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遗址」三星堆:遗失的巴蜀文明 未解的千古之谜

★三星堆遗址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

★目前,三星堆正在和金沙联手推进申遗工作。

★为了让遗址生动鲜活起来,全力推动文旅融合、文旅互动,是当前广汉围绕三星堆遗址这个世界级的“IP”做的一项重点工作。

2016年4月30日,“德阳·三星堆”号成德绵乐城际动车正式开通。三星堆古蜀文化符号登上城际动车,疾驰在成都平原上。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三星堆已驰名中外,成为广汉、四川,乃至中国对外宣传的一张重要名片。随着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不断推进,三星堆遗址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星堆遗址位于广汉市南兴镇。这里有一条被称为马牧河的古河道。河道北岸的河阶地形好似月牙,所以叫做“月亮湾”,加上南岸原有三个隆起的大土堆,所以称为“三星堆”。不过,三星堆的实体已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烧砖瓦的热潮中被夷为平地,仅存的半个土堆也是在1986年砖厂取土发现两个祭祀坑后停止挖土才得以保存下来。

遗址东西长5—6千米,南北宽2—3千米,总面积约12平方千米。三星堆古城遗址位于遗址中部,面积约3.6平方千米,与中原地区早期王都河南郑州商城相当。如此宏大规模的城市,在3000年前的中国实属罕见。这也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

上世纪30年代至今,历经80多年的考古发掘和研究,考古学家基本弄清了三星堆遗址的分布范围、年代序列、文化内涵和城址布局,初步解决了城墙的年代、结构和夯筑方法等问题,对周围的遗址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城址内已确定的文化遗存分布点达30余个,包括祭祀坑、宫殿建筑、居址、墓地和多处城墙,出土了数千件工艺精湛、造型奇特的精品文物,如青铜神树、青铜立人像、青铜纵目面具等旷世神品,具有无可比拟的艺术价值。考古学家认为,三星堆遗址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可与同时期北纬30度上的古希腊、古埃及、古巴比伦等世界古文明媲美。

2006年,三星堆遗址与成都金沙遗址和古蜀船棺葬一起作为“古蜀文化遗址”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0年,三星堆遗址又被确定为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作为中华文明的关键组成部分,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展示遗址及文物,再现古蜀历史文明,让民族文化兴盛繁荣,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偶然面世

一锄头敲开古蜀国秘密

三星堆遗址闻名于世,诸多文物被称为稀世之珍,而遗址被发现的过程也一直被津津乐道。

1929年春天,正是成都平原最繁忙的播种季节。这里沃野千里,的确是五谷生长的好地方,但谁也不会把这个地方与几千年前的都城联系起来,就连考古界也未曾对这里有过一瞥。还是当地一个农民,不经意的一锄头,才“敲”开了这个秘密。

一天,家住月亮湾的燕道诚父子正在清理门口的水沟。儿子燕青保的锄头突然碰到一块大石头,“砰”的一声吓了燕青保一跳。燕青保扒开泥土,看到一块白色的大石环躺在淤泥中。燕道诚闻声跳进沟里,撬开石环,一块翠绿的玉器出现在面前。父子俩认定,下面一定藏有宝物。于是,他们悄悄覆土掩埋,待到夜深人静时,一家五口全部出动,清理出三四百件珍贵的玉器。

随后,部分玉器流入了成都的古董市场。宝物的诱惑令月亮湾的秘密很快泄露,月亮湾也因这批“广汉玉器”出名了。考古、盗宝等人群接踵而至。

1934年3月,时任华西大学博物馆馆长的葛维汉与副馆长林名均等一行4人来到燕家。他们先是在燕家房屋旁边开方试掘,然后在第一个坑的南北两边各开一沟,作了延伸发掘。据发掘记录记载:“邻近匪风甚炽,工作十日即行结束。”发掘工作草草收场,时间虽短,但收获不少——玉器、石器、陶器等文物共600余件。

葛维汉1936年在《华西边疆研究学会会志》上发表了《汉州发掘最初报告》。这是第一篇有关广汉古蜀国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报告。报告中,葛维汉提出了“广汉文化”的概念。葛维汉的考古报告震动了历史学界,从而在上世纪30年代掀起了一股“广汉文化”研究热潮。就连当时身在日本的郭沫若,也对“广汉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和葛维汉早就相识,马上给葛维汉写信,请对方赠与广汉发掘的全部照片和器物图形,先睹为快。

然而,葛维汉的考古报告发表仅仅一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发掘月亮湾遗址工作被迫暂停,这一停就是数十年。除之前仅有的几次考古发掘外,其他出土文物大多都是被当地村民生产劳动时无意间零星挖出。

月亮湾城墙遗址剖面展示。

地位确定

旷世珍品轰动世界

1980年,省、县(原广汉县)联合在三星堆正式试掘。经过一年的挖掘,考古人员发现了房屋遗址及大量石器、陶器。1986年春,更大规模的发掘又一次动工,百余人组成的考古队伍在3个多月里,发掘了十分丰富的器物。不过,却没有突破性的发现。就在考古队收获平淡无奇时,意外发生了——当地砖瓦厂工人取土时发现了象牙和玉璋等物。考古队闻讯赶来,封闭了这个埋藏点,并报告了上级。

在这个埋藏点,考古队发现了许多惊世之宝。当大家还沉浸在狂喜中,砖瓦厂工人在不远处又发现了几个青铜头像。于是,第二批宝藏出土。这些造型奇特、制作精美、品种繁多的金器、青铜器、玉石器、漆器、陶器等,第一次在川西平原被发现。它们使古蜀王国的形貌渐渐显现出来。从此,“三星堆文化”正式出现在各种历史学和考古学著作中。

这批出土的珍贵文物精美绝伦,引起了世界轰动:高2.62米的青铜大立人像、宽1.38米的青铜面具、高达3.95米的青铜神树等,均堪称独一无二的旷世神品;以流光溢彩的金杖为代表的金器,以满饰图案的边璋为代表的玉石器,也多属前所未见的稀世之珍……

1988年1月,省考古研究院(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了三星堆遗址工作站,专门负责三星堆遗址的勘探、发掘、文物修复及整理研究工作。同年3月,三星堆遗址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12月,广汉市发布了《关于划定广汉三星堆遗址保护范围的通知》,在划定保护范围的同时,对遗址区内居民的生产、生活和建设活动都作了具体要求。

1997年10月,三星堆博物馆建成开放,成为展示三星堆遗址的重要“窗口”。广汉市政协委员、三星堆博物馆学术研究部部长吴维羲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对一般的游客来说,看三星堆遗址能够看到的、好看的,也就是博物馆中展出的文物了。遗址现场与一般的农村原野并无两样。”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三星堆博物院进行了重建,由原来的一个展馆扩展到现在的两个展馆,展示面积近1.2万平方米。第一展馆为综合馆,陈列金、铜、玉、石、陶等类文物,第二展馆为青铜专馆。

立法保护

确保遗址历史格局真实性

2002年起,《三星堆遗址保护规划》《三星堆遗址保护与展示方案》《三星堆遗址环境整治方案》等编制工作陆续启动,为指导遗址保护、展示和管理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此,三星堆遗址进入了保护与展示并重的科学保护时期。随后,广汉市又对相关的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严格规范遗址内的生产经营活动,进一步提高了依法保护管理三星堆遗址的工作效能。

为保护三星堆遗址地面地下的文物遗存,广汉市先后征用和租用了800余亩土地,对西城墙、南城墙、月亮湾城墙、祭祀坑等重要的地面文物古遗迹和地下文物遗存进行了打围封护,并禁耕、禁牧。在当地村民配合下,广汉市搬迁了遗址内的400余座现代坟墓及一座液化气冲装站,还在保护区外新修了一条公路替代穿过遗址区的公路。

在这股关注三星堆遗址的热潮中,德阳市、广汉市两级政协也对遗址的保护和展示提出了诸多建议,得到了积极采纳。在政协等各方面的大力呼吁下,广汉市每年给三星堆遗址下拨一笔整治环境的专项资金。随着遗址环境整治工作不断推进,遗址内环境风貌持续优化,更重要的是保持了三星堆遗址历史格局的真实性。

对于动辄可能卖出天价的文物来说,总有不法分子在觊觎。对此,广汉市建立了文物执法队,加强巡查,并严格建设审批程序,坚决查处在遗址内取土、采沙、开窑、私搭乱建等违法行为。为了充分调动村民的保护积极性,当地还通过组织文物保护积极分子免费参观三星堆博物馆等形式,使文物保护法律法规深入人心。经过多年努力,保护工作收到了明显成效。

2006年,广汉市组建了文物局,下设文物遗产部、文物执法大队,全面负责三星堆遗址的保护和管理工作,从根本上解决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形成了权责明晰、职能明确的管理体制——三星堆遗址保护管理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广汉市文物局副局长杨洋说,每年省上批准三星堆遗址发掘的面积一般为五六百平方米,目前总共挖掘的面积还不到1万平方米,“目前文物保护技术还有些不成熟的地方,最好的保护方法就是不动它们。”

目前,三星堆正在和金沙联手推进申遗工作。2017年,结合申遗的要求,德阳市已将《三星堆遗址保护管理条例》列入了立法5年规划,将进一步为三星堆申遗保护提供坚实的法律基础。

玉璋

展示利用

文旅互动、文旅融合加快推进

在三星村,当初发现大批珍贵文物的两个祭祀坑已在原址基础上进行了场景还原,并在地面加建了玻璃罩子。除场景还原外,近年来,三星堆博物馆积极创新工作方式,为古老的历史文化注入了年轻的活力。“我们与其他部门合作,举办酷跑三星堆、数字遗产中国行、青少年夏令营等活动,把静态的历史遗址变成更加生动的文化遗产,吸引大家都来这里看自然、看文化。”杨洋如是说。

2014年,三星堆博物馆携手百度建立了“百度百科三星堆数字博物馆”,运用3D全景成像技术打造的数字全景博物馆,实现了传统的线下博物馆和数字化线上博物馆的结合。面对如今兴起的虚拟现实技术,广汉市政协提出,三星堆博物馆看展的方式还比较单一,可以引入虚拟现实技术,让游客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这座城市曾经的辉煌和曾经的生活方式。

多年来,三星堆博物馆十分注重国际间、馆际间的展示交流与合作。博物馆的珍贵文物曾先后出展多个国家和地区,所到之处无不引起强烈震撼。同时,博物馆游客也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2017年,三星堆博物馆门票收入达到2750万元,参观人次达到88万人次。

不过,现如今博物馆所展示的文物基本上都是30多年前两坑发掘的文物。有人提出疑问,“是不是在吃老本?”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说,1986年的发现固然很重要,也引起了学术界、上级领导的注意,并给予三星堆考古非常大的支持。但从学术意义上说,三星堆遗址“十二五”考古成果的价值和意义已经超过了祭祀坑。

然而,太过专业的学术研究,游客并不买账。今年5月,全国政协“大遗址保护和利用”课题调研组来到了三星堆。委员们对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精美文物赞不绝口,全国政协委员、国防大学原副校长毕京京建议,三星堆遗址的出土文物还可以在文艺作品中发光发热。“不仅要有说头,还要有看头。”全国政协调研组的建议给杨洋留下了深刻影响。

这些年来,为了让遗址生动鲜活起来,三星堆博物馆也在努力。每年正月初一,三星堆遗址公园内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看。为了丰富和释放三星堆文化内涵,三星堆博物馆还不断开发各类文创产品,如有三星堆元素的公仔、月饼等等。

全力推动文旅融合、文旅互动,是当前广汉围绕三星堆遗址这个世界级的“IP”做的一项重点工作:以博物馆为核心,构建“旅游+文化+商业+服务”产业体系,打造中国版的迪士尼。为了形成工作合力,三星堆管委会、三星堆博物馆、广汉市文物局、广汉市旅游局,这四套班子用的是一套人马。

纷至沓来的游人。

突破瓶颈

统筹规划遗址保护和城镇建设

前段时间,受“7·11”特大暴雨影响,三星堆遗址部分地方受损。“每年汛期到来之前,我们都会对挖掘的地方进行回填。回填是保护文物的最好办法。”省考古研究院三星堆考古工作站站长雷雨说,遗址的保护一方面要应对自然天气的影响,另一方面要避免人类活动对遗址造成的破坏。

三星堆遗址规模间距大、范围广阔,仅在遗址核心区3.6平方千米的古城范围内,常住人口就达到3000多人,村民的生产生活和遗址保护的矛盾长期存在。比如,保护区内禁止其他建筑工程、大棚养殖等。

三星村党支部书记罗绪福从小在三星村长大,三星堆博物馆建馆时他还筛过沙子。他直言,三星堆遗址为当地带来了很多好处,“过去这里就是一个死角,现在竟变成了广汉的交通枢纽,而且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然而,三星堆遗址也给村民们带来诸多不便,特别是不能满足与村民切身利益相关的民生诉求,比如修缮村道、新建翻建房舍等。罗绪福说,村集体经济也难以进一步提升,“过去,村里的房屋可以出租出去,现在大部分工厂搬迁了,剩下的几个食品加工厂要扩大生产规模也得不到批准。”

村民为文物保护作出了牺牲,但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遗址保护和当地村民生产生活之间的矛盾。杨洋说,保护和管理三星堆遗址需要巨额资金支持,现在下拨的财政资金只能勉强维持基本开支,“支付文物保护用地的租金就占了绝大部分。”

德阳市政协委员、德阳市考古研究所所长刘章泽认为,在当前的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约束下,哪些地方是核心区、哪些地方能干什么,需要更加科学合理的量体裁衣式的规划。遗址保护也不仅是文物保护工作,还涉及税收、土地等问题,需要中省层面系统研究。

住川全国政协委员、省文史研究馆馆长何天谷在参加全国政协调研时建议,可以建立补偿机制,帮助当地农户发展新的产业。大遗址保护不仅是一项文化工程,而且也是一项民生工程。他也希望,借助申遗,三星堆遗址保护能够得到更多的支持。

三星堆博物馆青铜馆。

三星堆之最

截至2009年,三星堆创造和打破了许多的世界纪录、中国纪录,其中多项纪录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之最、中国之最。

世界上最早、树株最高的青铜神树,高395厘米,三簇树枝,每簇三枝共9枝,上有27果9鸟,树侧有一龙缘树逶迤而下,据推断可能为古神话传说中的扶桑树。

世界上最早的金杖,长142厘米,直径2.3厘米,重700多克,上有刻画的人头、鱼鸟纹饰。

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青铜大立人像,高262厘米,重逾180千克,被称为铜像之王。

世界上最大的青铜纵目人像,高64.5厘米,两耳间相距138.5厘米。

世界上一次性出土最多的青铜人头像、面具,达50多件。

来 源丨《四川政协报》2018年07月20日第04版

图文编排丨董 彦

校 检丨杨 晨

终 审丨余 泳 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