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愿做留守儿童,做家长应该怎样做?

我是一名普通的乡村小学教师,刚出来工作时才不到20岁,在去实习之前,很紧张,脑海里总想着:"孩子们不喜欢我怎么办?""孩子们大吵大闹怎么办?"

网络上的太多新闻都充盈着我的双眼,好像孩子都似豺狼虎豹,学习差的后进生也是"熊孩子"的代名词。

当我踏进这个小学一年级唯一的班时,孩子们眨巴着自己的大眼睛,好奇地张望着我。我快速地扫了一眼班上的学生,穿着简单朴素的衣服,女孩的头上扎着羊角辫,男孩顶着满头的大汗,见到我大声地喊到:"老师好!"职业生涯的第一声问好,震撼我的心,班上有60多张怯生生的脸,是如此可爱。

接下来的日子,在不断的教学中进行,有欢乐,有苦恼,还有他们不停地"小报告"。直到一次期中考试的结束,才彻底打破我心里的平衡感,我那么努力了,竟然还有这么多不及格!气愤的我直接在班上点出那些不及格的孩子,不停地责骂,然而他们无动于衷,这使我第一次感到对后进生的无力。

在苦恼中,我选择了联系家长,让家长多帮助孩子。本以为是一场和谐的家校合作,得到的回答却令人寒心。

"我们没有时间管他哎,我在外面上班的。""我每次都问他作业做好了吗?他都说做好了呀!""我也不认识几个字,老师你多帮帮忙。""老师,我们父母不在家的,爷爷奶奶不识字,你多辛苦一下。"

得到的回答都基本如上,我才知道,原来留守儿童那么多。我的同事们都告诉我,别白费力气了,成绩这么差,家长只会叫你多辛苦一下,他们管也管不到。

然而刚出来实习的我并不想服输,我决定单独找他们谈话。

第二天,我叫了一位及格线边缘的小男孩到办公室做题目,他长得圆头圆脑,很是可爱,只是有些调皮。 一道简单的7+8他算了许久,我教了他一遍方法,他掌握得很快,算得又对又快,在得到我的表扬后,骄傲地冲我扬起了笑脸。我问他你觉得你自己笨吗?他说:"我觉得我应该是很笨的吧!""为什么呀?""我的爸爸总是说我是条猪,猪不是很笨的吗?"听到这话,我不禁被他的可爱萌到。我告诉他:"你一点都不笨,你很聪明,老师教了你,一学就会。"他问我:"真的吗?"我给了他肯定的答案后,更是认真地做着接下里的题目,偶尔有错,也在讲解一遍后马上做对了。后来每当有不懂的问题时,他总会来问我,成绩一路上升。

仅仅只是花了一节课的时间,和他用心聊了聊,就能有这样大的改变,如果有了家长的陪伴,会不会更好?

我组织了一次班会活动,说一说"你的心愿",每人将自己的愿望写在纸上交给我。我的本意是,给本学期表现好的学生奖励,完成他们的心愿,本以为心愿会是"我想要……"收上来后却让我鼻子一酸,有一半以上的孩子心愿都一样"我想让我的爸爸妈妈陪我,不想他们离开我去外面打工",这其中,囊括了所有的留守儿童。

在后来的观察中发现,一旦某个孩子突然很乖,身上也很干净,作业也按时完成了,那必定是他们的父母回来了。说明父母能很大程度上改变孩子的生活。

在新播的一期《极限挑战》中,男人帮们也陪伴留守儿童,给他们带来欢乐与爱。在这期节目里,他们帮助孩子完成自己的心愿,替他们远在外面的父母传达思念,鼓励单亲家庭的孩子,调节爷孙矛盾等等。

不知在外的父母看到这样的节目,心里会不会有些触动?

很多家长在外务工,大多数都是为了给自己的孩子创造更好的条件,但失去的童年陪伴是再多金钱也换不回的。孩子的性格是从小养成的,不仅仅是老师的关爱,更多的是要家长在工作和陪伴中找到一个平衡。

1、如果有可能,在孩子幼小的阶段最好不要外出,特别是在孩子发展的关键期。

2、如果迫于生活一定要外出打工,父母尽可能留一个在家里照顾孩子。

3、如果实在没有办法,必须都要出去,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带。最好在孩子3岁以后外出,度过二元关系的重要时期。

最重要的,父母在外面,一定要和孩子保持密切联系,并且善于去表达自己的爱,让孩子感受到,和老师之间也要相互沟通,让孩子知道父母是时时刻刻关注着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