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北地区古迹现存建筑一览

沈北地区古迹现存建筑一览:本路适合骑行,该线路的提供者是灰太狼明信片的提供者,做的非常专业,拍摄的恰到好处。笔者试着描述他的骑行过程,给大家一个骑行和访古的过程。

辽河石佛寺水库,水库内荷花怒放,景致不错,决定去看看。

石佛寺水库位于沈北新区黄家乡和法库县依牛堡乡,是辽河干流上惟一的一座控制性平原水库,也是辽宁省内最大的平原水库。主副坝及防护堤全长42.7公里,泄洪闸16孔总宽248.5米,水库设计总库容1.85亿立方米。

从市内出发骑行一个多小时到达沈北新区,行在路上被沈北新区七星湿地美景所吸引,先在湿地转了一圈,湿地里有很多野生鸟类栖息。

千里辽河,滔滔不绝,石佛寺水库就好似雄关据守,横锁辽河。当地政府依靠这里得天独厚水土资源优势,已把它变成一座生态湿地公园,一体化的生态环境系统,通过蓄水,不但滋润了周边的小气候,还将逐步形成与沈阳森林公园、怪坡、七星山等旅游景点为一线的新兴旅游区域,成为沈阳经济发展的又一新亮点。

前面已是辽河主道的放水闸口。这里又是另一番景象。二百米宽的泄洪道上,排列着十六孔闸门,只见一孔放水。激流湍飞,白浪翻腾,水气蔓延,响声震耳。目测库內外落差,约五、六米,可惜太低,不能发电。放水口下缓坡处,水鸟林立,悠闲觅食,或有振翅,亦不远飞。其中以白鹭居多,偶有苍鹭,和平相处。再下边稍远处河道内,野鸭成群,凫水嬉戏。想必这里是溯水而上的游鱼聚集地,食物丰盛,自然水鸟云集。

是一片荒野。乡亲们在这里种地、打柴、撸柳条、割苫房草,辛苦劳作,难难求生。石佛寺水库是辽河下游干流上的大型平原滞洪水利枢纽工程,按百年一遇洪水设计,总库容量18.5亿立米,主副坝全长42.7公里,2005年主体完工。水库除防洪外,尚有改善环境,净化水质,保护鱼、禽繁衍生息等生态效益。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不起眼的沈阳七星山有好多故事

七星山位于沈阳北30公里。七座山峰拔地而起,周边50公里内不见他山。远远望去,如一螺青黛,浮在水光稻影的辽河大平原上。山上有辽塔,塔下有寺,寺下有村。辽时这里称为时家寨,有双州和双城两城;明代,是辽东镇的十方寺堡;到了清代,叫石佛寺,村以寺得名,直到今天。七星山虽然海拔不过147米,但它却是群峰独秀,耸立在辽河边,看上去分外挺拔峻逸。顶峰上的古塔,虽然已坍塌一半,但在青翠的七峰簇拥下,仍不失融融古意和一种残缺美。站在古塔下四望,北面是辽河自东向西奔流,其余三面皆是平畴沃野,稻田一畦畦闪着波光。

说自古以来这渡口就是两岸过辽河的必经之地,没有桥啊,所以只能靠船过河。法库、康平、铁岭、彰武,还有远到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等地的商人,每年都要将粮油、人参、毛皮等特产经过这个渡口运到奉天去,然后再把布匹、食盐、糖茶等日用品带回来。所以,那时石佛寺可热闹了,镇上光是大车店就有十来家。过往客商在此歇脚、过夜,并在这里听评书、民间故事,看锡伯族大秧歌、二人转。

1948年秋天,因这里是沈阳北面的咽喉要塞,廖耀湘兵团要守住沈阳,必然要在这里部署重兵以抵挡解放军的进攻。河防与山防相互叠加,七星山上这些碉堡的作用就可想而知了,碉堡从山脚排到山顶,共有72座。刚修完,207师就走了,说是回去守沈阳城,接着又来了国民党新三军和新六军。解放军绕过七星山从东边和西边分两路攻进沈阳城。新三军和新六军一听沈阳丢了,就一枪没放,投降了,七星山没有打仗,这些碉堡也留下来了

因连年的开山采石,如今山体和植被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72座碉堡没剩下几个。

说起主峰上的古塔 1982年,沈阳市文物考古部门发掘此塔地宫时,曾经在这里发现了石、铁、金、银四重函,函内盛有103粒水晶、珍珠、玛瑙“影身舍利”,并有两甬石碑出土。据碑文记载,七星山塔是辽双州双城县“时家寨净居院”舍利塔,建筑时间是辽道宗咸雍十年(1074年)。舍利塔为六角形七层实心密檐砖塔,塔角为圆形倚柱,正中有佛龛,两侧有胁侍,上有宝顶,飞天斗拱等。七星山和这座辽塔曾进入许多典籍的视野。有不知姓名的诗人曾写道:“塔影遥开山雾重,笛声清澈水风凉。”重山云雾、峰岚塔影、古渡笛声、荷风凉夏,这样的意境和这样的诗情,让七星山和山上的古塔闻名遐迩。然而历经千年的古塔,躲过了岁月风雨的剥蚀,躲过冰霜雷电的侵袭,却没有躲过1905年日俄战争的炮火,在那场屈辱的战乱中,巍峨的辽塔只剩下半壁残墙,飞檐六角也只剩下了两个。

2005年,沈阳市文物考古所曾对石佛寺村附近进行了考古勘查,发现的古迹遗存有:位于石佛寺村东辽代双州城内和城外,属于高台山文化类型的青铜时期遗址;七星山主峰北侧的青铜时期墓群;村北漫坡上的明代“十方寺堡”城垣遗址;石佛寺村东的辽代双州城址,城址呈长方形,城墙南北长370米,东西宽190米,现存墙基厚度为6米左右,墙残存最高处为4米;村北侧的辽代官府址。

辽代石佛寺村为双州双城县,“双城”则是说在这里有两座城,这处官府址的发现,就是双城县的双城之一。而这些古迹遗存都面临着开山采石的威胁,在双州城的城墙遗址上行走,那已不是墙,而是一溜土岗,上面种满了玉米。

在七星山下的石佛寺乡锡伯族西迁纪念馆院内发现了一甬“重修辽河大堤碑记”碑刻,是1993年在石佛寺的辽代双州城址东侧发现的。

碑文显示,光绪十九年(1893年)冬月,也就是左宝贵赴朝鲜平壤抗倭的前一年,他在奉天驻军时带领军士重修辽河大堤。

据《费县志》记载:光绪十九年,辽河遭遇百年一遇的大决口。奉天北部石佛寺一带的32个村屯和8万多亩良田被淹。左宝贵得知这一情况,立即带人到灾区视察。一路上,只见房屋倒塌,大片庄稼被淹,人心惶惶,哀鸿遍野。当天夜里,左宝贵在油灯下奋笔疾书,向奉天府反映情况并请求救济灾民。左宝贵的请示报告很快得到了批准,灾民得到了救济。

几天后,石佛寺村村长康均庆等人代表32个受灾村屯,将一份请求重修辽河堤防的文书交给了左宝贵。左宝贵立刻把文书呈报到奉天府。奉天府总理营务处派人调查属实后,责令左宝贵率领清军马步兵营负责修筑辽河大堤。当时,当地百姓已无力出钱出工。所以,虽然辽河大堤工程浩大,却没有向百姓摊派一分钱和一个工,全部工程都由左宝贵的马步兵营修筑。左宝贵带领1000多名满族、锡伯族和汉族官兵,干了整整一个春天,终于完成修筑堤坝的繁重任务左宝贵修筑的这座大堤又高又宽,比原来被冲毁的民堤要高出几倍,因而成了清代辽河南岸第一道名副其实的辽河大堤。

左宝贵在此修辽河大堤

左宝贵在此修辽河大堤

左宝贵在此修辽河大堤

希望大家给予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