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宋代钧窑鉴赏

有人认为钧窑的必备特点就是釉面具有“蚯蚓走泥纹”,这不完全正确,只能说是特点之一。很多馆藏钧窑的釉面是不具有走泥纹的。因为在当时的官窑,力求釉色均匀,但由于少数器皿在烧制中的窑温、釉色原料配比、烧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釉面在温度中的变化还原不一,才形成了走泥纹。北宋钧窑做到窑变可控,蚯蚓走泥纹是其特征之一。用气泡串起一条条呈立体状的蚯蚓奔爬,蛙卵纹,鱼卵纹包裹正欲孵化而出的鱼籽,等等。北宋钧瓷最重要的价值就是在于它对釉面随心所欲的表现力。钧,即重量,北宋早期官窑钧瓷分量沉重。中华瓷文化的传统风格就是外表朴实而内秀其中。所谓“华夷光暗滋”的含蓄内敛,道出了宋瓷的本质特点。

钧窑在后世视作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但钧窑之名不见宋代文献记载。关于钧窑早期的历史也还不清楚。钧窑在河南禹县,瓷窑遗址遍及县内各地。已发现的窑址达一百处,历来为中原重要产瓷区。禹县城城内八卦洞地方发现的宋窑遗址出土标本证明八卦洞窑是宋代烧造宫廷用器的瓷窑。在1974-1975年钧窑窑址发掘以前,关于钧窑的始烧年代,也有人以为在金而不在宋。七十年代末期,禹县瓷厂在小北峪钧窑遗址发现了唐代窑址。唐窑的遗物有黑釉斑彩装饰的壶、罐等物。提示了钧窑早期历史与唐代花瓷有关。

钧窑属北方青瓷系统,钧窑瓷器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一种乳浊釉,釉内还含有少量的铜,不同于耀州窑,也不同与汝窑,烧出的釉色青中带红,有如蓝天中的晚霞。青色也不同于一般的青瓷,虽然色泽深浅不一,但多近于蓝色,是一种蓝色乳光釉。是青瓷工艺的一个创造和突破。

钧窑鼓钉三足洗,宋,高9.2cm,口径24.3cm,足距16cm。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洗敞口,浅弧壁,外壁口沿下和近底部均装饰鼓钉一周,分别为21枚和18枚。平底,下承以三个如意头形足。外底刻有标明器物大小的数目字“一”。通体内外施釉,内施天青色釉,青中泛白;外壁釉色蓝中泛紫,绚丽夺目。鼓钉洗是钧窑瓷器中常见的造型品种,这种富于装饰性的器物配以如意头形足活泼轻巧,匠心独具。此为宋代宫廷陈设用瓷。

钧瓷被誉为“国之愧宝”。自宋徽宗起被历代帝王钦定为御用珍品,入住宫廷,只准皇家所有,不准民间私藏。在宋代就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件”之盛誉。钧瓷之所以受到人们的青睐和专家们的高度重视,一件钧瓷产品需具备以下几个重要因素:一是钧瓷的窑变艺术,钧瓷属北方青窑系统,其独特之处是使用一种乳浊秞,即通常说的窑变色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高温烧制后,会产生出如夕阳晚霞、或如秋云春花等,是凝聚了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艺术的结晶。

窑变釉是一种艺术釉,变化最多,色彩最丰富,形态也最复杂。它的最初出现完全是偶然的。人们按一定的配方,制成某些釉料,施于制品入窑焙烧后,产生了出乎意料之外的颜色和形态,钧窑的釉色基调是青色,偶然有在青色中出现或深或浅的红色或紫色来,而这种紫色,有时像云后迸射出万道霞光,有时像万里晴空飘浮的彩云,变化无穷。人们对此现象无法解释,就称之为窑变。在长期实践中,瓷工逐渐认识并掌握了铜红的成色技艺。钧窑的瓷工是首先运用铜红工艺的,这说明当时已经能充分掌握铜元素的还原技术,这是瓷艺史上的一项重大成就。钧窑不仅开创了我国窑变釉瓷器的先河,而且钧窑器物的成型和高超的烧窑技术,一直为后世赞叹不已。

宋代钧瓷无论是造型艺术,还是釉色风格;无论是审美追求还是艺术成就都是显着一种自然天成的“道家风范”,在看似“平凡”、“平谈”中,有着深刻的文化积沉。它不乖巧、不矫饰、不哗宠,然而,那神奇绝秘的釉色,在色浅时有韵质的变化,在色浓时,有山水风光,四时日月的幻化,淡而不俗,淡而不寡;它那庄重大方的造型、透射着冷峻和尊严、素穆和伟毅,极具典雅之魅力,故一些钧瓷美学家常定位宋代钧瓷为“淡雅”的典范,成为一种时尚,成为一种境界,这也是当时文化氛围,时代精神的集中表现。

遗憾的是,北宋末年,宋元金的连年争战,造成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流离失所,钧瓷业也深受其害,遭受了灭顶之灾,优秀的民族文化从此成为了“经典”,成为了“绝响”。

钧窑瓷器在宋代五大名窑中以“釉具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古人曾用“夕阳紫翠忽成岚”等诗句来形容钧瓷釉色灵活、变化微妙之美。传统钧瓷瑰丽多姿,玫瑰紫、海棠红、茄皮紫、鸡血红、葡萄紫、朱砂红、葱翠青……釉中红里透紫、紫里藏青、青中寓白、白里泛青,可谓纷彩争艳。釉质乳光晶莹,肥厚玉润,类翠似玉赛玛瑙,有巧夺天工之美。钧窑烧成温度已经达到1350℃-1380℃之间,延承了传统钧窑胎质细腻,釉色绚丽夺目的特点,又结合了现代审美,器形饱满玲珑。独特研制的玛瑙釉水在烧制后形成更加鲜明的层次感,十多种釉色绚丽多彩,周身还布满珍珠点、兔丝纹、鱼子纹和曲折迂回的蚯蚓走泥纹等生动美妙的流纹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