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愿你,做个不一样的小孩

1

今天文章的开篇,给大家送上一段林清玄的文字,简单明了,又发人深省。

林清玄:现今的教育制度,强迫我们的孩子都在同一块土地成长,我们会发现今天的孩子像植物一样,柠檬不够酸,甘蔗不够甜,苦瓜不够苦,辣椒不够辣!所以,做父母的我们,不是把孩子送到学校就够了,我们要仔细关怀、体贴关照,找出孩子的特质,以补足学校教育的不足。我们也要去除比较的心,让孩子有更多的自由,“你的孩子是甘蔗,甜美而笔直,我一点也不羡慕,因为我的孩子是辣椒,够辣够呛!”

看新一期朗读者,被朱德庸深深触动,在我们今天看来获得巨大成功的他有一个噩梦般的童年。

厌学、学习障碍、亚斯伯格,看考卷就像看天书,他说考试这种事情跟他从来都没有关系,数学考卷随便乱填。但是他喜欢画画,一本又一本地画,他的父亲很温和,虽然贫穷,但却买来白纸用线缝好让孩子画。

朱德庸:父母为我伤透了脑筋,也吃了很多苦头,他们动不动就被老师叫到学校去,听老师训话,还时常要带着我到各个学校去看人家的脸色,求人家收留我。但他们从不给我压力,一直听任我自由发展。爸爸会经常裁好白纸,整整齐齐钉起来,给我做画本。后来我常想:

如果我的父母也像学校老师一样带我学习,那我肯定要死掉了。

2

我不知道这样的孩子放在今天的教育体制之下会被逼成什么样子,可能会挨揍吧,可能会被没收画画本,还要向家长发誓自己从今以后好好听讲一定不画画吧。

可是,对于朱德庸来讲,他的画画如同心理治疗般地存在,他没有朋友,被老师同学排挤,作为一个弱小的儿童无力应对这个世界强加给他的种种不公,所以他用画笔来发泄、排解这一切。

我想,他的画最初一定不是像我们今天看到的那样,一看就是特别有天赋的孩子,要不然他一定会以美术特长生之类的名号被美术特色学校所接纳,而他也正是因为忠于内心的表达,所以画风才足以打动人心,被人们所接受。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孩子,而朱德庸内心的孩子一直都在,而且常常陪伴在他身边,他从来未曾忘却。

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路要走,我们无法从任何角度去评说这个孩子,我想,像朱德庸这样的奇迹或者说是漏网之鱼,在我们今天的教育体制之下能有几个幸免的,而我想,能得以幸免的孩子一定是有一个强大的父母或者一颗强大的内心。

朱德庸说,他的父亲在他小时候带去动物园,对他说,动物园中有各种动物,有大象,有猴子,如果你是大象,那么你就做一头大象。

是啊,我们多少父母和老师看似明白其实却不能明白这个道理,我们看似给了孩子足够的自由和天性发展的余地,我也见过太多太多的学校打着差异教学的旗号,而实际上呢?成绩有统一的要求,规则有统一的要求,画画也有统一的美和丑,做手工也是一样。

学校要求的个性发展是不允许极端现象存在的,是不允许一个孩子很多方面极差而有极端出色的地方。

换句话说,学校需要的孩子是各方面都还过得去,最好是各方面都很出色,然后有一个方面是极端出色的,这样的孩子才是他们想要的有个性的孩子。

可是,我们真的有多少孩子可以做到?相反我们有太多的孩子因为有极端落后的方面而被学校被老师指责为这个孩子极差,及其没有天赋。

3

我们没有耐心蹲下身子看到每个孩子,我们看到一个捣乱的孩子就主观地认为他规矩不好,我们看到一个数学极差的孩子,就认为他将来必定没有前途。

前段时间被一个抹灰工书法爱好者深深感动,我想,他之所以会成为抹灰工,是因为他在校的表现其实并不符合我们的培养模式,但是他像着了迷似的爱好书法和国画,作品也是可圈可点,这是一份无法买到的热爱和陶醉,这是学院派的训练所不可企及的境界。

当然,这是目前的学校教育无法顾及到的地方,可是我们做家长的可以。我不知道朱德庸的父亲在养育朱德庸的过程中心里在想些什么,他有没有对这个孩子失望乃至绝望过,但是我想,正是他那温和淡然的态度,让朱德庸成就了自己,也让他的画疗愈了他自己也疗愈了我们很多人内心的小孩。

朱德庸:念国中的时候,我完全没有办法接受那种教育方式,就这样,像个皮球一样,被许多学校踢来踢去,最差的学校都不要我。记得我到一家很差的学校去考插班,训导主任真诚地问我:“说老实话,你到底抽不抽烟?”我当时很感动:碰到这么好的老师,像哥们儿一样诚心诚意对我,我要是骗他,那我岂不是很糟糕?我就说:“抽过。”这话一讲,回到家就再也没等到录取通知。

让孩子成为他自己吧,我只愿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存在,我们热爱并尊重每个孩子的天性,教育的所有意义和目的便是让每个孩子找回自己,让他们知道自己生活于这个世界上真正的目的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