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高锟去世,他被誉为“光纤之父”,他的发明改变了世界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

高锟23日在香港逝世,

享年84岁。

他是开发和应用

光纤技术的先驱,

为现代通讯科技

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高锟(1933.11.4 -2018.9.23)。图片来源:诺奖官网

“光纤之父”之称的

物理学家高锟于

1987年至1996年

出任港中大校长。

他荣休后,

一直担任港中大

工程学荣誉讲座教授。

高锟1933年生于上海,

父亲用一把宝剑

的名字为其取名。

1949年移居香港,

1954年赴英国

伦敦大学攻读电机工程,

先后获学士和博士学位。

他从1957年起

开始从事光导纤维

在通讯领域运用的研究

并最终取得卓越成就。


1964年,

高锟提出在电话网络中

以光代替电流,

以玻璃纤维代替导线。

1966年,

高锟发表了题为《光频率

介质纤维表面波导》的论文,

开创性地提出

只要解决好玻璃纯度

和成分等问题,

就能够利用玻璃

制作光学纤维,

从而降低讯号传送的损耗。

这一研究被认为

代表了光纤通信的诞生。

高锟的理论

初时未获认同,

更有媒体嘲笑

“痴人说梦”

但在争论中,

高锟的设想逐步变成现实:

利用石英玻璃制成的

光纤应用越来越广泛,

全世界掀起了

一场光纤通信的革命

他于1970年回港,

并加入港中大。


1971年,

世界上第一条1公里长

的光纤问世。

今天,

“以玻璃光纤为介体的

通信系统已经在全球建立,

亿万公里长的玻璃光纤

电缆铺设在地下和海底”,

使得全球信息的流动畅通无阻。

1996年,

高锟当选为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

宣布命名一颗新发现的

小行星为“高锟星”

以表扬他在科学上

所做的杰出贡献。


2003年初,

高锟被证实患上

阿尔兹海默症

此后,

为帮助阿尔兹海默症患者,

高锟与其夫人黄美芸

成立了高锟慈善基金。


在提出光纤通讯后四十多年,

因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

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

作出了突破性成就,

他于2009年获得

诺贝尔物理学奖。

诺贝尔委员会赞扬他

在纤维中传送光以达成

光学通讯的开拓成就

(for groundbreaking achievements

concerning the transmission of light

in fibers for optical communication)”。

2010年获颁

香港特区大紫荆勋章。

这是一份迟来的荣誉,

高锟在科学上的贡献

已经远远超越了时代的局限,

让世界能够更快进入

到信息爆发的时代。

在获诺奖之前,

高锟陆续得到过15项国际大奖,

其中包括瑞典爱立信国际奖

以及日本诺贝尔奖。

面对不同媒体的镜头,

高锟总是穿着一件红色的线衫,

浅浅地微笑着。

我实在不是一个太有趣的人,

没有什么大喜大悲,

一直以来都太过平稳。

他曾这样总结自己。

今天,我们谨以此文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