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潮汕人、广府人南迁广东的时候都带什么?

广东官场多客家人一点也不奇怪,广东有种说法:广东人从中原下来的时候,客家人带了本书,来到广东就认真读书,谋取功名;广府(粤语系)人带了一双筷子,来到广东就吃吃喝喝;潮汕人带了套茶具,每天就聚在一起喝茶沟通信息,谈论哪里有生意可做。

如果对广东民风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客家人住在山里,地理环境最差,人均耕地很少,所以客家人特别勤奋,读书特别用功,外出谋取职位的也就特别多。

广府人(粤语系)人占据最优越的地理环境,在珠山角平原地带,土地肥沃,人均土地很多,不用那么勤劳也就能满足温饱,所以粤语系人也就特别喜欢吃,他们不用外出那么辛劳,生活也就过得比较优越。

潮汕的地理位置介于两者之间,最有特色的就是功夫茶,沿海地区,水上交通很方便,从前的交通主要也就是水上交通,所以潮汕外出做生意的人也就比较多。

从上面的情况可以看出:客家人官场上比较多是正常现象,全国客家人在各行各业都有出色人才,这并不奇怪。



1953年叶剑英签发广东省人民政府任命通知书


广府、潮汕、客家三大民系

1.广府民系

广义的广府民系又称为粤海民系,为广东本地三大民系之一;

狭义的广府民系则来自广州府的历代地名,即广州一带的人群,古称番禺旧裔),即为广府人,是以南越族原住民为主体,经过汉文化两千多年不断同化而成的一个民系。狭义的广府民系只包括以广州文化为核心和以广州话为母语的人,主要分布于今天的广州、佛山一带;

广义的广府人则包括九大分支,包括大量语言、风俗相距较远,不少甚至很难沟通的人群,这些民系包括粤海民系、莞宝民系、罗广民系、四邑民系、高凉民系、邕浔民系、勾漏民系、钦廉民系以及吴化民系。在明朝海禁后,大量进入珠三角的人群以及后来的香港人都被粤语同化。

根据谱牒记载,现在分布在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大多数广府人都是原珠玑巷居民的后裔。因此,珠玑巷成为了广府民系的民系认同物。

2.潮汕民系

即潮汕人,即传统上的潮州人,隋宋两次南迁最终定居潮州府形成潮汕文化。他们起源于中原、繁衍于潮汕、成名于海外。当代多数潮汕人以潮州话(也称“潮汕话”,简称潮语,近似秦汉魏晋时期的古汉语)为母语,现集聚于海内外近60个国家和地区。

潮汕人敢于闯荡、善于经商,以“爱拼才会赢”为座右铭,他们在各大领域尤其是商界成就显著。故早在上世纪初便被誉为“东方犹太人”。

潮汕人所在的潮汕地区在古时称为潮州府,如今潮汕地区则主要指潮州市、汕头市、揭阳市以及原潮州府丰顺县。广义上加上了汕尾和海陆丰地区,但是和粤东三市人合不来。他们更倾向于把自己划向珠三角。

3.客家民系

即客家人,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现在在广东主要分布于梅州和惠州一带,客家语是当地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人是秦朝末至宋朝初,黄河流域汉族居民数次从中原南迁,抵达粤、闽、赣三地交界处,与当地少数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经过千年演化最终形成相对稳定的客家民系。

此后,客家人从广东的梅州、惠州、河源、福建和江西南部大量外迁到华南各省乃至世界各地。客家四州为梅州、惠州、汀州、赣州。而福建甯化石壁是客家传说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石壁”被成称为“客家祖地”。

广东的梅州市则因其是客家人最主要聚居区之一而被宣传为“世界客都”, 广东的河源则被称为千年“客家古邑”。由于海外客家华侨祖籍地最多的是原惠州府,所以惠州又被成为“客家侨都”。赣州是客家人南迁最早的集中地,因而被称 为“客家摇篮”。

福建省长汀县在漫长的客家人迁徙的历史上汀州作为第一个府治行政机关而存在,所以被海内外六千五百万客家人称为“客家首府”。


客家人与潮汕人文化差异

1.渊源——中原南迁

客家人源远流长,也称为平原上的游牧民族,他们古时候在中原和江东江南地区,居无定所,四处迁徙,最终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文化。客家先民早在秦朝时就开始南迁来。中国史学界历来认为“从中原南迁的汉人称客家”。

秦始皇征服岭南百越各族后,“谪徙民五十万戍之”,这五十万中原人大概就是最早的岭南客家人了。秦后还有三次大规模的中原人南迁:第一次是西晋末东晋初的“八王之乱”因避乱而南迁;第二次是因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失败而南逃;第三次是南宋末年因元兵进逼中原而避难。

潮汕人祖先也是秦始皇时候中原汉族迁来的,不过他们先是迁到了福建,后来就有一些迁到了潮汕。因此潮汕人跟闽南人是有着血缘关系的。


2.敢闯与不争

虽然同是来源于中原地区,由于生活环境和生存方式的不同,也造就了潮汕人和客家人不同的性格和生活习俗。潮汕人来源于闽南那些已学会以捕鱼为生的中原人后裔。来到广东后,他们继续以打鱼为业。在茫茫的大海上,渔民必须以生命为代价与大自然的惊涛骇浪抗争才能有所收获,这也锻造出潮汕人敢闯敢于斗狠的性格;

而客家人在战乱中逃生到广东后,仍以农耕为生,当时较平坦地带的土地早就被当地族人开垦,为了生存只能蜗居较为偏远的山林。作为“少数民族”的客家人,为了避免和本地族人发生冲突,他们不得不选择忍让和顺从,从而形成了逆来顺受、随遇而安、不与人争强的族群性格。

3.“迷信与开明”

对于潮汕人来说,出海捕鱼是件风险很大的事情。出于对大海的敬畏,同时也是为了更多的收获和平安而归,他们每次出海前要敬天地拜海神,并形成了很多的禁忌——这种敬畏天地的习俗仍被现在很多潮汕人保留着,让外人觉得他们非常迷信;

而客家人在山岭里过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心情郁闷和开朗时都可以在深山里吼几嗓子练练山歌(现在研究客家文化的是不能不去听听客家山歌的),自然就“开明”了许多。


4.重男轻女的思想

古人认为女人的经血是不吉利之物,所以长期出海的捕鱼活动便是“纯爷们”的事儿。那时渔船遇风浪沉没的事件绝不在少数,因而潮汕人必须生育足够多的男丁以保证捕鱼生计的延续。客家人与潮汕人一样,也传承了中原人那种重男轻女的思想,男尊而女卑。

但是对于潮汕人开说,如果一个家庭没有了男丁,那就意味着未来他们将失去渔业的主要经济来源,只能依靠耕田和做些小生意维生了,因而他们大有不生出男孩决不罢休之势。直到如今,在潮汕人眼里女儿仍不被称作“孩子”的。而在女人也算作重要劳动力的那个年代,客家人似乎不会象潮汕人那么的执着。

5.商场与官场

那时候的船工,船主是不发工资的,而是按个各人岗位贡献大小以所捕的海鱼来分配酬劳。这样一来,渔民们上岸后还须把自己份额的鱼到集市上卖,才能换取货币购买生活必需品。因此,那些不能下海的老人、女人和儿童便担当起贩鱼的职责,而且逐步地,他们不仅贩卖自家收获的份鱼,还收购那些家里人手不足人家的份鱼,做起了“二道贩子”,这样自己也从中可以赚点小利。

于是,潮汕人的生意经从孩童时代就开始身教了。而在山林里耕种几分薄地的客家人,余粮本来就不多,在大山里种些果蔬、养些家禽、捕些野味、河鱼、砍些柴草、酿些米酒等也就能满足基本的生活所需了。对于油盐酱醋布料等必需的东西用一些农副产品去集市上交换即可,不需要也没有那么多货物拿去大张旗鼓地做生意,所以自古以来客家人从商的能力自然就不如潮汕人。

大海是潮汕人的生活出路。在他们眼里,生活技能比虚无的文化更重要。在船上,所有的人同舟共济,心要齐是必然的。即使是赌博,输的人必须要认账的,等上岸分鱼时一并结算。万一哪位运气不好把自己的分成全输光了,赢者也不能让人家全家没饭吃,可以让你赊着等下季渔期的收获再还,但要记利息。

这样长期以来,形成了潮汕人之间的对外心齐、对内讲信誉、钱财处理分明的族群特点。这个特点也给现今潮汕人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帮助。潮汕人做生意缺钱时,可以仅凭着自己是潮汕人的身份向同宗人免抵押借贷,虽然是高息的也是必然要还的。

相比那些有能力、有好的项目却苦于找不到资金的外省人,潮汕人凭着从小懂得经商的天赋和吃苦耐劳、敢打敢拼的秉性,再借助于比较容易的内部融资渠道,因而成功的机率就非常大了。所以潮汕人从商的多,华人首富李嘉诚是他们典型的代表人物。


而对于客家人,走出大山的唯一出路就是科举作官。所以,客家人重视文化、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希望男孩子能学以至仕,那样不仅把自己家族带出山林,也会相互提携,帮助族群里更多人的发展。因而就有了“天下客家一家人,见面就有三分亲”的说法,在官场上,客家人很讲究这种同宗关系,而客家人忍让和顺从的性格也非常适合官场文化。新中国十大元帅之一的叶剑英则是客家人当代典型的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