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课:孩子需要什么样的偶像?

离开校园太久,对开学早就失去了敏感。但当全国学生都被要求看《开学第一课》,我突然想到,再过几年,很可能要陪儿子看这样的节目,他也会被要求写观后感。那时我该怎么跟孩子解释长达13分钟的漫长广告,以及该怎样跟他描述这些“偶像”?

《开学第一课》用了4位小鲜肉唱开场歌曲,更在微博上@了更多明星助力,不乏《偶像练习生》里那些著名小鲜肉。很多人吐槽为“少年娘则中国娘”,我并不反对在娱乐节目中消费男色。无论是蔡徐坤的魅惑,还是范丞丞在微博上用用照片就能获得480万元收入,都属于消费时代的商业行为。商业行为的一个前提就是自由,没人逼着你在某个时刻打开电视或者手机,必须看某个节目为某个明星投票。但当这个节目变成必须看,并且要写观后感的课程时,就具有了强制性。然而,开场前的广告、魅惑的花美男,又是对商业和大众的迎合。对学生的强制和对大众的迎合,首先造成了节目立意的扭曲。

所以,我不太愿意批判那些美艳的流量小生,他们只是娱乐的产物,打扮成什么样是他们的权利(当然别人也有批判他们的权利)。我要追问的是,节目的开场歌曲,加上快乐大本营式的游戏环节,节目似乎有意无意把这些明星塑造为成功的符号。如果这是一档商业节目,绝对没问题,但这是一档强制观看的教育节目,我不禁质疑其中的引导性。与那些研制打飞机的工程师、珠心算冠军、摄影师相比,这些偶像与现场观众的互动更多,也更容易接近。娱乐偶像的曝光率已经足够高了,我们在教育中还要迎合并强化这种偶像观,是否是一种无底线的妥协?

再说开场第一位演讲人,成龙大哥。我是成龙的影迷,一部不落地看过他每一部电影,也尊重他继李小龙之后开创的功夫喜剧之路,甚至觉得终身成就奖也实至名归。但以他作为首个演讲人,似乎有些不妥,他在事业上的成功,并不能掩盖其家庭教育上的失败。儿子吸毒、抛弃私生女等等,如果仅仅是一位电影人,这部分可以归于私德而不考虑;如果将其塑造为学术的榜样,那么他的私人道德也应该纳入考察范围。

反正,倘若我儿子有一天想以成龙为偶像,我会告诉他,“成龙大哥在事业上的拼搏进取值得学习和尊敬,但千万不要学他的大男子主义,不要学他对家庭不负责任。”可是这种榜样堂而皇之进入开学必修课,孩子们有多少人能辨别其中的细节呢?

这次《开学第一课》的主题是“创造向未来”,可是选取的榜样似乎鲜有点题者,成龙大哥开创功夫喜剧的时候,我都是小朋友,现在的小同学对成龙的印象怕是最近几部烂片吧。拍摄大眼睛的谢海龙登场,几张照片改变命运,除了感叹与感动,没有看到创造与未来,更像是忆苦思甜。军方的珠心算冠军,在炫酷程度上远远赶不上最强大脑。仅有还算切题的是打飞机C919,但是其中滋味就不细说了。

“创造向未来”,本是一个充满朝气与希望的主题,科技、社科、人文艺术各领域都有前沿开拓者。连我们小时候,都被教育“长大当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可如今“开学第一课”选择了哪些人作为启发创造向未来的偶像,花美男、私德有亏的电影大神、改变穷困儿童命运的摄影师、珠心算冠军、国产大飞机工程师?要么带有太强的商业符号,要么背负了太多的民族情结,要么变成了催泪桥段,唯独缺失了真正的创造力与未来感,整场的偶像作用大多都不如那只没用蛋壳孵出来的小鸡……

如果把开场那个模仿钢铁侠的机器人表演也算作“未来感”的话,我无话可说。哪怕中二地大喊,“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或者流俗地“仰望星空”,我也不想让孩子以这些人为偶像。

教育,首先是让他们有独立思考与独立人格,人生在某个阶段或许需要榜样,某个精神侧面与当时的心境契合,但这个榜样不该被塑造成偶像,堂而皇之地走上被强制观看的讲堂,变成全民的学习对象。与其让他们树立一个个偶像,不如教他们怎么从别人身上学会“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成就本就是多元的,何必用教育塑造出偶像来,这或许是比批判“伪娘”和广告商更迫切的事。

另外,天气转凉,为了怕大家哪一天找不到我。特意申请一个新公众号:非典型佛弟子

二维码如下,近期准备开始发一些旧文,如果万一这个号失联,可以通过新号找到我。

我是非典型佛教徒

针砭时弊 不舍慈悲

理性思考 不许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