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叫唤|从简阳到新宿,“电焊工”张勇会成为四川新首富吗?

“東京都新宿区歌舞伎町1-21-1第二東亜会館6階”,这是海底捞日本新宿店的地址。

过去的20年时间里,“简阳娃子”张勇从四张桌子起步,将海底捞打造成了营收过百亿的中国餐饮第一品牌,门店从简阳一路开到了洛杉矶,自己也“捎带着”入了新加坡国籍。



如果没有意外,海底捞将在9月26日正式在香港上市,张勇、舒萍夫妇二人身家将再次大增。

要知道,川内富豪榜的“榜眼”通威股份刘汉元,以及“探花”天齐锂业蒋卫平2017年底身家也不过200余亿元,今年受累A股市场的低迷,二人财富已经大幅缩水。

虽然2017年胡润百富榜公布的数据显示,张勇夫妇以50亿元的财富排名第825位,但是资本市场的放大作用下,财富出现数倍增长十分普遍,更何况海底捞已成为今年港股市场的“当红炸子鸡”。

海底捞公布的发售价显示,最高发售价达到17.80港元,相当于“入场费”需要1.8万港元,这创香港史上最高的新股纪录。

到日本开火锅店

张勇,本就不是一个安分的人。

他18岁进入简阳市拖拉机厂,成为了一名电焊工人。可是次年,他就拿着钱去投资做扑克游戏机的生意,并开始尝试“风险投资”,买了一块金表,后来却发现是假的。

“创业”失败后,张勇再次将目光瞄向了油票生意,结局仍不乐观。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在公路站了几天,油票一张没收到却被人吐了一脸吐沫。”

第三次“下海”,仍旧显得有点草率和业余。张勇改行做餐饮,就在简阳街边摆起了四张桌子卖麻辣烫。

直到1994年,张勇联合妻子舒萍,和同学施永宏、李海燕夫妇才在简阳县城的四知街上移动二层楼上,开了第一家“海底捞”火锅店——这成为了从简阳走向日本新宿等海外市场的起点。



“我是1994年创办的海底捞,很快就在四川全部铺开了,叫四川火锅——那个时候行政区域没有把四川跟重庆分开。其实重庆才是麻辣火锅的起源地,它很快就征服了全国。”在近期的海底捞全球发售新闻发布会,张勇回忆称。

但是,面对“红海”的四川本土市场,海底捞或许一开始就没打算留在省内发展。

就算到了今天,海底捞在成都的门店也不过4家,但是在已经入籍的新加坡,门店却多达11家。

1999年,海底捞出川北上,西安市雁塔区海底捞火锅城开业,但是却迎来“当头一棒”,西安店连续数月亏损。

危急关头,张勇要求当地合伙人撤资,派助手到西安全权负责,重拾无微不至的服务理念,餐厅奇迹般地扭亏为盈。

积累了异地扩张经验后,2002年海底捞再次延伸至郑州市场,并于2004年和2006年进入北京、上海。

网上流传的一个帖子,或许可以诠释海底捞攻占北方市场的诀窍。

“其他地方的小龙坎我不了解,但让我选去常州吾悦的小龙坎还是海底捞,我选海底捞。值得一提的是:这家店要等所有人都到齐才让进门的……”

“吃了太极鸳鸯锅底,对于两个不吃辣的人来说,那就是看着辣锅一直在沸腾,然后一直往清汤锅里涮东西。辣锅真的超级辣还麻。不得不说,辣锅就是滚起来比较好看。”

一个是被海底捞视为“王牌”的服务,另一个可能就是口味上的改良了。

虽然北方人口味较重,但是越煮越辣的渝味明显难以接受,更不用说“天天挖沟”的郑州,气候本就十分干燥。

随着全国化的不断推进,海底捞的品牌也越大越响,后来借着网络传播的优势,更是成为了国内最早一批的“网红”店。2011年出版的畅销书《海底捞你学不会》,更是起到了巨大的广告效应。



借此东风,次年张勇便将海底捞开到了新加坡,并一路向北美、东亚市场扩展,美国洛杉矶、韩国明洞和日本新宿都成为了海底捞的海外战场。

“我以前一直以为日本人不吃辣,但上个月,我们在日本开了第三家分店,百分之七八十都是日本当地顾客,而且高峰期排队要排两个小时。”张勇如是说,这种就餐方式是不是非常具有“攻击性”?让人很快就喜欢?

问鼎四川新首富?

2008年至2009年,因为众所众知的原因,曾经出现多家川企登陆A股,而海底捞却并未赶上这趟快车。

但是简阳市政府网站2012年3月的一则消息却显示,彼时海底捞已经进入上市辅导期,“海底捞公司2011年实现营业收入22.46亿元,纳入简阳实际税收3800万元,现海底捞已进入上市辅导期。”

同年6月,四川省简阳市经信局在培育企业上市工作专题会议上透露,包括海底捞在内的6家企业被四川省政府金融办列入重点改制上市企业。

然而,2012年下半年,川内仅有和邦生物、红旗连锁两家公司上市,2013年又面临着IPO“堰塞湖”和关闸的问题,海底捞上市计划随即搁浅。

彼时简阳市商贸局相关人士向媒体表示,“我们当然希望海底捞能成功上市,不过目前IPO排队的企业数量太大,而且估计海底捞手上拥有充足的资金,所以在上市方面不太积极吧。”

缘何如今又要在港股上市?



这与公司的经营模式、海外开店的战略相关。与竞争对手小龙坎不同,海底捞采取的是全直营的方式,这也是为何经过近三年的“疯狂扩张”,门店数量也只是从2015初的112家,增长到2018年6月底的363家。

反观小龙坎,则是放开加盟。自2014年成立以来,签约加盟店已超过700家,不夸张的说,几乎全国每个城市都有小龙坎的门店,公司更预计年内门店数量将超过1000家。

直营模式下,海底捞的门店装修、食品加工和供应管理等方面,都需要资金持续投入。

财报数据可以提供佐证,公司账面现金从2016年的2.9亿元下降到2017年的-6020万元,流动负债则从2015年的6040万元增至2017年的11.56亿元。

而海底捞公开的开店计划则是,“计划2018年开设180至220家新餐厅,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我们已签订租约但尚未开设175家以及已开设96家。”

2018年一年开店计划,很可能会超过2015年至2017年两年的总量。海底捞,开始缺钱了,这才有了登陆港股市场融资的一幕。

对于张勇而言,也存在着极强的资本市场诉求,这与以往经历不无关系。

早在2012年,张勇便曾经通过海底捞投资和邦生物,并就此尝到了资本市场的甜头。贺正刚旗下的和邦生物上市后,2017年底再次将振静股份送到A股市场,个人财富随之暴增。

这带来了极强的示范效应,于是张勇开始频繁介入资本市场。



2016年,海底捞的独家底料供应商颐海国际在港上市。上市首日,颐海国际开盘价仅有3.25港元,今年9月时最高飙升至20.9港元,升幅超过5倍。而张勇正是颐海国际的最大股东,至9月14日收盘时,颐海国际总市值仍达188亿港元。

2017年4月,海底捞旗下品牌U鼎冒菜再次在“新三板”挂牌。至此,张勇拥抱资本市场的态度已经十分明了。

相比之下,此次在港股市场的海底捞体量更为庞大。若按照14.8-17.8港元/股的IPO定价计算,海底捞估值介于100-120亿美元之间,也就是685-822亿元人民币。

其中,张勇、舒萍二人通过简阳静远投资直接、间接持有公司67.5%的股份,价值约为462亿元。

即便不算上张勇持有的颐海国际股份,也完全有能力与拥有425亿元的刘永好家族一争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