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因素阻碍生育,有一个最大“绊脚石”

最近,关于二孩、二胎方面的相关话题“不绝于耳”,不管是官方的还是非官方的、专家学者还是平头百姓、网络媒体还是报刊杂志。各地各领域相继发声,辽宁省率先奖励生二孩,湖北、天津、陕西等多地推出鼓励政策,凤凰财经引用某专家的话“明年或将全面放开生育!”,新华日报撰文“建议立刻放开生育,不应再收取社会抚养费”、人民网予以转发,人社部主管杂志也刊文《全面放开生育刻不容缓》,翻开一些大的论坛关于“二胎、二孩”的帖子点击量基本都以百万计数......声势之浩大、影响之广泛,不得不让人觉得似乎国家真的会在这方面有所“动作”了。

其实,大家的担心也不是没有道理。2016年我国正式实施“全面二孩”政策,继2014年的“单独二孩”后再一次对生育政策进行调整。但效果如何呢?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去年除去港澳台外全国出生人口1723万,比2016年少63万人,而放开“二孩”政策后的2016、2017年,与政策实施前的“十二五”时期年均出生人口仅多142万人、79万人。此外,从出生率来看,放开二孩的2016年12.43‰,明显低于仍在执行计划生育阶段的2001年(13.38‰)、2000年(14.64‰),可见政策效应发挥地不是非常明显。

如今,政策调整后将近3年时间,有意向生育的家庭二孩已经出生,生育需求已基本完成。随着80、90一代年龄的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人逐步走出黄金生育期,生育意愿会进一步降低。如果不提前采取相关措施,加以干预,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会带来越来越严重的问题。这也是很多地方推出鼓励政策,甚至有专家提出全面放开生育的重要原因。

计划生育,似乎在很多人的脑海中是个根深蒂固的词。也是这个词,在我们国家的人口控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生育问题开始上升为国家倡导计划,并逐步过渡为政策指导加技术控制,再到多年的“一胎化”刚性计生。这期间大部分妇女经历过结扎、带环、育龄查体等环节,避孕节育监管和措施十分严格,使得生育率一降再降,从1970年的5.81到1980年的2.24,再到第五次人口普查时的1.22。直到现在,很多地方政府考核中,仍把“计划生育”作为“一票否决”的重要指标,可见其严格程度和监管力度。当然,强有力的调节下,也留下很多弊端,老龄化日趋严重、性别比例失衡、劳动力人口逐渐不足等等。因此,国家开始对相关政策进行调整,放开二孩,以及正在讨论的热火朝天的“二胎、全面放开”等就是措施。

曾经,计划生育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由于弟弟超生,一辆顶着两个大喇叭的“双排车”带着看不到头的车队浩浩荡荡来到我家,一股城管来了的气势至今难忘。据母亲后来讲,他们想把弟弟抱走,要么就缴罚款2000元(1990年),最终砸锅卖铁、东拼西凑弄齐这个钱。想必很多人所在的家庭有同样的经历。但返回头想一想,既然那个时候都冒着倾家荡产的风险去生,那现在国家允许、鼓励生了,人口应该会大幅提高才对,为什么国家政策摆在那了,而统计局的数据却没有显现出来?“人的思想变了、时代变了、不敢生啊......”大部分人都能说出几个理由来,如果归纳一下的话,主要制约生育率的无非有三大因素,不想生、不敢生、不能生,其中的很多理在字面上就能反映出来。

很多人不想生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学历学识、女性就业等的提升,很多家庭对养儿育女的认识观开始发生变化。之前那种养儿防老、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思想在很多年轻人看来显得淡化,而生儿育女可以增加家庭乐趣的想法却占据上风。试想一下,如果一对夫妇不再为了能生个儿子养老,以前那种生不出儿子不罢休的现象将不复存在。这样不管男孩女孩,只要有了一个,家庭的乐趣、育儿的艰辛体会到了,很多家庭便不再想要另一个孩子。此外,直接不要孩子的夫妇也大有人在,“丁克”家庭可以不受孩子困扰、享受二人世界......据零点调查公司在去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大中城市已经有将近60万个“丁克”家庭,而且数据还有上升趋势,这些家庭普遍认为养儿育女会牵扯精力、影响工作、有碍夫妻物质生活等等。而且,上述两种现象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学历越高的人群表现的越强烈。

大部分人不敢生

想必,这一点是制约生育率提高的最大“绊脚石”。尽管国家放开二孩,并且很多地方已经出台相关鼓励政策,有一些物质鼓励措施力度还是相当大的。然而,与养育一个孩子所付出的成本、投入的精力、对生活水平的影响相比,鼓励措施便“压不动跷跷板”。随着生活水平、物价水平的提高,养儿育女的成本大幅上升。据调查,现在一个小孩从出生到上幼儿园(两岁半)这段时间,两个周一罐奶粉(平均400元左右)、尿不湿十天一包(平均100元/包)、童鞋(平均200元左右一双)、衣服(累计约3000元)、各类补品(累计约2000元)、玩具(累计约3000元)、游乐场(累计约3000元)、保险(4000元左右/每年)、早教(累计约12000元)......平均到每个月的家庭开支近2000元左右,几乎占到工薪阶层家庭收入的1/4,其中刚性支出也在一千元左右。上幼儿园后再加入托费、各种培训班等等,更加重了抚养成本。

然而,现在处于生育黄金期的80、90后一代正面临着高房价、高医疗等巨大压力,每个月的按揭贷款成为家庭刚性支出、一旦生病就有“一下回到解放前”的危险,而且这些人几乎绝大部分都是计划生育的“战利品”——独生子女,如果需要照顾老人,或者老人也没有退休,几乎没有更多精力看护孩子。所以“识时务”的年轻人如果不能克服上述重重阻碍,是没有胆量去生第二个孩子的,这是迫使很多家庭不生二孩的重要原因。

一些人不能生

曾经有人在网络调侃,说到济南这个城市就想到“不孕不育”,因为多个专业医院,持续翻滚的广告着实能让人印象加深。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有市场就有服务,不孕不育医院的增多从另一个侧面反映这个市场在扩大。据环球网反映,根据调查“目前全球约8%-12%的育龄人口面临不孕不育问题,在我们国家由于环境变化、工作压力、年龄增长等制约因素,不孕不育的患者达4000万人,约占育龄人口的15%”,也就是说每8对夫妇中就有一对不孕不育患者。虽然我们不能考究相关数据的准确性,但其中反映的问题应该值得重视。尽管目前辅助生育技术已经达到较高水平,每年大约有20万例次试管婴儿,而且在基因技术的辅助下,不好的基因可以剔除避免遗传给下一代,大大提高了生育质量。但受年龄、体质等困扰,不能生对生育率仍旧是一制约因素,留给技术改革提升的路“任重而道远”。

当前,各地逐步加大鼓励措施,主要还是针对不想生、不敢生的人,但应该着重在长效机制、社会服务、基础配套等方面下功夫,逐步解决生育后顾之忧,生育率的问题便会迎刃而解,人口红利才能进一步显现。

当然,这条路也是“任重而道远”。

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