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釘釘在重慶街頭的一堂創業課,引2萬市民圍觀

從如火如荼到一曲涼涼,“創業”正在經歷著它的兩級分化。一邊是高歌猛進頻頻美國上市的科技獨角獸,一邊是朝不保夕觸目驚心的死亡名單。

夾在中間的吃瓜群眾,既戴不了皇冠,也承不了其重,早早打消了“非分之想”,把自己本本分分的包裹起來。多數人的眼裡,創業是科技頭條上的事,是資本玩家的事,也是一件平行世界裡發生的和自己豪不相干的事。

而阿里釘釘近日在重慶街頭做的這場特殊的創業公開課,卻打破了這樣的認知壁壘——

創業其實並不遙遠,它就在我們身邊,

那些高大上的概念,其實從來也都不新鮮。

對於一個串串香網紅店的

「粉絲經濟」就是

“我這排隊的除了食客,還有自拍客”

一個冰粉攤老闆娘的

「冷啟動」就是

“免費試吃,不好吃不要錢!”

一個重慶棒棒的

「即時物流」就是

“爬坡上坎,找我們重慶棒棒”

一個酒吧老闆的

「增長黑客」就是

“女士之夜,酒水免單”

一個理髮師來說

「拉新與促活」就是

“美女,半個卡撒”

一個小吃店老闆的

「孵化器」就是

“櫃面招租”

一個出租車司機的

「自媒體」就是

“國際大小事,逮誰都能聊也是本事”

一個服裝店老闆的

「社群運營」就是

“咱加個釘釘群!上新通知你”

一個大學生的

「知識付費」就是

“英語家教服務,100/小時”

在重慶,每14人就有一個是老闆,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創業之城了,這一次因為智博會的召開,圍繞著互聯網、大數據、智能化等主題的討論,這個被譽為“小香港”的8D魔幻城市,又將獲得前所未有的關注。

在阿里釘釘這個#人人一堂創業課#的話題下,不論是夜幕下的小營生,還是街頭的趕路人,都成為了創業的代言人。

不僅如此,阿里釘釘還將磁器口一條50米的小巷,裝飾成了一堂別開生面的創業課堂。這個巷子的每家店,不論是咖啡酒館,還是糖門刺青,都各自給出了自己關於創業的思考。一路這麼走過去,即便是隻有50米的距離,也能學到不少乾貨:

一個賣飾品的會教你

“女人和小孩的生意容易做”

一個賣紀念品的會教你

“紀念品的價值不在產品本身”

一個做周易預測的會教你

“測試背後的原理是巴納姆效應”

一個做手工薑糖的會教你

“DIY產品的高價值來自用戶的參與感”

一個賣土特產的會教你

“土特產就是因地制宜式創業”

在磁器口的這堂創業公開課,阿里釘釘還設置了不少寓教於樂的元素,比如和創業主題有關的互動裝置,成為了重慶又一個網紅打卡點:

來打卡的除了磁器口路過的吃瓜群眾,還有阿里F4...這個吉祥物組合是阿里巴巴2B業務為智博會臨時組成的限定組合,阿里釘釘是工作方式擔當,阿里雲是數字化轉型擔當,支付寶是移動生活擔當,天貓是品牌全域營銷擔當。除了造訪重慶城區,他們還將在智博會的會場為重慶創業者們打call。不過釘釘的吉祥物還沒孵化出來,還是一個卵裡就出來賣藝了,可以說是很敬業了...

阿里釘釘這波圍繞市井創業者的操作,讓人聯想到釘釘在去年發佈了一組「創業很苦,堅持很酷的話題廣告:

和上一次的廣告不同,這次釘釘顯然有更大的野心,它不再止步於情緒宣洩和共鳴,而是將創業這個原本有些小眾的命題放在了一個更大的範圍來探討:

不是互聯網創業才是創業,不是當老闆才是創業,創業是自己的事,每個為自己人生負責,用心在經營自己的人,都是自己人生的創業者。

從消極避世到積極入世,人們對於工作意義的探討從來就沒有停止過。現代職場的快節奏、信息過載、碎片化造成的工作生活不分,無不在蠶食著人對於工作的積極性和成就感。

在這樣的大語境下,釘釘作為一個關乎效率和信息安全的工作平臺,提出“用心經營自己,每個人都是自己的創業者”的主張,無疑是想號召更多的人做自己時間的主人,成為更好的自己。”畢竟工作和人生一樣,都是求仁得仁。

美國哲學家梭羅說:“最令人鼓舞的事實,莫過於人類確實能主動努力以提升生命價值。”

那麼,面對快速變換捉摸不透的未來,你是想當一個被動的承受者,還是自己的創業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