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初中歷史教材刪除了冒頓、衛青、霍去病、王昭君相關內容,對此你怎麼看?

用戶61404424


在古代,在皇宮有一群特殊的男人叫太監,他們是一群被閹割過的不完整的男人,是封建社會的畸形產物。如果歷史也被閹割之後,那麼我們該怎麼辦呢?實際上,幾千年來,我們所看到的歷史大部分都是經過閹割的歷史。這樣的事情,還在不斷地重演。



致那些遠去的英雄們,蒙恬、霍去病、衛青北擊匈奴,岳飛大敗金兀朮,昭君出塞,他們的英勇壯舉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國人,特別是在我們學生時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年,在課本上學習他們的事蹟的時候,熱血沸騰,多麼希望能像他們一樣橫刀立馬,保家衛國,他們是我們兒時的英雄,是民族的脊樑和精神。

然而他們終究離開了歷史課本,在新版的初中歷史教材中刪除了衛青、霍去病、王昭君,岳飛也不是“民族英雄”了,一切都和我們當年接受的歷史不一樣了,令人驚詫不已,這其中到底發生了什麼呢?只能說時代變遷,民族大融合,56個民族為一家,而衛青、霍去病、岳飛他們做的都是民族內部矛盾,是不利於民族團結的因素,因此他們都被雪藏和淡化。這到底是一種歷史的進步,還是什麼呢?

衛青、霍去病、王昭君,岳飛,他們都是民族的脊樑和精神支柱,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他們是民族之魂,正是由於他們的存在才使得中華民族歷史沒有斷代得以延續,生生不息。他們不應該離開歷史課本,更不應該被雪藏,我們絕不能允許這些英雄們最終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否則的話那麼多麼的悲哀和可怕的事情呀!各位,你們說呢?


密探零零發


舊人教版教材第14課《匈奴的興起及與漢朝的和戰》,專門介紹漢、匈戰爭。課文介紹了冒頓單于統一蒙古草原、衛青霍去病擊破匈奴、昭君出塞者三段歷史,主要篇幅集中於衛青霍去病擊破匈奴。而2016年的部編本教材、2017年的統編本教材,均不再介紹漢匈戰爭,與之相關的歷史人物,冒頓、衛青、霍去病、王昭君,課文也不再提及。

先向大家簡單介紹一下人物背景。

冒頓

冒頓首次統一了北方草原,建立起龐大強盛的匈奴帝國,冒頓不僅是匈奴著名領袖,也是匈奴族中雄才大略的軍事家、軍事統帥。

他帶領匈奴征服了樓蘭、烏孫、呼揭等20餘國,控制了西域大部分地區。向北則征服了渾窳、屈射、丁零、鬲昆、薪犁等國,向南兼併了樓煩(今山西東北)及白羊河南王之轄地,重新佔領了河套以南地。匈奴居有了南起陰山、北抵貝加爾湖、東達遼河、西逾蔥嶺的廣大地區,號稱將諸引弓之民併為一家 ,擁有控弦之士三十餘萬 ,成為北方最強大的民族。

衛青

衛青是西漢時期名將,漢武帝第二任皇后衛子夫的弟弟,漢武帝在位時官至大司馬大將軍,封長平侯。

衛青的首次出征是奇襲龍城,揭開漢匈戰爭漢朝反敗為勝的序幕,曾七戰七勝,收復河朔、河套地區,擊破單于,為北部疆域的開拓做出重大貢獻。衛青善於以戰養戰,用兵敢於深入 ,為將號令嚴明,對將士愛護有恩,對同僚大度有禮,位極人臣而不立私威。

霍去病

霍去病是西漢名將、軍事家,西漢王朝的驃騎將軍、大司馬,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軍事天才、常勝將領西漢名將衛青的外甥,曾隨衛青伐匈奴,戰功卓著,被封為冠軍侯。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霍去病任驃騎將軍,多次征伐匈奴,控制了河西地區,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元狩四年,他又率兵五萬,出代郡,長驅兩千多里,穿越大漠,殲匈奴左賢王部七萬多人,使匈奴元氣大損,緩解了匈奴對西漢北邊的威脅。他為人沉穩,勇於任事,精通兵略,屢建軍功,常言“匈奴未滅,無以家為”,充分表達了他一心為國,不計個人利益的胸懷。

王昭君

王昭君,名嬙,字昭君,原為漢宮宮女。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韓邪單于被他哥哥郅支單于打敗,南遷至長城外的光祿塞下,同西漢結好,曾三次進長安入朝,並向漢元帝請求和親。王昭君聽說後請求出塞和親。她到匈奴後,被封為“寧胡閼氏”(閼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徵她將給匈奴帶來和平、安寧和興旺。後來呼韓邪單于在西漢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從而使匈奴同漢朝和好達半個世紀。

關於刪除的原因,有兩種說辭,一說減負,一說淡化民族矛盾,但應該用這種方式來淡化民族矛盾嗎?而且這樣的做法會有效果?談漢武帝統一王朝卻不談漢匈戰爭,衛青、霍去病、王昭君,如此閃耀於史冊的人物,相關人員可以從歷史書上把他們撤下,但抹殺不了他們的存在,抹滅不了他們的功績。中國不缺英雄,唯獨缺少懷念英雄的氛圍。

他們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英勇不屈的偉大精神的體現,是整個中華文明的英雄。大漢帝國雙臂衛青、霍去病為了抵禦外敵,保境安民。

出生入死,追擊匈奴兩千餘里,兵鋒直至貝加爾湖,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封狼居胥,祭地禪禮於姑衍山,何等的氣概! 而王昭君又是為“美麗的傳說”或是“和平的使者”。

 所以既是英雄人物,就應該得到後人的敬仰和銘記。


遺產君


新版歷史教材刪除了舊人教版第14課《匈奴的興起與漢朝的和戰》,課文中主要介紹的漢匈戰爭事件,冒頓、衛青、霍去病、王昭君等歷史人物均沒有被提及。相關教材內容的刪除,是什麼原因呢?歷史人物事件被刪除,有利於學生學習歷史嗎?


初中生學習歷史,是打基礎的階段。所學的內容多為歷史上大事記要,學習各階段關鍵人物事蹟。歷史教材中會涉及民族矛盾等問題,為了淡化民族矛盾,促進各民族團結友好,而刪除了漢朝與匈奴的戰爭內容。衛青、霍去病、王昭君等人也是當時關鍵歷史人物,不再出現在課本上,但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事件與人物。新版教刪除了相關內容,但歷史上是刪除不掉的。


關於刪除教材的說法有很多,有的觀點是為了給學生減壓,有的是認為避免民族矛盾發生。初中生學習歷史,是對相應歷史階段的認知與學習。漢匈戰爭的發生是合理發生的,教材按照當時的歷史真相與觀念,編寫在課本上讓學生了解相關內容。初中生學習完整的歷史內容,才能學好歷史,有更客觀的歷史觀念,所以認為刪除教材是沒有必要的。


漢武帝統一王朝與漢匈戰爭是脫不了干係的,初中教材被刪除但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學生可以課餘拓展學習相關內容,像霍去病、衛青、王昭君等人,他們的功績也是不可抹去的,初中生了解後方可感受到他們的偉大之處。歷史英雄人物應該得到後人的敬仰與銘記。


決勝網


人的思想應該教育,而不是通過刪改歷史,掩蓋認識!還歷史原貌,看民族爭鬥的教訓!過去的殺戮戰導致民不聊生!所以,通過歷史,國民開闊民族胸襟和氣度,民族間互相尊重,這才是正理!多民族國家團結一致,才是教育的方向!


江鷗


我不太懂教材,但是我知道大漢民族的由來。衛青霍去病這樣的人物很重要。不必考慮民族因素了,以後的孩子不會知道這些的。有幾個人能說出二十個民族的?不讓孩子以衛青為榜樣。讓他們專心玩遊戲,開直播?以後都成汪精衛??


世事0無常


開疆拓土的不但不能刪還要重點宣揚。靖國神社供的是戰犯,但對日本人來說是英雄,日本歷代首相都要參拜。看看我們是怎麼對待我們的英雄的,有些烈士紀念碑竟被開發商拆掉。威震邊塞英雄衛青也要從我們記憶中徹底刪去,誰還會為國血灑疆場呢???


臨兵鬥者一皆數組前行


劉徹如果沒有衛青霍去病的話,還稱得上武帝嗎?沒有衛霍大將軍的幾次戰役的話,有誰會臣服於漢朝呢?一些民族會融入漢族嗎?中國會是一個大一統的國家嗎?如果把衛霍都刪掉的話,乾脆把漢武帝也刪掉吧!因為漢武帝才是最高統帥。


嶼知


很正常啊,沒什麼大驚小怪的。我上小學的時候學數學老師還會教算盤,現在呢?小學生人手一個計算器。恐怕以後連算盤是什麼東西都沒人知道了,畢竟新中國的原子彈也是靠算盤算出來的,但是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被遺棄的還少嗎?


LQ28408289


什麼?!我很遺憾聽到這個消息,我很痛心,也為未來中國的教育和下一代的思想擔心。

歷史縱然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為了一定的社會需要進行適當的調整是可以的。但是悠悠華夏5000年文明,需要有自己的民族英雄和民族氣節,很榮幸我們有,而且有很多,我也很榮幸能夠從小從父母口中和歷史教材上看到他們的形象、聽到他們的故事、感受到他們的民族氣節。


漢大司馬大將軍衛青、漢驃騎將軍霍去病深入漠北封狼居胥北擊匈奴,徹底掃除了幾百年來漢民族來自北方的威脅,北方邊境的居民可以安居樂業。不必再流離失所擔驚受怕。因此,漢武帝成為了千古一帝。因此,王昭君等漢家女子不必再遠嫁漠北、客死他鄉。因此,漢民族得以休養生息才有了今天漢民族的規模。

然而當教材裡王昭君、衛青、霍去病、冒頓單于不再不出現。為了所謂的民族團結,而忽略歷史上各民族之間的矛盾,這是對英雄的蔑視,這是對歷史的不公,這是對學生的欺騙,這更透露著一種文化歷史的不自信。


按照修改後教材的思想。秦始皇統一六國是在濫殺無辜,漢武帝北擊匈奴是在破壞民族融合,岳飛,韓世忠,文天祥等人更是罪大惡極,拒絕華夏各民族之間的“交流”,崖山海戰更甚,死亡的十萬南宋百姓都是愚不可及之人?!也許有一日,抵抗鴉片戰爭甲午海戰八國聯軍侵華的華夏英雄兒女們都會是歷史的“罪人”,畢竟他們阻礙了世界大一統。是這樣嗎?

一派胡言!“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一度是我讀書時最引以為傲的民族自信心!還我河山,正是透著著華夏民族骨子裡的血性!《滿江紅》讀的我曾經熱血沸騰!《過零丁洋》讓我深刻的意識到落後就要捱打的道理!正是這些不屈的民族英雄是我培養自己人格的重要源泉。


然而這一切都沒有了,那我們的下一代學的歷史就只剩下清湯寡水了嘛?那麼中國5000年的歷史還有什麼意義?歷代史官本著對歷史負責的態度撰寫《二十四史》還有什麼意義?中國古代歷史完全沒必要學幾年了,直接可以打印一張A4紙就夠了,上面這樣寫:

中國是有著五千歷史的古國,這五千年曆史裡,中國文明一直延續不絕,我們和各少數民族一直都是相親相愛、不斷融合、不斷交流,然後就有了今天的相親相愛的中國!(中國古代史全劇終)

說實話,這樣沒有味道的古代史,用一張A4紙我都嫌浪費!


珞珈山的貓


在下游覽了一下人教出版社的官網,雖然有些地方沒有更新還保留了漢匈戰爭和昭君出塞這個部分,但是更新的地方卻刪去了這一部分。下面來說說在下的一些看法:

對歷史得尊重

歷史就是歷史,是誰也無法改變的事實。刻意的去刪除和改變它,只會招來大家的鄙視和厭惡。歷史本來就是用來尊重的,所以這種刪去部分歷史史實而又不給出一個大家能接受的理由的行為是對歷史的基本不尊重。



學歷史的目的

學歷史的目的是為了知道我們自何而來,我們一路的社會發展歷程,從而對現在的自己提神醒腦,以史為鏡反省自己,而不是為了逃避。難道初中刪了這段歷史,到高中又有了,或者大學又有了,包括很多史學書籍都佇立在那裡,這種掩耳盜鈴的行為不是打臉嗎?

所以還望編纂教材的大師們能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這樣才會服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