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画笔歌颂新时代 钱松喦的“红色”山水

《天安门颂》

钱松喦,1899年9月11日(农历八月初七)出生于江苏宜兴县杨巷镇湖墅村的一个穷秀才家庭。祖父钱青堂是“廪膳生”,为考秀才做保人,所以门下聚了不少秀才。父亲钱绍起多才多艺,有一手诗文、书画、金石的功夫,开设私塾谋生,辛亥革命后担任小学校长。为人忠厚,富于同情心和进取心,对钱松喦有着很大影响。

《井岗山龙源口》

1949年之后,钱松嵒学习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主动地深入生活,真诚地歌颂新时代。1960年钱松嵒被任命为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及江苏省美协副主席,同年9到12月,随江苏省国画院工作团二万三千里旅行写生。

《红岩》

钱松嵒与傅抱石一行来到四川重庆瞻仰了革命纪念地红岩村,他便产生了创作《红岩》的念头,但由于时间仓促,只画了几张不同角度的写生稿。此后的两年间他画了上百幅草图,创作了数十稿,最终放弃表现一些零碎的现实,夸张了红色岩石,强化了鲜明的主题,最终创作出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红岩》。

《红岩》在创作手法上以白描画芭蕉,使红、黑、白形成强烈的对比关系,产生了简洁、明快的视觉效果,这是传统画法表现革命题材的一个成功范例。钱松嵒成为傅抱石“思想变了,笔墨就不能不变”观点强有力的证明。

《圣地韶山》

上世纪50年代以后,进入孜意创新期。他身体力行艺术必须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努力探索中国民族传统绘画形式与反映现实生活相结合的道路。他真诚地歌颂新的时代,主动地深入生活。60岁跨上了艺术第一高潮期。多次旅行写生,使他感到“画囊喜满忘华发,粉本瀛寰放笔酣。”

《南湖》

丰富的生活积累,加上他对山水画艺术规律创造性的运用,促使他创作出一批思想性和艺术性协调统一的作品。他摆脱了50年代因追求新事物而缺乏艺术美感的苦恼,也没有走回避时代内容而只在形式上翻点花样的老路。

《井冈山大瀑布》

《井冈山颂》

《黄洋界》

《三湾》

《古田会议》

《延安颂》

《延安颂》

《红装素裹》

《万山红遍》

《松柏长青》(西柏坡)

《人民公社好》

《大炼钢铁》

《移山种水稻》

《勘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