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淫文格言30.31

戒淫文.格言30.◎黄孝直说:‘《论语》云:“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圣人之于色,无时而不戒也”即:人在少年时,身体血气不定,必须戒色欲,因为心生淫念,即损气血,如干柴烈火烧壶中之水。对于立志做圣做贤的人,一生都知道戒色止欲。

而《礼》云:“庶人非五十无子,不娶妾,其不二色可知。”即,世间一般人,不到50岁不生子,决不娶小妾纳二房”,这是他知道“保持坚贞,决不二色”,同时也是在“戒色止欲”。男子三十而娶,是为了择一而终,绝不乱色而堕落,因为,人到三十,思想境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已趋成熟,在“止色节欲”方面,功夫容易得力。诸侯不在自己管辖区域之内及周边地区娶妻、纳妾,这是为了避免误夺了他人之妻,而给自己带来祸患。古代先王圣君,定期闭关修行,练就“清心寡欲”功夫,以保养自己的生命。仅这些说法,要起到真正的教育作用,孔子认为,还不够完善,所谓“概不之及”,所以才特别提出“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一语,做为重要的补充,以教导后人,夫子的“诚重之心”和“抑畏或警示后人之心”,可见一斑。

人在年少时,犹如草木刚刚开始发芽生长,如“百虫还在冬眠状态”。草木出土而随即摧折其嫩芽,没有不枯稿夭折的;冬眠状态下的百虫,突然把他们从地里挖出来置于平地,未有不死亡的。圣人提醒少年,使其“力制色心”,悚然自爱,以保养柔嫩之身驱。少年时,能于此色欲一关,把得牢,截得断,待他年成人之后,“元神”不亏,气存丹田,立朝(走向社会)之日,精神饱满,身心健康,作掀天大事业而游刃有余。真人品、真学问,皆由于此。即使不成大器,亦必克尽其天年,而不致死于非命。此少年所当猛省而谨记也!

格言31.◎世间父母,爱护子女,至深至切,无微不至,自幼无不管教。只有一件事,就是“色欲伤身”的大事,往往家长不知所措,无从下手,一般都是,含糊其词,笼统说说而已,大多都没有明确的训示和教诲。究其原因,一般是家长认识方面的误会,认为,孩子未婚时,大概还不懂得“男女”之事,不好给孩子明说。就这样迁就著到了结婚年龄。等孩子结婚了,又以为,孩子长大了,不说自明,不教自会,另外,碍著儿媳面子,不便尽言。孩子对色欲之害到底了解多少,完全凭父母自己的推测,根本就无法想像,不知道“子弟年轻,阅历未深”,凡古今好色必死之事,因为从未“目睹亲见”,所以他们根本不信,认为是古人编造的“骗人的措词”!不甚相信。一般年轻人,很难有机缘得到有关“远色戒淫”的善书而详读。加上现代社会,物欲横流,邪知邪见,到处充斥,恶朋友,淫书黄毒,传播“荒唐之语”,无处不在,且将“男女房事,视为乐境”,什么“洞房花烛夜,榜上提名时”等等。历代年轻人,因此而伤身毙命,绝子绝孙者,不可胜数!善良的人,每当谈及而叹息堕泪啊。

做为父母,须在孩子十四五岁时,于暗中观察其动静及其嗜好。尤其是对于男孩子,在给他易换衣裤时,密为周视,察有遗精斑渍,即证明“知、识已开”,此时当抓住时机,援引古训,找个合适的机会,跟他明言,把“好色必死的道理”,把“好色已死的人”,详细予以引证,最好把这本“寿康宝鉴”拿给他看。令子弟自知畏惧,起恐惧心,这样即能保养精神,元神不亏。等将来结婚之后,更要不怕烦碎,婉言劝导:父勉其子,婆勉其媳。且急须将“远色戒淫”各书,为媳推荐,甚至讲解,令媳私下规劝其夫。为人父母,万万不可懒于一时,碍于情面,而带来终身的痛苦和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