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泽古镇,不仅仅是风景

上海 金泽坐落在 青浦 区西南部,是 青浦 区最西南的一个镇。金泽镇离 青浦 城区22公里,距 上海 市中心66公里。北傍淀山湖,东与西岑镇接壤,西与商塌镇毗邻,南靠太浦河与 浙江 省 嘉善 县大舜镇交界,西循318国道与 江苏 吴江市芦墟镇接壤。贯穿全镇有一条南 北流 向的市河,并有多条支流汇集而来。总面积为26.44平方公里,境内湖塘星罗棋布,河港纵横交叉,是个典型的 江南 鱼米水乡。金泽镇历史悠久,早在公元960年前(宋初)已建镇,有兴于宋、盛于元之说,相传昔日有穑人获石如金,故曾取名“金石”,也有此地为水乡泽国,且盛产鱼米赛金,故称“金泽”。

金泽古镇被誉为“ 江南 第一桥乡”,金泽古镇有“兴于宋朝,盛于元朝”之说。宋时,金泽曾有“六观、一塔、十三坊、四十二虹桥”。这四十二虹桥,就是指这个面积仅0.6平方公里的镇区内有42座古桥,堪称水镇桥梁密度之冠了。如今还留有 万安 桥、普济桥、迎祥桥、天皇阁桥、如意桥、放生桥等10余座。其中有7座古桥是宋、元、明、清时期所建,经历过1300多年的历史。所以,这里的第一桥乡,并不是指数量上的第一。

这里的桥都有相连的庙,形成了“桥桥有庙,庙庙有桥”的格局。造型美观,结构精巧,在古桥梁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继续我的古镇行, 青浦 有三座古镇,除了 大名 鼎鼎的 朱家角 ,还有 练塘 ,金泽。近日来到了金泽镇。

下车后从 金溪 路进去。先看到天皇阁桥。

文保碑背后有简介:明代始建, 清康 熙三十七年(1698)重建,2001年修缮。三孔石拱桥,长22.2米,宽2.8米,中孔拱跨6.8米,拱高4米,两边孔拱跨4米,高1.8米。

许家厅应该是比较大的古屋建筑。从门口看去也有好几进。里面还有居民住着。不好贸然进入。

万安 桥在金泽北首,镇志记载此桥建于宋朝景定年间(1260—1265年),当时金泽镇港东有佛阁,港西有财神阁,因此在两阁之间建了 万安 桥,一桥挑起两座庙。

说是金泽的桥都有庙在两边,现在有些桥边已经没有庙了。但是没有庙的桥边仍然有烧香敬神的。在两处桥边看到有这样的场景。

这是一座现代的桥。

林老桥在金泽镇北首,是单孔石拱桥,桥北对着关帝庙,故又名关帝桥,建于元代(1264~1294年) ,明、清两代作过重修,故桥身保养较好。桥长24米,桥高4米半。因年久,桥面青石十分光滑,显得古朴典雅。 桥名林老桥,据《金泽小志》记述,此桥是一位叫林青的老人出资所建,为纪念这位老人,故称该桥为林老桥。 林青,元代金泽人,官至宣慰使,好学多智,为人谦恭,家多藏书,对金泽的 造桥 、建庙,倾囊而为,对建镇作过重大贡献,重建杨爷庙,重修 万安 桥,他亲笔作词,题写碑文。 这座古老的林老桥,经历了600多年的悠悠岁月,有着无数的名人,有着无数动人的历史故事,唯有林青的师德和陈莲舫的医德,常为金泽乡民所传颂,为金泽乡民的精神财富。 林老桥横卧古镇,精神抖擞,1994年被列为 青浦 县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是古镇历史的见证。

上面说的陈莲舫是这样说的。

陈莲舫(1837~1914) 清末医家。名秉钧,又号乐余老人, 青浦 陈氏十九世医。早年随祖父陈涛侍诊,得其传而过之。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悬壶 上海 北海 路,求治者门庭若市。翌年应聘赴 湖北 为两广总督张之洞治病,逢张之幕僚李平书,与之结为莫逆交。光绪二十九年两人与中医朱紫衡等创立医学会,光绪三十二年又相与创办 上海 医务总会,以研究中西医术为宗旨。

桥头有个二王庙。

桥附近还有个小服装厂,很小的一间厂房,没有空调。旁边还有散落的锅碗。想起了一个朋友。深知这些小的实体的不易。这里的工人的不易。

前面到头。问了两人。估计两个打工妹,一口外地口音。挺热情告诉我,前面没啥东西了。回头过 万安桥,往回走。到上塘街。到过很多古镇,很多都是一条小河,小河两边两条小街。一条上塘街,一条下塘街。。。

有些老房子在维修翻建。

河两边的小街上,冷清无人。偶尔在一处阴凉处,三两个人聊天,也是外地人口音。游人也是寥寥。等车时一个本地人说,镇子里年轻人都走了,有点本事的到 大城 市,一般的到 青浦 买房。只剩下一些老人,和租住在此地的外地人。

到处有危房提示。

状元楼,远近闻名的茶楼。说是党和国家领导人陈云曾在此喝茶,宣传革命。。。陈云是附近 练塘 镇人。

岌岌可危的屋顶。

出的上塘街,有条叫 金溪 路的马路,过马路到下塘街。路口有一座一眼能看出的新修的牌楼。

注意看一下房屋的墙面。

这建筑在这条小街算是有点气势的房屋了。

房屋的外墙面。

这条街上还能看到几座有点感觉的老屋。

古寺庙的外墙面。

看看这些房屋的外墙面。

从这条小路进去可以看到颐浩禅寺。

颐浩禅寺颐浩禅寺位于 青浦 区金泽镇南市。始建于宋景元年(1260年),后吕氏故宅归旧族费辅之所有,改建经堂,命僧人道崇主持。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奉旨升院为寺,更名为“颐浩禅寺”。建大雄宝殿边门、两庑,初具规模。元朝元贞元年(1295年),扩建大山门、鸳鸯楼、天王殿、 弥勒殿、祖师殿、水火神庙香乳堂、 文昌 祠、 凌云 阁、微笑堂、天香亭、贝多林、圆通殿、梅雪轩、宜静院,另辟金鲫池和石假山等二十余处殿阁楼院。寺内有各朝名人撰写的碑刻15方,有唐吴道子画、元赵孟頫书《金刚经》及其所画的“不断云”等手迹、石刻。

颐浩寺规模宏大,殿宇凌空,法幢巍然,可居千僧,遂称古刹。自明洪武十四到十六年(一三八一年至一三八三年),大渊法师曾加以修葺,以后叠经兵燹,屡毁屡建。清光绪三十二年(一九○六年)又重修,但规模已不及当初。民国二十七年(一九三八年)农历正月初四,寺大部毁于日军炮火,仅存天王殿、大山门。一九五八年拆移,仅存“颐浩禅寺记”碑一方,古银杏树撒按株,“不断云”石刻断石十四块,殿宇柱脚十六块及少许假山石等。

小街上有很多这小码头或是说小水路。

普庆桥原名汴水虹桥,原建于北宋汴京城内,是宋代画家张择端笔下《清明上河图》上的一座桥,是 中国 古代木建桥梁的典范。 美国 电视公司为拍摄这座桥,请《 中国 桥梁史》主编唐寰澄先生从史书中考证出来,于1999年9月,在桥乡金泽再现当年的桥姿风采。

原桥名“汴水虹桥”因当时北宋建都在 河南 开封 , 开封 市内有一条汴河,气势磅礴,贯穿全市,这座桥就架在汴河之上,故称汴水虹桥,如长虹卧波,古朴典雅。由于汴河是 开封 市的水路枢纽,北宋建都 开封 ,故 开封 也称汴京。

美国 电视公司,将《清明上河图》上的虹桥,请 青浦 区建筑公司施工,然后将 造桥 的过程一一拍摄下来,从中了解 中国 木桥的施工方法。

这座虹桥为单孔木拱桥,桥长16.8米,宽4米,是古代桥梁复制的杰作。严格按古代的 造桥 工艺,采用无支架施工法,没有榫头,不用钉子,全部用捆绑式结扎起来,连成一片。桥的两旁有木拱,桥的坡变平坦,拾级而上,行走平稳,拱梁的两端,分别雕刻狮、虎头像,既增加木桥的外表美,又反映 中国 的建桥特色和民族风格。

汴京在一千多年前,是 中国 的大都市,在国际上有名,人口集中,经济繁荣,在汴河上有虹桥和州桥等,水陆交通便利,各地的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商贾富家,能工巧匠,都集中在汴京。还有国际上的往来,如 朝鲜 、 日本 、 东南亚 各国的使者和商人,也都来往于汴京,所以这座汴水桥的雄姿,早就留在国内外人士的心目中。

据史书记载,汴水虹桥是汴京重要的交通要道,在汴河两岸,商舖茶楼,酒肆戏院,人来人往,络绎不绝,热闹非凡。

北宋皇帝每逢节日,在臣子的护驾下,常游览汴河和汴水虹桥。人们把虹桥打扮得花枝招展。如九月九日重阳节,桥上用青竹搭架,将松树、柏树的枝叶扎在上面,还将各色花朵插在上面,既郁郁葱葱,又艳丽多姿,将虹桥化粧成仙桥一般;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桥上挂灯结彩,灯火辉煌,有龙灯、免灯,有牛灯、马灯,桥上桥下尽是灯,汴河两岸成了灯的世界。到了晚上,人们扶老携幼,都要到虹桥上来。欢笑声融入灯的海洋,普天同乐。

美国 电视公司很赞赏这座虹桥,在完成拍摄任务后,就永远“插队落户”在金泽,因与古镇内的其它石桥相近,如普济桥等,都是宋代桥梁。虹桥的桥名,经中美双方协商,取名为“普庆桥”名字相近,也成姐妹桥。

金泽镇人民政府为此立碑纪念,负责维修。这桥也称是中美两国的 友谊 桥。

美国 电视公司将《汴水虹桥》,在世界各国放映,引起很大的反响,赞美 中国 丰富的桥文化,精湛的 造桥 艺术,如 美国 、 日本 等 造桥 专家,文化界人士,都由 上海 转道到金泽,要亲眼看看 中国这座一千多年的古木桥,真是形式优美,古朴典雅。有的外国朋友还站在这座桥上,一面翘起大拇指,一面拍照留念,表示圆了 中国 古桥之梦。 中国 桥乡金泽,也荣幸地被世界人民所认识。

普济桥位于金泽镇南市,颐浩寺山门前,俗称圣堂桥,宋咸淳三年(1267)建,清雍正元年(1723)重修。它是拱形单孔石桥。长27米,宽2.75米,拱径10.5米,坡度平缓,拱垮大,紫石砌成,具宋代桥梁特征,是 上海 最古老的拱形石桥。

说的是金泽总管是 开封 人,叫金元七,是公正无私,办事认真的清官。这是一处很小的院落,很小的一处房屋。门是关着的,门口有售票处也是关着的。我在门口准备拍张照。有一个清洁工模样的女人恶狠狠的说,买门票。我说我不进去,就拍张照。拍照能不能拍?要不要收费。她不说话了。我拍照,她躲到一边去了。不知道金总管在天之灵会有什么想法。。。

放生桥,又叫总管桥。

放生桥位于金泽镇南端,放生桥始建明代,公元1628年重修。放生桥在如意桥之北,约50米处,因桥下有放生河,故称放生桥,又因桥堍有总管庙,故也称总管桥。此桥系单孔石拱桥,桥长25.2米,桥高4米,在明清以后多次重修。桥石采用花岗石和青石,质地较坚,桥柱上刻有楹联,清晰可认,系后来修建时所加。楹联曰:“桥连如意接康衢,水出湾潭通秀气。”表明此桥连接如意桥,通向康庄大道;桥下清水,流向淙淙小河。这副楹联既写出如意桥的气概,又写出如意桥流水美丽清秀。


总管庙位于 青浦 区金泽镇上塘街8号。相传始建于明代。总管老爷为 开封 人,名金元七,一生赤胆忠心、无私无畏,死后由朝廷敕封,立庙祭祀,封为总管神。20世纪60年代庙屋他用,90年代重建。2009年,经批准登记为固定宗教活动处所。

从放生桥看桥对岸。

小街的石板,石子,青砖还是很有味道。有点岁月的感觉。

如意桥

始建于元代,明代末年重修,为镇上保存最好的石砌拱桥。桥长21米,宽3.2米。桥拱映碧水,虚实成一圆,稳重大气中透着古朴的内涵,是金泽镇的一 大名 胜。壁柱有楹联,传说为明朝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所作:“化险境为坦途千秋如意,赖博施以济众一路平安。”

迎祥桥在金泽南首,建于元代,是 江南 著名的元式桥梁。选材独特,形式优美,它近似现代的公路桥。当代桥梁专家称该桥为:“连续简支”梁桥的鼻祖。

为什么当时金泽会建起这划时代的桥梁呢?

蒙古 族灭亡南宋后,建立元朝政权,朝廷采用安抚政策:一面招用宋代“遗臣”,一面保护宋代文物,元军进驻金泽后,对文物建筑进行保护和维修,还大力发展金泽的桥庙建设,繁荣古镇的经济。

金泽颐浩寺,是南宋皇帝赵构和宰相吕颐浩下旨建造的,且是 江南 第一大寺,故元朝政府选址金泽建造迎祥桥,以提高迎祥桥的历史价值。

迎祥桥造型特别, 造桥 材料采用砖、木、石组合结构,桥柱用青石拼成, 石柱 架条石作为横梁,横梁上密排楠木,桥面两边外侧、覆贴水磨方砖,以保护木梁。它是梁式五孔砖石桥,桥长34米,宽2米多。桥面无栏杆,是典型的元式桥梁,标志是元朝建国后的桥梁特点。

到这就到头了。出去是大马路。

迎祥桥上看到的风景。

到了迎祥桥,小街到头了,前面是大马路。从迎祥桥走过去。又到了上塘街。往前走,有些建筑,但不是民居了,并且穿过了很多左拐右拐的深巷。

看到了这个,也是不可移动的遗存。

从紧闭的大门缝里拍到的影像。想当初这里也是热火朝天的一派景象,为我国的军工做出过贡献。

又过普济桥,然后看到了这个牌子。只看到这个牌子,一面高墙其他什么也看不到。

用导航从小巷子里走到大街。找到沪商高速专线等车。

说说对金泽古镇的感觉。我的印象里,而且我实际看到的的古镇。应该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我看到过一些古镇,鹅卵石,青石板铺就得小街,老屋的墙面上由于 江南 的 黄梅 天留下的斑斑霉迹,爬满墙面的爬山虎,破损墙面裸露出的青砖,门窗的斑驳开裂,以旧修旧的老屋,参天的古树,小桥流水。。。总之会有一种古色古香的感觉。金泽给我留下的最大遗憾。也可以说金泽镇在整修古镇,开发古镇中的最大败笔,就是整个古镇的房屋,不管是老屋还是 新建 筑,房屋的墙面全部用白漆或是白灰粉刷,刷的雪白雪白,白的刺眼。。。一片白,完全没有古迹,古色,老镇,老屋感觉,既不像古镇也不像新区。(那个不远的 练塘 也有这个感觉,还好 练塘 有个陈云故居,陈云纪念馆)在这个金泽镇的古街上唯有那些石子路,那些参天的老树,哪条贯穿古街的小河(小河的水并不是很干净,但是发现里面有很多小鱼在游动。)还有最主要的是那些美妙的,各个年代的古桥能感到这里曾经的岁月,这里曾经的盛景。。。

说一下去金泽的路线,从 上海 市区可以坐地铁转公交,也可以坐公交转高速专线。我自以为是的觉得坐地铁应该更快更便捷。实际不是这么回事。我去时坐十号线到虹桥转十七号线到 朱家角 ,下来转青金线,到金泽下车进 金溪 路进古街。用时两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四十分钟。回来坐沪商高速专线到 淡水 路 长乐 路,下车转一号线到火车站大概用时两个小时左右。好了,到这结束了我的探寻古镇的一个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