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题卡“被调包”?但愿这只是个玩笑

近日,一则河南四家长质疑考生答题卡“被掉包”的新闻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纪委介入、检察官实名举报、教育厅信息不公开,等等,最终让这件新闻成了公共事件。

通过分析,笔者觉得匪夷所思,因为这实在是一种非常愚蠢而风险最大的方法,都有本事调换答题卡了,直接改自己的答题卡和试卷不好吗,而去换别人的则要承担更大的风险,“模仿笔迹”就更加搞笑了,一个省内四个不同城市的考生同时出现这种事情则更加不可能了。

其实,早在2013年《中国青年报》就以《高考分数“被调包”骗局年年上演 不敢面对父母是主因》为题作了专门报道(附图)。

想起了一个笑话:某地的中考是等级制。中考成绩下来后,一个老乡的孩子对父亲说自己考的很好,除了一个C一个B其余各科都是A,后来没录取,家长就问我是咋回事?我建议他到招办查,他又派孩子去了,孩子回来说,是招办弄错了,打一张3000元的农行存单去报名就行,这钱包括学杂费和假期补习费各1500元,家长照办了,孩子拿着钱出去上网玩了几天后,又要求其父亲再打一张10000元的存单,说要想上实验班,就得交钱,老乡再次给我打电话,问怎么回事儿?我觉得蹊跷,因为学校既未违规举办培训班,又没有组织实验班一说,因为中考招生还没结束呢!就建议家长带着孩子去初中问问,孩子死活不去,打电话一问老师,才知道全是这小子编的,一顿皮带下去,真相大白!

当然,这件事情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毕竟高考时孩子高度紧张,或者过于自负,高估了成绩也是情有可原,但如果为了怕父母责怪而故意撒谎,那就必须要严肃对待了。否则,那个考生考不好,都要求公布试卷,势必会造成公共资源浪费,甚至发展成公共事件。另外,望子成龙的父母在这件事情上的责任也要查清,不能什么事情都让政府部门来背锅。

不管怎么说,这件事情必须给个说法:如果查实是教育厅的责任,必须有人来承担;如果是孩子撒谎,那也要家长和孩子共同承担,决不能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