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听濠江丨赶快问下家里老人,还记得这个地方吗?

“游濠江山水 讲濠江故事”之濠江旅游故事征文活动入围作品选读。

欢迎收听今晚的“夜听濠江”。

“生祠前”的前世今生 达濠华侨中学 陈爱辉

在达濠古城的南边,曾经有一座生祠,达濠民间称之为“许公生祠”。在生祠前面靠近濠江的滩涂之地就被当地人称为“生祠前”。据《汕头市达濠区地名志》(1988年)记载,“生祠前即古城南面城墙外的一片地,属濠滨管理区。”虽然“许公生祠”早已拆毁,海边的滩涂也盖成了现代楼房,但生活在古镇上的人们仍旧将这片土地称为“生祠前”,关于许公建城的传说依然传诵不衰。这似乎是达濠岛上的居民用独特的方式在保留着关于这个岛屿最不能忘怀的记忆。

关于“许公生祠”的由来,达濠民间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认为生祠的修建与达濠城的修建有关。传说,达濠城为什么会这么小,是因为当时奉命修建达濠城的官员,他在执行修建城池的时候,感到在达濠修一座城池会给当地百姓带来巨大的负担,故将城池缩小,体谅民情。因此,许公得到当地百姓的敬爱,故当地人为他修建生祠。实际上“许公生祠”所纪念的许颖并未参与达濠城的修建,但他执政为民造福一方,

使清初饱受社会动乱的达濠岛居民得以安居乐业,其功之大,自然不亚于达濠城的修建。

从明代嘉靖寇乱以来,达濠岛饱受海盗劫掠和各种武装冲突的破坏,如明代曾一本、林道乾等大海盗的肆虐,以及清初张礼叛乱、郑氏抗清、清廷“斥地”和邱辉劫掠等社会动荡。剧烈动乱导致达濠社会秩序混乱,百姓流离失所。直到康熙十九年清廷击败海寇丘辉后,于次年在达濠岛上建达濠营守备署,重建中央王朝对达濠岛的控制。在清政府统治下,达濠地方生产逐渐恢复,社会秩序趋于稳定。作为维护地方社会秩序的绿营水师达濠营在海岛新复之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曾任达濠营游击的福建漳州海澄人许颖便是其中的代表。

乾隆《海澄县志》载,“许颖,海澄七都人,管闽粤南澳镇达濠营游击事,特授荣禄大夫,左都督。时海岛新复,抚之以恩,民安而士颂之”。自康熙二十三年至康熙三十五年许颖任达濠营游击,该职隶属于绿营水师,虽非地方官员,但“清代绿营有巡防之制,凡外江大海沿边深山的地方,都定期巡防”。据《高阳圭海许氏世谱》所载,许颖于康熙二十三年任职达濠营,“濠居衝要,公甫视事,度形势设栅垒、严储备集居民,时以官兵伏渔船中,沿海巡缉奸徒之为民除害者,十余载鲸涛不鼓动、夜柝无虞,濠之民相与勒石立祠祀之”。正是许颖的努力,整顿地方治安,强化了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有效治理,重建达濠社会秩序。达濠百姓感其恩德而为之“勒石立祠”,这便是达濠“许公生祠”的由来。

康熙五十六年,清廷为进一步加强对达濠岛的控制,而兴建达濠城,使达濠治安更加太平。嘉庆《潮阳县志》载:“越丁酉年(1717),复于河东地创达濠城,以周防扼要,慎固棉封,可谓不留余力以遗后人矣。虽风雨飘摇,频加修葺,而历时既久,保固金汤,庶几乎百年无事,承见升平景象也”。达濠城的兴建与达濠营的设立,都有利于达濠地方秩序的重建,为滨海岛屿百姓的生命财产提供有力保障。这或许就是达濠百姓将达濠城的修建与许颖相联系,而创造出“许公生祠”的美丽传说之缘故吧。

“生祠前”不仅反映了岛上居民对于“许公生祠”和“达濠古城”的集体记忆,也保留了关于古城周边庙宇文化和濠江变迁的历史印记。如嘉庆版《潮阳县志》便有多处相关记载:“天后庙,一在达濠生祠前左边乾隆乙亥年重修”;“北帝庙,在达濠生祠前中央,雍正丁未年夏月乡众建”;“关帝庙,在达濠生祠前右边,雍正戊申年桐月建,达濠营奉祀香灯”。

上个世纪60年代,“许公生祠”和古城南边的众多庙宇在“文革”的暴风骤雨中被拆除,改建为达濠供销社办公、门市和仓库。江边的滩涂之地也因堤坝的修筑和人工建设而改变了原有的自然风貌。但作为达濠岛上一处蕴含着重要历史文化的地名,“生祠前”承载着许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佳话,诉说着百姓对国泰民安的祈求,

成为见证着达濠社会变迁的活历史,更是挖掘达濠古城旅游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

有喜欢的文本想推荐给我们?

有迷人的声线想帮我们阅读?

“夜听濠江”欢迎你的参与!

小编在这里等你:hj-515071@qq.com

音频来源:区新闻信息中心;主播:宏佳君

最新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