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医多了名肿瘤“神探”,还能发现多种早期疾病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肿瘤防治的关键。若能做到“三早”,很多患者有较大的治愈概率。但中晚期肿瘤治疗效果常难令人满意,且费用十分高昂。

如何实现“三早”?清远市人民医院又有新突破——医院引进了PET-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检查设备,可早期发现肿瘤病变,鉴别肿瘤病变的良、恶性,并能够分析患者病情进展,为是否需要手术、手术治疗效果等提供重要参考。

市人民医院核医学科副主任李光明介绍,该机器在清远尚属第一台,从去年12月份起,医院已开展了300多例PET-CT检查,临床主要应用于肿瘤、脑和心脏等领域重大疾病的早期发现和诊断。

目前最先进的影像学检查设备

肿瘤诊断准确率超96%

2017中国城市癌症最新数据报告显示,每天约有1 万人确诊为癌症。癌症5年生存率在美国是66%,我国仅 31%,美国在早确诊、早治疗等方面做得好,是重要原因。

李光明谈到,近年来,PET-CT检查兴起,对疾病诊断有着重要意义。PET-CT属于目前世界上最为先进的影像学检查设备,可以发现、确诊早期疾病,尤其是对于肿瘤患者,PET-CT能为其诊断、分期、治疗、疗效评估等提供强有力的医学证据支持——该设备在肿瘤诊断方面准确率可到96%以上。

“PET-CT的强项不是肿瘤良恶性鉴别,有时候也会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影响准确诊断。该设备在肿瘤术前分期和肿瘤术后疗效评估中应用更为常见。”李光明介绍,目前医院已开展近300例PET-CT检查,多数都是应用上述两项功能。

他介绍,很多患者来医院就诊的时候,肿瘤已经转移,如果要找到原发病灶,通常还要做B超、核磁共振等分段检查,很不方便。而这台PET-CT设备省去很多环节,

只要一次检查,就能够分析出肿瘤的原发灶或转移灶。在手术前还可以根据患者自身情况,进行精确的临床分期,指导临床治疗计划的制订等。

PET工作原理是利用“示踪技术”。注射“示踪剂18F-FDG”到人体内,示踪剂类似于糖类并且参与人体的代谢,在代谢比较旺盛的细胞处高度聚集,从而区分出正常组织和病变。由于癌细胞生长速度快,分裂旺盛,在病变早期瘤体还未完全形成时,细胞代谢活性就明显高于正常细胞。

怎么理解?在动物园检测野生大象的行踪,也是利用了示踪技术,在野生大象身上放上一个小小的无线电发射器,科学家们就可以通过定位发射器来定位大象。在这个过程中,大象无线发射器就是一种示踪物。

据了解,PET-CT是目前最先进的分子影像检查仪器,堪称“筛查肿瘤的神器”,被业界喻为探测肿瘤的“雷达”、发现肿瘤的“神探”。

功能叠加,实现“1+1﹥2”

PET-CT检查设备是如何工作的?和传统的PET和CT两种影像技术有何区别?优势在哪?我们请李光明进行了科普。

PET(功能代谢显像)可以显示病灶病理生理特征,更容易发现病灶,但由于缺乏周围正常组织的对照,使得定位模糊。而CT(解剖结构显象)可以精确定位病灶,显示病灶结构变化,达到同时反映病灶的病理生理变化及形态结构的目的,给出最具个体化治疗的参考方案,提高了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方案的合理性。

但是,CT也有缺陷:只有当疾病发生到“形态改变”这一阶段才能被发现,不能达到“早期诊断”的目的。

而PET-CT则可以达到“1+1>2”的效果。

市人医核医学科副主任李光明为患者进行PET-CT检查

由PET和CT两种先进影像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新型的影像设备PET-CT,只由一个工作站控制,并不止于PET和CT两种影像技术简单结合。

经同机图像融合之后产生PET-CT图像,一次显像可获得全身多方位的断层融合图像,达到医学影像学的“四定”目标——可发现病变和明确病变部位,明确显示形态和功能变化的病理和病理生理性质,量化疾病或病变在形态学上及功能上的变化,确定疾病对应的发展阶段,具有准确、灵敏及精确定位病变的特点。

李光明以一个譬喻说明

如同在一堆兔子中寻找一只笑脸兔,PET能精确找到但不能清晰显示其他的兔子,而CT能清晰的显示所有兔子但不能精确找到笑脸兔,但PET-CT则既能找到笑脸兔,又能清晰显示其他兔子。

“PET-CT并不是简单的PET+CT,PET和CT两种影像技术优势互补,可达到1+1﹥2的效果,功能上更加先进。”他表示,PET-CT检查实现了PET与CT的同机融合,它既具有多层螺旋CT高空间分辨率、显示解剖结构清晰的特点;又有PET功能显像的优势,可以精准的确定病变部位,为医生分析病情以及对后续制定治疗方案都有很大的帮助。

疾病诊断更早期,检查结果更精准

PET-CT主要用于术前分期和术后评估,患者病情到了什么地步,是否需要做手术?手术后治疗效果如何? PET-CT检查报告结果都能提供重要参考。与传统检查方法相比,PET-CT具有明显优势。

使疾病诊断更早期。疾病的发生有其过程:先有病理代谢改变,随之逐渐发展为病灶,致使解剖结构异常,最后病人出现临床症状。而PET-CT能从分子水平上反映人体存在的生理或病理变化,灵敏地探测疾病早期的代谢异常,故能发现早期微小肿瘤,为患者争取到宝贵的时间。

使得检查结果更精准。PET-CT中的PET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能提供有价值的功能和代谢方面的信息;PEI-CT中的CT提供像地图一样的解剖信息;而PET和CT的融合图像如同路标,能帮助确定和查找肿瘤的精确位置。因此,PET-CT不仅对疾病的诊断、治疗计划制订和效控等方面具有PET的优势,而且其检结果较单独的PET或CT有更高的准确性,特别是显著提高了对微小病变的诊断能力,使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这些优势已经被具体病例佐证。

李光明曾接诊过一名患者,腰背部疼痛伴随放射性右下肢疼痛10余天,做CT显示是骨质破坏,椎间隙变窄,脊椎成角畸形。但在做PET-CT时,发现他还伴随着脓肿的形成,有厚壁环形高代谢的表现,其手术病理为腰椎结核。

哪些人建议做PET-CT检查

搜索

PET-CT在临床上可用于肿瘤诊断、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与高危人群筛查。建议如下人群进行PET-CT一次性全身检查:

肿瘤患者以及有肿瘤家族史的人群;

有短期明显消瘦、肿瘤标记物升高以及有疑似包块的肿瘤疑似患者;

长期患病平时多以药物控制的人群;

有烟酒嗜好、长期处于污染严重、接触致癌物的特殊工作环境人群;

患有神经系统疾病或心血管系统疾病人群;

有癌前病变的人群。

健康人群,如果想发现早期疾病、早期肿瘤,是否可以做PET-CT检查?

李光明的回复是:不建议,不推荐!

他解释,做PET-CT还是存在一定辐射,一次PET-CT所产生的辐射剂量与一次胸部平扫加增强CT检查大致相当,且健康人群做PET-CT检查也是对医疗设施的浪费。

不过,患者也不需要过度焦虑,一次PET-CT所产生的辐射剂量不足以对人体造成伤害,而注射进人体内的放射性核素会通过泌尿系统排泄。约25%的剂量会随尿液排出体外,因此,多喝水加速排泄,可适当降低体内的放射性核素剂量。

“另外,孕妇、婴幼儿等人群不适合做PET-CT检查。”他谈到。

李光明表示,对待PET-CT要有科学的态度,既不要一味依赖先进设备,过度诊断,也不需有“辐射恐惧症”,而是要依据适应症合理检查、科学防护,让先进的技术为人类更好的服务。

检查注意事项

检查前空腹,头天晚上吃流质,10点后禁食,可以饮水;

住院病人前天晚上10点后禁滴葡萄糖;

检查前不适宜剧烈运动;

检查完适量饮水;

检查后24小时不要接触小孩和孕妇。

采写|清远日报记者 岳超群 通讯员 彭可明

校对|喵果果

清远政务新媒体合作

清远日报

清远人大

清远宣传

平安清远

清远日报

清远政协

清远政法

清远金融

清城

食品药品监管

清远发布

清远廉信

清远三农

清远妇联

连州旅游

清远组工

清远税务

北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