔上声音过于浑厚,不符合十四五岁的孩子这样的声音特点。营口评剧团的这一版本选用刘连英老师的女小生扮演可谓明智之举,女小生与男小生相比有一个先天优势就是嗓子在唱腔上更加嘹亮,来扮演这种还未完全变声的“半小孩儿”符合其厚音儿亮音儿兼具,且亮音儿为主的嗓音发声特点。仔细观看不难发现,在《李三娘》中,一赶二的刘连英老师在前半部分刘志远的角色上,唱腔还以平稳厚重的特点来塑造人物,带后来咬脐郎的出场时,调门明显要高,以这样的方式来从声音上区分人物,达到人物塑造。另外,高调门也更能体现“咬脐郎”的英气,能让角色一上场便能抓住观众的心。

评剧马(泰)派大弟子、著名作曲家黄兆龙先生之《李三娘》观后感:营口市艺术剧院是有传统,有底蕴、有艺术含量的艺术团体。昨晚应邀观看该团在北京长安大戏院演出的新编历史剧《李三娘》,心情激动感慨万千!通过看该团的演出,你能强烈感到一颗颗对评剧的赤胆忠心,对艺术的不断追求之心,对观众的感谢热爱之心。主演王筱评、刘连英犹为令人感动!她们是用生命在演唱……,互相观摩、学习交流本是戏曲界的优良传统,希望能更多地看到如此的演出,把评剧艺术推向更高阶段。

20多年前,"筱派"代表人物筱俊亭先生的经典评剧《李三娘》在营口大地被王筱评、刘连英再次唱响,颇受好评。剧中这段感人至深的悲喜故事,经历了从昆曲《玉兔记》,到折子戏《井台会》,再到新版筱派评剧《李三娘》,这部经典剧目在艺术形式上,一直在经历着创新与发展。今天,呈现在北京观众面前的《李三娘,,既凝聚着几代评剧人的心血和汗水,也是经典文化在新时代的创新之作。

评剧界国宝级导演张玮

张百发市长亲临剧场看演出

国宝级评剧小生泰斗张德福先生

一棵菜精神,每一次演出都象第一次登台!

​​

一种对观众的态度,一种对艺术的责任,二十年的剧目,一遍又一遍的走台,这就是成功的缘由所在!

一出好戏出台,观众怎能不爱!

据介绍,有着深厚戏曲和音乐文化底蕴的百年港城营口,在"闯关东"时代就曾是东北戏剧名角想唱红京城必先去登台的"文化码头",作为东北第一个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开放包容"一直是这座河海港城的文化基因。面向新时代,近期营口首倡"文化音乐港城"理念,以"文化会客厅"为载体,荟聚精英,共商文化发展大业。此次,营口携新编评剧《李三娘》亮相北京,也是一次意味深长的在京"梨园会客"。​

20年李三娘,几十载评剧情。《李三娘》一路走来,经历风风雨雨,是几代评剧人的忠诚坚守和执着汗水促成,在文化自信新时期,李三娘在帝都一炮而红,可以告慰为该剧呕心沥血的评剧鼻祖筱俊亭、艳铭杰、洪影、李清明、常云鹏、王厚恩、曲洪兰等前辈艺术家的在天之灵!​

营口市艺术剧院《李三娘》在北京长安大戏院演出如此成功,也从另一个角度上启发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地方院团的发展。作为中国戏曲发展和普及的中坚力量,地方院团承担了绝大部分的压力,日常的地方演出更多的还是依靠地方院团,不可能依靠处于顶尖的几大院团来实现这样的目标。就目前来看,地方院团的发展完全与其所承担的责任不相统一,整个地方院团的投资与他要完成的基本任务不相对称。

地方院团的发展不受重视,会导致观众想看戏,院团没有能力演戏。另外,如果过多的关注梅花奖的演员或者有名气儿的演员,就会忽视地方院团的作用。殊不知在众多为观众表演,站在演出前线的演员中还是有很多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名角。不能因为他们的不出名就否认他们为戏曲发展所带来的贡献,在这些演员中,不乏唱念做打样样俱全的人,要特别支持帮助这些人的发展,多对他们予以关注。瞬息万变的时代下,要不忘初心,把握传统之根,不能让变革的洪流伤了那些为戏曲发展做出贡献的基层演员的心。也希望借《李三娘》之火,点燃对地方院团的关注之火,点燃对优秀演员的关注之火,让这把火助力评剧传承,助力戏曲传承,让戏曲发展生生不息!世世代代发扬光大!

(本头条由我说收藏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