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我和你的故事》:讲述美丽语文故事,享受精彩语文生活

识别二维码 一键购买☟

识别二维码 一键购买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曹勇军老师的20篇随笔和1篇访谈,以及30幅图片,分为5辑:(1)教美丽的语文;(2)享受语文生活;(3)寻找心中的瓦尔登湖;(4)摸一摸口袋里有什么;(5)我们在专业上能走多远。曹勇军老师从教育叙事学的角度,采用介入式、非虚构、叙事化的写作方式,让语文教师的专业生活成为美丽的文本。这些文本,既注重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挖掘提炼,具有专业生活的深度和高度,又充满生命的质感和细节,用优美、流畅、充满诗意的文字,充分展示语文和故事的魅力。读过之后,圈内人会受到启发,圈外人会感到有意思。

精彩书摘

我心中六节美丽的语文课

“香菱学诗”是《红楼梦》中的一个片段,说的是聪颖而又苦命的香菱进入大观园,跟随林黛玉学诗。她勤奋努力,不断进步,终有所成。这个片段在小说中算不上最精彩,但它折射出对传统语文教学的想象,无意之中留下了一个原生态生活化的母语教学的样本,散发着教育的诗性光泽,展示出语文课堂的美丽。

香菱是怎么获得写作的进步和成功的?稍微提炼一下,不难发现小说故事中包括了作文教学的若干要素和一个完整流程。

第一,讲点格律诗写作知识。林黛玉第一次授课就很有特色。写旧体诗要懂得格律,可是深浅难易的分寸感是对老师的考验。

黛玉根据香菱此时初学的基础和需要,把格律诗的有关知识概括为简单的几句话:“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虚’的,实的对‘实’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复杂的格律诗知识,被她提炼得简单明了,要言不烦:从整体布局上说,是起承转合;从形式规则上说,中间承转之处是两副对子;从声韵对偶上说,是平仄虚实相对。尤其可贵的是,她既告诉初学者写诗的“格调规矩”,同时又指出最重要的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她说:“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这让香菱恍然大悟:“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林老师化难为易,既讲授了格律诗读写必备的常识,又鼓励了香菱,提高了她的自信心。

请注意她的语气:“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用这样一种轻松鼓励的语气,化解了初学者的畏难情绪,激发出她的自信心和好胜心。

第二,重视阅读积累,打好底子。

香菱告诉黛玉她很喜欢陆游的诗句“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黛玉就告诉她:这种格局浅近的诗不能学,学了出不来。那么应该学什么呢?黛玉说:“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这里黛玉老师选择的是各体诗中最正宗的成就最高的大家之作,王维的五律、杜甫的七律、李白的七绝,各读一百多首,加在一起便是三百多首。这个数量也颇有眼光。我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为什么要读三百首,读二百首不行吗?不行。积累的数量偏少,不足以模仿借鉴,推动进步;四百首不行吗?也不行。消耗的时间精力太多,成本太高,容易让初学者望而却步。三百首,加上一年的学习时间,是一个比较恰当的黄金分割点。有了三大家垫底,再加上其他名家,既有了精读的教材,也有了泛览的篇目,打下一个比较扎实的底子,为香菱学诗成功奠定了基础。

第三,讲究讨论,透彻揣摩。

香菱是好学生,不仅尽读了林老师红圈选的那些作品,而且阅读的过程中颇多自己的心得体会。

黛玉在引导香菱读诗写诗的过程中,特别注重与学生一起研讨作品的精妙之处,把作品的写作手法转化为个体的写作经验。小说中有两处极为精彩的描写。

黛玉趁着香菱来还书,与她讨论交流阅读体会。黛玉问:“可领略了些滋味没有?”香菱笑答:“领略了些滋味,不知可是不是,说与你听听。”黛玉笑道:“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你且说来我听。”

香菱谈了一番自己的感受:“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

黛玉笑着追问:“这话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从何处见得?”香菱举出王维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直”和“圆”两个字,谈了自己的理解感悟,还有对“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中“青”“白”二字的理解。她的理解很有个性色彩:“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她们还研讨了“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的“余”字和“上”字。

香菱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生活化还原:“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像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

香菱精彩的个性解读让一旁的宝玉也佩服不已:“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她们的讨论没有八股式的架空分析,而是从个体生活经验出发,与自我写作经验融为一体,这样就让学生从名作字词的推敲锤炼过程中悟到了写作的方法,把读与写联系起来,构建了自己的诗歌写作策略。

第四,鼓励实践,在实践中指导。

林老师不是空讲知识,也不是结论化地空洞分析作品的精妙,而是鼓励香菱多写,在写作中指导她。香菱在从师学诗的过程中,共写了三首诗,一次比一次写得好,最后一首写成,众人无不拍手叫好,认为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

写作过程中,黛玉一方面提出要求,给予鼓励,另一方面又指出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指出解决的方向和办法。比如第一首,黛玉看过评价说:“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评价一针见血,认为这首诗“措词不雅”,根子是“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只是模仿借鉴他人的作品,没有写出自己的情感、思想和个性。第二首,作者借宝钗之口评价说:这首诗“不像吟月了,月字底下添一个‘色’字倒还使得。你看句句倒是月色”。没有扣住原来的题目“月”,而且“过于穿凿,还得另作”。

总之,对香菱的诗作,既指出她的不足,又明确努力的方向,保护初学者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