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斑纹详解,为什么最值钱的却是兔毫盏?

熟悉建盏的朋友都知道,建盏因其烧制工艺和独特的花纹深受茶友们的喜爱,今天就带大家了解建盏的花纹。

建盏斑纹主要有曜变、鹧鸪斑、油滴,兔毫等,其中以金兔毫、银兔毫为主,这些建盏的名称也是根据纹饰命名的。建盏斑纹是在还原气氛中通过窑内1300度以上的高温焙烧而自然形成的,是建窑的杰出成就。由于这类结晶釉在窑炉高温中易于出现变化,难以控制,加上氧化铁含量高的坯体难以承受高温变化,窑烧制一件外观没有缺陷又具有兔毫或油滴等斑纹的建盏是很困难的,即使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其成品几率也非常低。

曜变建盏

曜变最为直观的两个特征是它的光晕和斑核。斑核看上去像“空心的油滴”,油滴是斑点内有色彩,斑点外全黑,而曜变则相反,斑点外包围着色彩,斑点内则无彩。故此称为“斑核”。、而且曜变的斑核并非油滴斑那种均匀分散的状态,而是会有几个大小不同的斑核聚成一群的趋势。不同的曜变盏,聚落趋势会有差别。

曜变盏的斑核外必然包围着彩色光晕。这个光晕的色彩不是死板的、固定的,而是会随着光照角度的改变,变幻出不同的辉彩。在自然光与室内光下观察,也会有不同感觉。现代陶艺家经过数十年甚至几代人的努力,至今还无人能烧制。目前现存的几只曜变盏也在日本,被奉为无上国宝。

曜变建盏

曜变建盏

油滴建盏

油滴盏的釉面密布着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小圆点儿,形似油滴。“油滴”的形成其实是铁氧化物在釉面富集,冷却后析出晶体所致。呈赭黄色晶斑的称“金油滴”,在黑色釉面上呈银晶斑者称“银油滴”。

所谓油滴是指乌黑的底釉上散布着无数具有金黄色或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小斑点,故又有‘金油滴’‘银油滴’之分。这种斑点多为圆形,大小不一,大到3、4毫米,小到1毫米,形如沸腾的油滴散落而成,使人眼花缭乱,油滴也是一种结晶釉,烧成难度较大,成品率低。

油滴盏

油滴盏

鹧鸪斑建盏

鹧鸪斑的形成是浮萍机理,釉面斑点是由许多小斑点拼合而成。小斑点像浮萍在釉面上漂游,随机而遇靠在一起,组合成许许多多形状不一的大斑点,斑点内的结晶物质没有连成一体,是分散的,所以有肉眼可见的沟纹。鹧鸪斑的银色斑很容易变灰或消失,甚至在一个斑点中(即很小的范围内)就可以观察到这种变化,斑点的边界在平面和纵向上的变化都很大。高温时,结晶物质在釉面漂游,分分合合,在纵向突起又沉入,突起变灰色,沉入就消失。所以鹧鸪斑形状变化剧烈无常,有明显的立体感,层次感。它的烧成受坯、釉、窑温和还原气氛的严重制约,烧成范围极窄,难度极高。

宋代鹧鸪斑建盏

宋代鹧鸪斑建盏

兔毫纹建盏

建窑兔毫斑纹不仅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有曲有直,有疏有密,斑纹边界在平而上的变化比油滴大,尤其还存在纵向变化,即有隐有显,所以兔毫形状清晰不一,各种各样。兔毫建盏不同部位的斑纹差异较大,即碗上部的斑纹较密,下部较稀,分布不均匀。褐色兔毫的结晶物质是填充在一串类似鱼草的钙长石晶间,这串鱼草征釉浅处易浮出釉面,在釉深处就沉入釉中。而且这串鱼草既把结晶物质套住,又使结晶物质相互隔开。结晶物质是分散的,既不像华北油滴堆积在一起,也不像铁红晶花有序排布,只有浮出釉面的结晶物质才能靠拢。优秀褐色兔毫盏的烧成受坯、釉、窑温的制约,烧成范围很窄,难度很大。

兔毫纹建盏

兔毫纹建盏

相信大家看完后对于建盏的斑纹有了一定的了解。《君台观左右账记》史册里记载:曜变斑建盏乃无上神品,值万匹绢;油滴斑建盏是第二重宝,值五千匹绢;兔毫盏值三千匹绢。从这里不难看出,建盏烧制出的黑釉碗盏,其价值高得令人瞠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