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新疆,赴一场与博乐的约会(DAY 1——ADY3)

——缘聚新疆

你相信缘分吗?我相信!背包旅行十多年的人,游走了中国大部分地区和23个国家,但除转机外从未有适合的机会探访新疆,和新疆感觉总是差了那么一点缘分,但缘分到了,一切也水到渠成。

7月初函玉在微信问我:“明明,我这个月底或者下个月初要回一趟新疆,你有假期么?一起去吧,带你去看最美的新疆。”函玉是我认识超过十年的好朋友,一个生长成长在新疆、就读于北京、工作成家于是广东的新疆妹子。从认识她开始,她就经常跟我说她家乡的种各美景:怪诡的魔鬼城、连绵的沙漠、壮美的鸣沙山、辽阔的戈壁滩、神秘的壁画;还有各种美食:烤羊肉、大盆鸡、手抓饭、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哈密瓜,还有各种少数民族风情,每次都听得我恨不得马上飞去新疆。

这些年来每次函玉对我发出的新疆邀请,不是因为工作走不开就是已经安排了别的行程,总之就没能成行。当与新疆的缘分到了,请假、订票、借摄影器材,一切都顺利办妥。这个盛夏,我终于要赴一场与新疆相约多年的约会,去见识大美新疆、太美博乐!

关于博乐旅行的TIPS:

1.关于交通:

从乌鲁木齐到博乐可以选择飞机、火车、大巴、自驾等交通方式。

博乐机场于2010年7月10正式启用,现在每天从乌鲁木齐到博乐有多个对开航班。火车班次可以在网上查;大巴行车时间是5个多小时;自驾的话,4个半到5个小时吧。

2.关于美食:

在博乐的中央名筑门前一带是美食街,在那里面可以吃到各式新疆美食:烤羊腿,烤羊肉串,薄皮包子,酸奶大盆鸡,现在想想还流口水啊~~~~~~

博乐还有非常多的农家乐,出品都非常的棒,令到我回来后一直在努力减肥中。

3.关于旅行保险:

自驾,不但累人也累车。尤其这次自驾有很多都是在路况复杂,荒凉,配套设施几乎看不见的地方行驶,这些都会给座驾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无论人还是车遇到问题都让人头疼。有自驾游险,能在人员出现意外情况时提供经济赔偿,最关键的是如果车在荒郊野外出了问题而没法自己解决的话,保险公司会提供免费的道路救援、维修、拖车。有的自驾险服务更全面,像安联的自驾险 http://t.cn/RVi32Og; 不仅提供这些,而且还有修车期间的酒店住宿赔偿等等高额附加服务。

4。关于我这次用的器材:

每次都会有人问我用什么器材,我先写写:

这次带了佳能的6D + 适马的12-24/f3.5-4.5 + 佳能的24-105/f4 + 佳能的28-300/f3.5\5.6

还带了一台富士的X100S(35/f2)

当然还有Iphone6 Plus

这次游记里的相片除非了以上器材外,还有一部分是白继开的5D3 + 35/1。8 + 70-200/2。8所拍。

我在新疆博乐的6天:

D1。(07-31)广州——(飞)——乌鲁木齐——(飞)——博乐(宿博尔塔拉州宾馆)

D2。(08-01)博乐——(自驾)——赛里木湖——阿热勒托海草场(品正宗的哈萨克族大餐)——现捞高白鲑、尝现杀刺身((宿博尔塔拉州宾馆)

D3。(08-02)博乐——(自驾)——达勒特古城——青得里乡夏布尔塔村参观地传统民族地毯编织工艺(宿博尔塔拉州宾馆)

D4。(08-03)博乐——(自驾)——博尔塔拉州博物馆——阿热勒托海牧场参观传统民族刺绣工艺与传统马具(宿博尔塔拉州宾馆)

D5。(08-04)博乐——(自驾)——夏尔希里——戈壁滩越野车体验(宿博尔塔拉州宾馆)

D6。(08-05)博乐——(飞)——乌鲁木齐——(飞)——广州

(佳能5d3+70-200/F2,白继开拍摄)

——新疆,我来了!

我因为已经定好了今年9月底的南非行程,所以剩下的假期有限,只能跟她们前面在博乐的6天行程,然后我飞回广州,她们继续到新疆哈密玩6天。当我回来后看到她们天天发在哈密的各种美景+美食,我心里的那个后悔啊。

出发前的一周一直在高强度的工作中渡过,一直忙到在出发前的那晚收拾行李, 1点趟下床,5点就起床赶去地铁站坐第一班的地铁到机场赶8点飞去乌鲁木齐的飞机。来到机场,顺利会合函玉、梅姐姐和杨姐姐后,飞往乌鲁木齐。

(佳能6D+24-105/F4)

(佳能6D+24-105/F4)

到达乌鲁木齐机场和从北京飞来的白哥会合后一起飞去博乐。白哥是函玉的发小,现在任职北京晚报的摄影记者,他刚刚结束在缅甸密支那关于抗战专刊的采访,趁 这个空档时间和我们一起到博乐去撒野。哈哈哈,最大收获的当然是我啦,跟着一个摄影名记同游博乐,除了收获一路的美景,还难得地收获了一堆美美的个人写 真,当然跟着白哥在摄影上的收获是最大的。哈哈哈,白哥,你以后多了一个小跟班啦!

(佳能6D+24-105/F4)

——沿着天山,飞往博乐

从乌鲁木齐起飞没多久,飞机左边的窗户外出现了连绵不断的雪山,白哥说这是天山山脉,然后我开始兴奋地拿起相机在狂拍,白哥问我:“第一次来新疆吗?” 我: “去年去土耳其的时候在乌鲁木齐转机出市区吃过一顿大盆鸡,我这算不算来过新疆?”哈哈哈,在我们有一句没一句的闲聊中,在我的快门声音中,我们降落在博 乐机场。

(佳能6D+24-105/F4拍摄)

(富士X100S拍摄)

(富士X100S拍摄)

(佳能6D+24-105/F4拍摄)

(佳能6D+24-105/F4拍摄)

(佳能6D+24-105/F4拍摄)

(佳能6D+24-105/F4拍摄)

(佳能6D+24-105/F4拍摄)

博乐机场不大,下飞机后根本就不需要摆渡车,自行走进去入境大厅取巧行李就可以了。在这开阔的机场上,我们用飞机为背景,在停机坪上开始了这次新疆行的第一次的自拍。

博乐有一家驾驶学校,所以在博乐机场除了民航机外,还停了一些这种学习用的小飞机,好可爱啊!拍下来先。

(Ipone6 Plus拍摄)

看,我们下飞机后就是这样自行走进去拿行李的。

(Ipone6 Plus拍摄)

若的大机场就停着我们到达的一架飞机

(Ipone6 Plus拍摄)

大伙儿都在停机坪上尽情自拍

(Ipone6 Plus拍摄)

(Ipone6 Plus拍摄)

自拍结束后,取行李来到出口时,函玉的同学敏敏已经在等我们许久,非常感谢敏敏帮我们安排的博乐行程,让我可以在短短几天内见识了大美新疆和各小数民族的传统工艺。

(Ipone6 Plus拍摄)

(Ipone6 Plus拍摄)

——与赛里木湖的亲密接触

习惯了去一个地方旅行前了解一下这里的风土人情,因为是第一次来新疆,出发前上网搜了一下博乐的资料,知道博乐是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首府,新疆生产建设兵 团农五师师部所在地,早在公元658年,唐代中央政权就在博乐设置了双河都督府与中原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是丝绸之路北道通往中亚和欧洲的重镇之一。这 里与哈萨克斯坦相邻,用白哥的话说:“这里中国西部的西部。”

但做为资深旅游达人的我,竟然在来博乐之前一直以为美丽的赛里木湖是伊梨,到达博乐在敏敏的介绍下才知道,赛里木湖99%的面积是属于博尔塔拉州的,只有湖边一小块草场是属于伊梨的。好吧,这次的博乐行就从赛里木湖开始吧!

小黄鸭陪我游新疆

赛里木湖畔骑着马的牧民

(佳能6D拍摄)

开着摩托车放牧的牧民。

(佳能6D拍摄)

蓝色赛里木湖,喜欢!

(佳能6D拍摄)

(佳能6D拍摄)

在赛里木湖边有一些固定的观景台,游客可以观景台看美景、休息、骑马。

(佳能5D3,白继开拍摄)

赛里木湖畔拍婚纱照的情侣

(佳能5D3,白继开拍摄)

湖边的情侣

(佳能6D拍摄)

(佳能6D拍摄)

和家人在赛里木湖游玩的可爱BB。

(佳能6D拍摄)

对,在这里还可以吃到好好味道的烤羊肉串。。。我超爱吃羊肉,每次看到各种烤羊肉都忍不住要拍下来。

(富士X100S拍摄)

(富士X100S拍摄)

在赛里木湖,竟然看到中国神兽:草泥马(羊驼)。不知道是主人带它出来溜达呢,还是给游客收费拍照用的呢。

(佳能6D拍摄)

赛里木湖畔,本地的游客、外来的游人、马、羊驼,好一幅和谐的画面。

(佳能6D拍摄)

游客穿上少数民族服饰,骑着骆驼在拍照,好帅!

(佳能6D拍摄)

离开观景台,我们前往阿热勒托海草场,去哈萨克族的毡房里去做客。

——赛里木湖畔的草原人家

离开赛里木湖边的主干道,汽车往旁边的一片草原开去,敏敏说这里是博乐市阿热勒托海草原,是一个哈萨克族家庭的夏季牧场,这家人的夏天会把家里的牛羊赶到 这里放牧,秋天就会回到安居点过定居的生活。从小在广东生活的我,第一次到新疆少数民族的毡房里做客,兴奋到还没下车就快门就按个不停。

(佳能5D3,白继开拍摄)

在这里,我一直跟着白哥跑进跑出拍照,做为问题少女的我也问了一堆的问题:“为什么会有两个蒙古包的啊?”白哥:“这不是蒙古包,这里是哈萨克族的草场,这里哈萨克族的毡房。两个毡房一个是住的,一个是厨房和放一些杂物的。”

(佳能5D3,白继开拍摄)

(佳能5D3,白继开拍摄)

这个是住人的毡房。(佳能5D3,白继开拍摄)

这毡房是厨房(佳能5D3,白继开拍摄)

走进毡房里面有几个孩子,我当时心想:“少数民族不用计划生育的吗?生这么多个呢?:在后来的聊天中才知道,他们其实是堂兄弟姐妹,几家人夏天一起来到这片草场来放牧。

他们的毡房是用传统的木架加笈笈草做的,据说现在还用这种传统材料做的毡房已经不多了,脱鞋在帐篷的地毯上坐下来和孩子们聊了起来。

(佳能6D拍摄)

阿迪娜在照顾着刚出生三个月的堂妹努尔依拉,她告诉我们: “妹妹用的这个摇篮我小时候用过,我妈妈也用过,努尔江的爸爸也用过,牧场里很多人都用过,很多年了,算是大家公用的。”一个小小的摇篮是这片牧场纽带, 哪家生小孩子了,摇篮就让这家人使用,这个摇篮就这样一家一家地在这片草场上传递着温情。

(5D3,白继开拍摄)

和我们聊天的几个堂兄弟姐妹们(佳能6D拍摄)

白哥在和他们聊天,我光明正大地偷拍。(佳能6D拍摄)

非常有镜头感的孩子。。。好,来一张特写先。(佳能6D拍摄)

12岁的努尔江在整理帐篷顶部的透光孔。(5D3,白继开拍摄)

走出帐篷,和孩子们在草原上尽情玩耍(佳能6D拍摄)

年长一些的努尔江,在帮忙做饭(佳能6D拍摄)

天为被,地为席的感觉真好。。。。。。好吧,我承认是小野人,一直喜欢行走在大自然里。(佳能6D拍摄)

他们在草原上走赶着羊群纵情奔跑着。。。。。。哈萨克族人是否骨子里就一种对草原难以语言的情感呢?(5D3,白继开拍摄)

(5D3,白继开拍摄)

(5D3,白继开拍摄)

我和他们手拉着手,边走边聊,问他们多大,读几年级了。。。。。。在我们聊得起劲的时候,白哥在旁边问努尔江:“这个姐姐说的普通话,你们能听得懂吗?” 努尔江:“能啊,姐姐的普通话讲得很好啊。”白哥转向我说:“只有哈萨克族的孩子才会觉得你的普通话讲得很好。”我:“怎么可能,我的普通话明明讲得很好 嘛,……%…¥#·*%……”

(5D3,白继开拍摄)

在阿热勒托海草原上的这个下午,和孩子们尽情奔跑的这段时光,我想会时不时出现在我的梦里。 (5D3,白继开拍摄)

在帐篷外有一只刚出生几天的小羊,非常的可爱。我们踢的足球混到了它旁边,它就围着足球玩了起来,时而用头顶球,时而跃起跨过足球,时而把足球藏在怀里,样子超萌,超可爱!

(佳能6D拍摄)

小羊玩累腻了足球,又跑去跟阿迪娜玩(5D3,白继开拍摄)

看它在跳过阿迪娜的鞋子(5D3,白继开拍摄)

——聆听阿肯弹唱,品哈萨克族美食

在草原上和孩子们玩得正HI的我,被函玉和敏敏叫回去吃饭,期待以久的哈萨克族大餐正式开餐啦!来到帐蓬内,我们按哈萨克族接待客人方式分别坐下,最重要 的客人坐最中间的位置,第二、三重要的客人坐旁边的两个位置,反正客人都是坐在重要的位置上,然后主人坐在下面的位置。

这时候桌子上已经摆满了美食:哈萨克族的奶茶、红柳烤羊肉、奶疙瘩、酥油、各种凉菜、馕,还有一锅在炖的羊肉,看到如此诱人的美食,我竟然只顾着吃,忘记拍照了。。。对不起大家啊。

当我们吃得正香的时候,邻居的叔叔拿着冬布拉走进了帐篷。原来这位叔叔知道我们今天来草场做客,趁着空闲时间,过来给我表演《阿肯弹唱》。哗,今天除了可以品尝哈萨克族的美食,还可以听一段阿肯弹唱,这次的博乐行真是惊喜不断啊。

白哥告诉我,叔叔拉的乐器叫“冬布拉”,是哈萨克族民间流行的乐器。虽然冬布拉的音量并不大,但音色优美,加上它很轻便,易于携带,适合于草原上迁徙不定的生活,故深受哈萨克族人的喜爱。

哈萨克民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优美动人的诗歌是哈萨克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最集中的表现。阿肯则是诗歌的创作者、演唱者和传播者。阿肯弹唱是哈萨克草原上主要的娱乐方式之一,每逢节日喜庆、婚嫁礼仪、宗教典礼等都要举行隆重的阿肯弹唱。

几曲悦耳的阿肯弹唱结束后,叔叔要返回自己的帐篷了,他用哈萨克族人最传统的方式来迎接远方的客人,让我有点受宠若惊。 白哥走到我身旁低声告诉我:“随着时代变迁,草原上能随手弹奏传统乐器冬布拉的哈萨克人已经不多了,你这次真的是运气非常好啊。”

(佳能6D拍摄)

(佳能6D拍摄)

(佳能6D拍摄)

(佳能6D拍摄)

(佳能6D拍摄)

(佳能6D拍摄)

(佳能6D拍摄)

三个月大的努尔依拉也听得认真投入,是否哈萨克族对音乐有着与生俱来的热爱?对了,白哥还告诉我,直到现在,哈萨克族一般不和别的民族通婚,保证民族血统是否也是他们的使命呢?(佳能6D拍摄)

我与哈萨克族阿姨的握手,喜欢她手上戴的银饰。(佳能6D拍摄)

来一张合照(佳能6D拍摄)

听完阿肯弹唱,主菜炖羊肉上桌啦。超好吃的炖羊肉,写这篇游记最痛苦不是整理相片,而是要一次又一次看回这些美食的相片。。。唉,又口水一地了。(佳能6D拍摄)

(佳能5D3,白继开拍摄)

午饭过后,我们也要告别阿迪娜和努尔江与他们的家人,继续我们的旅程。而再有一个月,阿迪娜和努尔江就要回到学校,他们将随着家人,赶着羊群回到安居点过 大半年的定居生活。那边的生活条件虽好,但大家还是很喜欢这种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这是民族的传统与文化,不能丢。 (佳能6D拍摄)

——赛里木湖的渔民

依依不舍离开阿热勒托海草原,我们沿着赛里木湖的西岸走。接下来敏敏要带我们去捞赛里木湖里的高白鲑,还可以现杀吃刺身哦。。。。。。啊~~~~啊~~~~为什么新疆这么多的我热爱的美食啊,鱼生于我,是和羊肉一样没有免疫力的啊。。。。。。

在车上,敏敏告诉我们赛里木湖里原本无任何鱼类生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一巨大的冷水资源,经过几十年的不断探索和试验,先后从疆内其它 水域引入10余类不同的鱼种,但发现这些鱼种大多都不能适应赛湖环境。直到 1998年, 从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引进了高白鲑、凹目白鲑后,赛里木湖上终于有了适合养殖的鱼种。赛湖里的鱼是人工投放鱼苗,在野生状态下自然生长,不人工喂养,所以生 长相对比较慢,从鱼卵孵化到生长1公斤左右需三年以上。喜欢吃鱼的我听到可以吃到养了三年的高白鲑刺身,我双眼放光,于是默默戴上太阳眼镜,遮一下按奈不 住的眼神。

生活在赛里木湖西岸的渔民赵树志,在撑船下湖,准备捞高白鲑。赵树志老家是四千公里外的山东泰安东平湖,那里是《水浒传》中八百里水泊梁山唯一遗存水域。 从小在湖边长大,一成年就以打渔为业的赵树志上世纪九十年代来离开家乡,来到初认为只是戈壁沙漠,没想到却是湖泊遍布的新疆开始二十多年养鱼生涯。

(佳能6D,拍摄)

(佳能5D3,白继开拍摄)

(佳能5D3,白继开拍摄)

(佳能5D3,白继开拍摄)

(佳能5D3,白继开拍摄)

高白鲑捞上来后, 另一位渔民牛世福马上杀鱼处理,让游客感受生食的口感。(佳能5D3,白继开拍摄)

熟练的刀工。

(佳能5D3,白继开拍摄)

鱼生切好后,我夹起了一片正打算往嘴里往的时候,白哥说:“别吃,先让我拍一张。”这边的梅姐姐也举着手机来拍,其它同伴看到后,也围过来拍。。。。。。忽然有一种明星被围拍的感觉,虽然他们拍摄的对象是高白鲑鱼片。

(佳能5D3,白继开拍摄)

终于拍完了,可以开吃了。。。。。高白鲑刺身非常的鲜美,鱼腩部分更是肥美无比。。。。。。写到这里,又狠狠地咽了一口口水。(佳能5D3,白继开拍摄)

吃完高白鲑刺身后,白哥和赵树志和牛世福聊起天来,他们说来新疆20多年,已经习惯了远离家乡,习惯了草原上的生活方式。

好奇的我跟着白哥后面往他们的帐蓬走去。(佳能6D拍摄)

赵树志和牛世福背着他们的皮衩,往帐篷走去。(佳能5D3,白继开拍摄)

(佳能5D3,白继开拍摄)

赵树志和牛世福生活的帐篷非常简单,除了一些生活用品外,基本没有其它。 我们所熟悉的赛里木湖畔,是游客骑马、赏花、观景有旅游胜地,但很少有人知道,湖的西岸还有这样一群以打渔为业的人。 在这里,用祖辈相传的手艺生活,在这里,也找到自己的第二故乡。 (佳能5D3,白继开拍摄)

——走进古丝路重镇:达勒特古城

达勒特古城,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座从唐代开始就有历史记载的古城,元代时是成吉思汗儿子察合台的封地。后因战乱,这座丝绸之路上曾经风光无限的古 城悄然消失。达勒特在波斯语里是钢铁的意思,古城得名是因为这里是一座产钢炼铁的地方,也因为钢铁,让这座古城成为经济与军事上的重要关口, 一直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敏敏知道我和白哥有古城情结,于是安排这天行程的第一站就是参观达勒特古城。汽车在一片废墟前停下来,我不太敢相信,眼前这片黄土之上曾经双河都督府所在,这里曾经出土过N多完整的金币、银锭、陶器、首饰等等文物。(佳能6D拍摄)

达勒特古城是目前新疆乃至中亚地区保存较完整、规模较大的古城遗迹。走进古城,还能看到地上零碎地散落了一些碎陶片,白哥捡起两块告诉我:“这块陶片上有 花纹,这块是有柚彩。”我:“为什么一些有柚彩,一些又不用呢?”“这跟这里的泥质有关吧,也和当地的烧陶工艺有关,具体要问专家。”(佳能6D拍摄)

这些撒落一地的石块、陶片,每一块都有着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这些故事要等明年国家考古队的正式发掘,就会慢慢向世人道来。(佳能6D拍摄)

(佳能6D拍摄)

(佳能6D拍摄)

在古城内给我们讲解古城历史的博乐文物局韩雪昆局长告诉我们:达勒特古城是博尔塔拉历史上著名的孛罗城,是宋元时期新疆和中亚地区一座颇有影响力的城市。韩局长是河南人,来新疆20多年,还讲着一口河南口音,他一边带着我们爬上爬下看古城,一边跟我们介绍古城的历史。

白哥在教我辨认地上不同的陶片。。。被同伴拍了下来。

站在古城墙上远眺四方,这里是古丝绸之路的北段的中段,其东北与阿拉山口遥遥相望,可通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及中国境内的塔城、阿尔泰,西南可逾金山、本岭 沿赛里木湖穿果子沟可通月城和伊犁河,直达中亚,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所以这里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正因此勒达特古城在元末明初时消失在战乱中,从这时 候起历史中段了对这座古城的记录,直到清代这里才重新驻兵。(苹果IPHONE6拍摄)

(富士X100S拍摄)

看到这块立在古城外的石碑才知道,原来这里是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怪不得不对外开放啦,还有专门的治安队负责这古城的守护。(佳能6D拍摄)

在古城内来一张大合照先。(佳能6D拍摄)

——民族工艺的传承:地毯

敏敏听到我这两天经常在问一些关于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制作的问题,于是决定带我去少数民族聚居的村子参观,离开达勒特古城后,我们开车往青得里乡。

在 用村文化室改建的地毯厂里,美丽的维吾尔族姑娘古斯那依告诉我们,在夏布尔塔村所有懂得地毯手工艺制作的妇女都集中起来,然后邀请了来自和田手工传统制毯 的技术人员做老师,开办了这个小型地毯厂。这里出品的地毯不但织工精细,在图案结构上还充分体现维吾尔族的艺术特色。这样做不但可以增加农牧民收入,又可 以把少数民族传统历史文化传承下来,真是一举两得啊!

熟练地编织地毯(佳能5D3,白继开拍摄)

(佳能5D3,白继开拍摄)

(佳能5D3,白继开拍摄)

(佳能5D3,白继开拍摄)

编织好后再把地笔剪平整。(佳能5D3,白继开拍摄)

这是用线颜色的登记。。。。看不懂。(佳能6D拍摄)

在整理毛线的村民(佳能6D拍摄)

在文化室里的另一头,几位村民围坐在一起绣著名的维吾尔画作——《十二木卡姆》。函玉、敏敏和白哥三个新疆人在认真地研究这幅十二木卡姆,对新疆少数民族 认识甚少的我站在旁边一头雾水,不知道十二木卡姆为何物。函玉说:“十二木卡姆是维也纳族的传统音乐表演,是集演奏、舞蹈、演唱为一体的演出。”

一知半解的我回来后百度了一下十二木卡姆:

木卡姆渊源于西域土著民族文化,有深受波斯、阿拉伯音乐文化的影响。“木卡姆”,为阿拉伯语,意为规范、聚会等意,在现代维吾尔语中,“木卡姆”主要意思为“古典音乐”。

早在维吾尔族祖先从事渔猎、畜牧生活时期就产生了在旷野、山间、草地即兴抒发感情的歌曲,后来经不断融和、衍变,到公元12世纪,发展形成了“博亚万” 曲,这就是“木卡姆”的雏形。“木卡姆”正式纳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是与一位伟大的维吾尔族女性——阿曼尼萨(公元1533-1567年)密不可分。 1547年,酷爱音乐和诗歌的阿曼尼莎,成为以新疆莎车为首都的叶尔羌汗国的王后。她召集大量乐师和木卡姆演唱家,大规模整理“木卡姆”,使之系统化和规 范化,并改掉了原“木卡姆”歌词中难懂的阿拉伯语外来语词汇、古维吾尔语词汇和陈旧的宫廷诗词,同时还创作了“依西莱提安库孜”这一新木卡姆。从而整理出 结构完整、体系严密、朗朗上口、易于理解的全新“木卡姆”。 19世纪,这套“木卡姆”被逐步精缩为十二部套曲,每部套曲约演奏两个小时。这被浓缩后的“木卡姆”,定名为“十二木卡姆”,但无文字纪录。

十二木卡姆是十二套古典音乐大曲,这十二套大曲分别是:拉克、且比亚特、木夏吾莱克、恰尔尕、潘吉尕、乌孜哈勒、艾介姆、乌夏克、巴雅提、 纳瓦、斯尕、依拉克。维吾尔十二木卡姆的每一个木卡姆均分为大乃额曼、达斯坦和麦西热甫三大部分;每一个部分又由四个主旋律和若干变奏曲组成。其中每一首 乐曲既是木卡姆主旋律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具有和声特色的独立乐曲,为木卡姆伴奏的乐器有萨塔尔、弹布尔、热瓦甫、手鼓、都塔尔有等。

(佳能5D3,白继开拍摄)

心灵手巧的她们在一针一线地绣出精美的图案(佳能6D拍摄)

(佳能6D拍摄)

(佳能6D拍摄)

敏敏超喜欢这幅十二木卡姆于是拉上古斯那依和村民们来了张合照(佳能6D拍摄)

十二木卡姆的细节(佳能6D拍摄)

(佳能6D拍摄)

在文化室内还有着 各种村民捐赠的传统生活日用品以及家中的老物件,从这些老物件里,可以了解这个村子的历史与文化,白哥拿着这皮囊在看,我赶紧拍一张,好精致啊!

好喜欢这种少数民族装饰的房子,拍张相片留念一下先。

—民族工艺的传承:编织

在离青得里乡再不远的阿热勒托海牧场阿热勒托哈村,是博乐市哈萨克族的聚集地之一。在这里我第一次看到用传承手艺把羊毛变成挂毯、抱枕、桌布、包包等,让在广东土生土长的我大开眼界。

在阿热勒托哈村的户人家的墙外下车,听到院子里传来敲打的声音,推门进去,四位哈萨克族的妇女正在敲打羊毛。我问:“为什么要敲打羊毛啊?”敏敏:“羊毛 剃下来后,要先洗干净晾干,清洗的过程会另羊肉结在一起,结块的羊肉不好纺线,所以要先把羊毛拍松。”(佳能6D拍摄)

原来编织传统手工挂毯有这么多学问啊,我问白哥:“为什么用树枝敲打呢?”白哥被我逗乐了:“以前不用树枝还能用什么啊?”我:“。。。。。。好吧,我弱智了。”

(佳能6D拍摄)

她 们在树底的荫凉处支起树丫,在编织着呢。在新疆的夏天,哪怕太阳最大,只要在荫凉的地方就马上不会感觉热。几个邻居在树荫底一边劳作一边闲话家常的种场 面,我小时候在东莞也经常能看得到,但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活节奏越来越紧凑,这种邻里间的闲暇时光就越来越少见得到。

看着她们,思绪飘回到我童年的东莞,那时候的东莞不富裕,但充实人情味,那是我心头暖暖的家乡印记。

(佳能6D拍摄)

刚开始看的时候不明白她们怎样可以把这些线变成一张毯子。

(佳能6D拍摄)

当看到她在做的这个工序马上明白了,原来哈萨克族的传统挂职毯是这样编织出来的。

(佳能6D拍摄)

进入房子内,位穿着哈萨克族传统服饰的老人正在用传统的手艺纺羊毛线,刚刚拍松了的羊毛在她的手里,变成了一条细细的羊毛线,好神奇啊!

(佳能6D拍摄)

然后再经过这个捻羊毛线的捻子,把羊毛线理好后就是成品啦。

(佳能6D拍摄)

老人在认真纺线

(佳能6D拍摄)

在认真学习的函玉同学。。。。。。原来不止我这个广东对少数民族的传统手艺感兴趣,连函玉这个在新疆长大的妹子也对这些传统手艺着迷。(佳能6D拍摄)

房子内另一位在做手工刺绣的大妈。

(佳能6D拍摄)

一针一线都是纯手工缝制,更让我爱不释手。

(佳能6D拍摄)

墙上挂着的成品,好精美,好漂亮,然后我忍不住败了一堆回来。。。。。。女人看到漂亮喜欢的东西都这样的啦。

(佳能6D拍摄)

美丽的哈萨克族姑娘

(佳能6D拍摄)

——民族工艺的传承:马上用具

哈萨克族是一个游牧民族,所以马上用具也是他们日常会自己制作的传统生活用具。我也算是一个手工皮具的爱好者,我的相机带是自己亲手制作,平常用的包包、 钱包等都是好朋友亲手作给我的。所以有机会来到阿热勒托海牧场,当然要去见识一下传统马具啦,于是敏敏带我们带到了另一个人家里。

给我们开门的是一位哈萨克族老人,面带笑容的她把我们迎入了院子里。(佳能6D拍摄)

院子里晾着一排小孩的衣服,粉粉的,在蓝色的衬托下好可爱啊,于是我忍不住按下了快门。

(佳能6D拍摄)

这天的天气超好,院子里晒着各种的鞋子。

(佳能6D拍摄)

(佳能6D拍摄)

(佳能6D拍摄)

当我看到这花的时候问白哥:“白哥,这是什么花啊?”白哥:“向日葵啊。”我:“向日葵这样子的吗?我以前见过的不是这样子的哦。”白哥:“这种是观赏用的向日葵,不结籽的。”哗,又长见识了,原来还有观赏的向日葵。

(佳能6D拍摄)

走进房子内,73岁的哈萨克族老艺人依扎别克在整理他的马具。依扎别克给我们介绍:这些马具有一些是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做的,大部分是他自己做的。还保留在 这里的马具每一副都是精品,都是非卖品。从老艺人抚摸马具的动作,可以感觉到老人对这些马具的感情。前些年,随着消费观念与习惯的改变,很多传统手工业逐 渐退出人们视线,但这些东西是这片草原文化根源所在,传承下去是当务之急啊。(佳能6D拍摄)

(佳能6D拍摄)

这些马具现在依扎别克家人迁徙的时候还会使用。(佳能6D拍摄)

我想象不到在草原上工具不多的情况上是怎样做过出这些做工精致的马具(佳能6D拍摄)

如果不是依扎别克老人不肯卖他的马具,我家里可能已经摆了这副马具了,这些马具真的太帅了。(佳能6D拍摄)

精美的马鞍,忘记了问是怎样制作的,真的好喜欢。(佳能6D拍摄)

经过多少代人传承下来的手艺,才能做出这样精致的马鞍?这些手艺真的不能丢啊,希望我下次再去博乐,能听到这些陪伴几代人长大的老物件和父辈的制作方式能得到传承下去。(佳能6D拍摄)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