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语文”缘何流行?只因中小学语文课没有这样教!



如今,大语文成为校外培训辅导的新概念,不仅新东方、好未来等老牌培训教育机构发布了大语文课程,而且沪江、掌门一对一等在线教育机构也上线了大语文课程。

各类培训教育机构大语文课程的层出不穷,一方面,反映了当前语文学科的重要程度,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校内语文教学的不足。

大语文是什么?归根结底,大语文不同于之前重视应试的语文,是语言、文字、文学和文化的有机结合,注重孩子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运用,不仅能够培养孩子的阅读、写作、表达分析能力,还包括文学素养以及个人修养。

事实上,大语文概念原本就是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方向。在此之前,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早已用自己的教学实践,证明了校内语文教学的改革方向。

今年年初,魏书生在深圳福田区报告会上,进一步阐述了语文教学的精髓。

魏书生提出,“语文需要讲吗?”

在他看来,语文课教的是自学能力。生字,学生完全自己学得会。即便古汉语的生词,学生也能够通过看注解、查工具书自行掌握。所以,语文教学“第一,让学生看明白了;第二,让学生在长期的积累和实践中越用越纯熟。”

魏书生说:“自己能干的事自己干,才能品尝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战胜困难的幸福和快乐。不劳动永远没有过程的快乐,你享受的是,我能干、我更能干了、我比昨天能干了、我比前天能干了,这是自我开发、自我超越的快乐。”

当前,大语文课程中,文学常识成为一大“亮点”。可是,在魏书生看来,生活年代、作者身份、作品名称、文章题材等等,都是一看就懂的事,甚至一想就通。“语文不就这么回事吗,因为你靠靠靠,靠靠靠,靠靠靠,自己能干的事也不干了,自废武功,那这时候你说谁能救得了你。”

魏书生坦言,数学、物理……无不如此,在学的过程中品尝到了遇到困难、分析困难、解决困难的过程,那种幸福感、愉悦感是人源自本性的幸福和愉悦。

魏书生特别提到:“我教了35年语文课,没批改过一篇作文。”

那么,他是如何做的呢?

在魏书生的班级里,通常是同学与同学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互相批改作文。然后,他再告诉同学们写作的批改要求,由同学们进行批改、写批语、交换意见。用魏书生的话讲:“用嘴批,学生更爱听,效果更好。”

魏书生总结道,关于阅读写作,中心要明确,选材要真实、新颖和具有典型性;关于材料的取舍,详略要得当、首尾要照应、过渡要自然,这是永久性的;关于表达,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永远都是这五种表达方式。

“阅读写作只有在读和写的实践中,通过逐渐的摸索,加深对其本身的认知。老师讲的,永远都是老师的,没变成你自己体会,没和你的起点结合起来,你永远感受不到那种自己所思考、训练过程的愉悦和幸福。”魏书生说,“语言,对中学生来说,就是简练、准确,如果再加上生动形象就更好了,加上各种各样的修辞方法运用,那就再好不过了。”

“这就是语文。大家看明白了,还用讲吗?不用。基本上学生自学了。”魏书生如是说。

其实,在30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魏书生几乎没有留过统一的作业。然而,即便不 “留”作业,他所教学生的成绩依然名列前茅。

对此,不少人心生疑惑。而魏书生是这样解读的,作业是学生自己的“自留地”。“分你一块地,种吧,愿种啥种啥,愿什么时候种就什么时候种,你不嫌产量低就种吧。于是,他越种越会种。”

魏书生说:“过去是种‘人民公社’的地,学生没有责任心。现在,都回家种自留地去了,学生自然就用心了,必须脚踏实地找到适合自己的事去干,在干事中、工作中、尽责中享受生存过程的幸福和快乐。我的学生就在这种训练过程中,听说读写能力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