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良吏当自廉吏始

真正的良吏往往是从廉吏修炼而来,在公廉基础上不断提升能力,保持清廉就是他们的核心竞争力。没有廉洁这个“1”,能耐再大也是“0”,方向错了,脚力越好,跑偏越远。

古人云“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道出既廉且能的良吏之可贵。其实,真正的良吏往往是从廉吏修炼而来,而保持清廉就是他们的核心竞争力。没有廉洁这个“1”,能耐再大也是“0”,方向错了,脚力越好,越跑越偏。这个道理,在史书掌故中一再得到验证。

公生明,亦生智;廉生威,亦生能。清廉往往是能力的“放大器”。

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奉为清廉的榜样,也被视为智慧的化身,他“不别治生,以长尺寸”,一生淡泊明志、夙夜在公,“功盖三分国”,被称颂千古。被康熙誉为“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龙以“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自勉。他在广西罗城3年,对内安民劝业,对外缉盗剿匪,当地大治,百姓安居乐业;在福建布政使任上,巧妙地运用官方粮食储备,狠狠打击囤积居奇的粮商,及时平抑粮价波动,恢复市场秩序。于成龙去世后,遗物仅为“绨袍一袭、靴带二事,瓦瓮中粗米数斛、盐豉数器而已”,别无余财,谥号“清瑞”。百姓感念其造福一方,贩夫走卒都为之痛哭流涕。在他们身上,廉是能的底气和动力,与能交相辉映。

廉,则己身正,亦能正人;廉,则无所畏惧,敢于迎难而上。北宋包拯一生廉洁公正、刚正不阿,行事英明果断,老百姓誉之为“包青天”,成为清官的象征。包拯曾经“权知开封府”,针对“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的积弊,对内严肃整顿吏治,减少诉讼中间环节,直接开门纳状,推动公正审理,避免暗箱操作、营私舞弊。面对京城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网,包拯不徇私情,执法严峻,在他治下,令行禁止,“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任务无一不难,却无一不成,廉吏心底无私,坦坦荡荡,恰恰成为解决问题的最有效方法。

坚守清廉初心,方能行稳致远,成就一番事业。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已过而立之年的胡林翼站在人生十字路口上。这一年,他得到师友帮助,通过捐官再次踏上仕途,机会来之不易,而他的选择却令人大跌眼镜。按照当时规定,捐官者有权“自择善地”,可以去江南等膏腴之地,但胡林翼选择去贵州!他坦然对友人解释,“某初为政,此邦贫瘠,或可以保清白之风,而不致负良友厚意”。胡林翼后任湖北巡抚,运筹谋划、呕心沥血,数年之间将“天下第一破烂之鄂”变成了“天下第一富强之省”,曾国藩多次盛赞其才胜己十倍。观其初心,至真至诚、坚如磐石。

历史充满了教训,不少名噪一时的“能吏”因为丢失清廉这块“压舱石”,最终落得个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下场。北宋丁谓才能出众,过目成诵,“少以文称”,时人誉之“文追韩柳,诗似杜甫”,棋琴书画无所不精,在多个工作领域都颇有建树。

真宗时期,丁谓历任工、刑、兵部尚书,两度拜相,封晋国公,为朝廷所倚重。但他后来私欲膨胀、无所不贪,蜕变为典型的“奸邪之臣”。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丁谓被罢官抄家后,搜出的财物不可胜数,他的四个儿子、三个弟弟也全部被降黜。包拯曾任端州知府,端砚名满天下,他在任上却没有带走一方砚台,相比之下,云泥立判。能用于公,则兴业强国;能专于私,则害己祸家。

良吏当自廉吏始,在百转千回中坚守初心,在为国为民中施展抱负,人生至幸至乐。正如人称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的王阳明所感叹,“此心光明,亦复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