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中国高尔夫产业30年回眸

互联网+体育 ID:jipangtiyu

作者 | 歌舒

纪胖说:在高调树立高尔夫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道路上狂奔30年后,中国高尔夫人终于意识到,在让高尔夫成为生活方式之前,还其运动项目的本来面貌,才是健康、正确的发展之路。

1984年,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座高尔夫球场落成于广东中山。自此,一个长达30年的中国高尔夫野蛮生长时代大幕开启。

2014年,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等中央11个部委联合下发《关于落实高尔夫球场清理整治措施的通知》(发改社会[2014]1496号文件),预言了这个时代的终结。

2017年,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环保部等11家部委联合宣布,高尔夫球场清理整治、全面核查工作完成——已建成的683座球场中,507座被要求整改、111座被取缔、18座被责令退出、47座被责令撤销。

在高调树立高尔夫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道路上狂奔30年后,中国高尔夫人终于意识到,在让高尔夫成为生活方式之前,还其运动项目的本来面貌,才是健康、正确的发展之路。

业界:揣着明白装糊涂的30年

1913年,一位名叫弗朗西斯·奥密特(Francis Ouimet)的20岁美国青年,以业余球员身份赢得了当年的美国公开赛(U.S. Open)。奥密特夺冠成了美国高尔夫产业的导火索,成千上万美国人涌进了高尔夫球场,全美高尔夫球场数量从1913年前不足1000座,激增至1933年的7000余座;到了1994年,数量已突破11000余座。

必须说明的是,在当时美国已建成的11000余座高尔夫球场中,有超过75%(8200座)是公众性质的球场,球友无需缴纳会员费,只需支付5到50美元,便可下场挥杆。

1994年的中国,高尔夫球场数量只有10座,全部属于会员制球场。

中国第一家公众性质的高尔夫球场开业是在8年之后的2002年。彼时,国内高尔夫球场数量已突破170座,其中,仅有1座是公众性质的。

◾2015年,国内掀起大规模整治、清理高尔夫球场,已建成的683座球场,属于公众性质高尔夫球场数量不超过3座。

◾2015年,美国已经拥有15372座高尔夫球场,75%属于公众球场。

所以,截止2015年,美国高尔夫爱好者数量,高达2500万,占美国总人口的8%;中国高尔夫爱好者连200万都不到,确切的数字是110万,其中,核心人口(每周至少有一次下场打球,称为核心人口),只有39万。

从1984年到2015年,中国高尔夫一直以美国、欧洲为学习对象,但30年过去了,我们并未学到高尔夫的精髓,学得不伦不类。

值得一提的是,被誉为“高尔夫界麦加圣地”的圣·安德鲁斯(St. Andrews)老球场,也是公众性质的。

错失两次良机

从球场属性来说,高尔夫球场主要分为两类:公众球场与会员制(私人)球场。会员制球场与公众球场的根本区别在于,球友是否可以无需购买球场的会员证,只需通过球场预定即可下场打球。从目前全球主要高尔夫盛行国家球场分配比例来看,公众球场占比数量均超过70%。

美国除了公众球场与会员制球场外,还有属于军队财产的球场,但即使如此,美国公众球场数量占比仍然高达75%,会员制球场仅为18%。

在中国,恰恰相反,高达99.9%的球场属于会员制球场。

不难看出,欧美高尔夫主流国家选择公众球场作为高尔夫的发展路径,中国则选择了会员制。

其实,中国本来有机会选择以公众球场为主的健康发展之路,但阴差阳错之下,这条道路没走通。

1997年,中国球手程军在以国家名义命名的“VOLVO中国公开赛”上夺得冠军。这座冠军奖杯的象征意义可以媲美奥密特的夺冠。中国本可以借助这次夺冠走上大众化道路,遗憾的是,这次机会没有抓住。

随着1998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这份通知要求自1998年7月30日起,停止福利分房,全面实行住宅商品化。中国高尔夫在没来得及走公众化道路前,迅速向房地产靠拢。据说,1998年后,如果哪一座新建球场周围没有房地产项目,开发商会被贯以“傻帽”的称呼。

1998年前,国内修建的绝大多数高尔夫球场,主要承担为当地招商引资;1998年后,高尔夫球场从招商引资向地产升值过渡。2006年,深圳市房价均价为9230元/平米,但观澜湖周边的房价则达到了30000元/平米。

高尔夫成为地产的附庸后,便主动远离了普通民众,因为开发商并不在意有没有人打球,对他来说,只要楼盘销售一空,便能收回修建球场的成本。

两种发展模式的利弊高下立判,依赖充足的客流量不仅能实现回本与盈利,同时让更多人接触了高尔夫,推动产业发展;依靠卖房一步到位实现成本回收与盈利,只对开发商有利。

中国高尔夫,从其生长基因来说,与运动本身没有多大关系。即使从1985年起,第一支以从事高尔夫运动为目标的球队便在中山温泉高尔夫球会成立,但直到2018年,中国职业高尔夫球员,依然不能得到大部分球场免费打球的待遇。因为球场运营方并不需要依靠职业球员带来客流量。

1998年是中国高尔夫球场建设的分水岭,但中国打球人群的分水岭出现在2003年。2003年前,国内高尔夫球场主要以工作、接待属性为主。

2003年中国爆发“非典”,球友们来到球场的目的不再是工作,而是纯粹的户外放松与休闲。

这是中国高尔夫走大众化路线的第二次机会。为了引起重视,命运之神又加上了重重的一颗砝码——中国高尔夫职业球手的扛旗人物,张连伟,先是在1月新加坡大师赛上击败当时如日中天的厄尼·埃尔斯(Ernie Els),成为首位在欧巡赛上夺冠的中国球手,紧接着在11月,他又拿下了“VOLVO中国公开赛”冠军。

可是在地产领域尝到甜头的高尔夫,已不愿回身拥抱大众。“绅士”、“奢华”、“高端”、“贵族”的词汇,充斥在国内的高尔夫球会招募会员的宣传页上。高尔夫成了“成功人士的标配”、“少数人的享受”,彻底远离了大众。

2012年,高尔夫传奇人物泰格·伍兹(Tiger Woods)与当时世界第一球手罗里·麦克罗伊(Rory McIlroy)在河南郑州某地产项目举行了一场表演赛。主办方支付给两位球手的出场费共计2000万元人民币,回报是地产项目开盘之日便收到了8亿元认购额。

头顶的达摩克里斯之剑

2004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暂停新建高尔夫球场的通知》,《通知》下发背景是,不少地区出现了占用耕地修建球场现象。

《通知》下发后,国家发改委等部委再没有审批过一座高尔夫球场,但非常奇诡的是,从2004年到2014年的10年间,中国高尔夫球场数量不减反增,从2004年不到200座激增至2014年的600余座。

而2004到2014,正是中国房地产行业飞速增长的黄金10年。

10年间,国务院先后下发了针对高尔夫球场建设的禁令10余条,但都没能阻止高尔夫球场的野蛮生长。原因很简单——

“当利润达到10%的时候,他们将蠢蠢欲动;当利润达到50%的时候,他们将铤而走险;当利润达到100%的时候,他们敢于践踏人间的一切法律”。

这10年,是中国高尔夫最疯狂的10年。在这10年间,所建造的球场80%在建成后都处于运营亏损状态,但因为能帮助开发商处理政商关系,所以,亏损便可以忽略。更加不可理解的是,即使大面积亏损也不愿意面向大众开放。

数据显示,一座标准的18洞高尔夫球场如果要保证当日营业不亏损,就必须有超过200位球友下场打球。

“几乎所有的球场,都是从第201位下场球友那里开始盈利的,”长期担任国内某球会经理人的李先生介绍说,“每座球场一天的运营成本大约在20万,2014年国内不少省份把高尔夫用水纳入特殊用水行业,水费激增40倍,这种情况下,球场想盈利,几乎是天方夜谭。”

比2014年部分省市上调球场水费更令开发商感到窒息的是税收政策。国家对高尔夫行业一直征收20%娱乐行业税,而不是5%的体育行业税。

“我们不是不想让打球费用降下来,但高额的土地成本和税费,让我们也没办法。”这种哀叹不只从一位球场经理的口中发出,用以回应从2010年起民间日益高涨的“高尔夫是有钱人的游戏”的指责。

与此同时,随着党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对大型国企和政府官员出入高尔夫会所有了严厉规定,原本就客流量不足的窘状在这一规定出台后更是雪上加霜。

某高尔夫球会经理直言:“现在客流量最好的时候,也只有原来的40%。”

比客流量减少更雪上加霜的是赞助商的纷纷撤离。

◾2006年开始赞助中国业余高尔夫球巡回赛的中信银行,在2016年停止了冠名赞助;2012年起赞助女子公开赛的Srixon XX10,在2016年停办了该项比赛;2011年开始举办的南山大师赛,在2016年悄无声息地消失。

◾如果把名单拉得再长一些,还会出现奥米茄(OMEGA)、云顶、宝马(BMW)、美的、TCL、中国联通、平安银行、红花郎等一系列知名品牌。

2016年是奥运年。在时隔100多年后,高尔夫在这一年重返奥运大家庭,成为正式比赛项目。中国女子高尔夫球手冯珊珊为中国军团拿下了一枚高尔夫奥运铜牌。

借奥运东风,“让高尔夫回归体育本质”的呼声在2016年成为中国高尔夫人自救的共识,所有人都希望借冯珊珊奥运夺牌,把悬在行业头顶的那把达摩克里斯之剑挪开。

在错过了1997和2003两次改邪归正的机会后,2016年,命运之神不再垂青中国高尔夫。

2017年1月,187家高尔夫球场被取缔、撤销、退出或自行关闭;国内高尔夫赛事从2015年的100多场骤降至不到30场;10余家行业媒体倒闭、数以万计高尔夫从业人员被迫离开……

这一切发生的10个月后,中国诞生了首位登顶世界第一的女子职业球手,冯珊珊。

2018 重新上路

与中国人看法不同,在高尔夫产业发达的国家,高尔夫不是只属于富人或贵族运动,任何人都可以参与。但在中国,高尔夫最终背离了运动本质,成了“高端”附属,少数人的权利。

如果把高尔夫球场比作商品。任何商品都有高、中、低档,如汽车,既有动辄百万的豪车品牌,也有几万、十几万的大众品牌。中国高尔夫过去30多年的根本问题在于,所有人都想将自己打造成豪车,鲜有愿意走大众品牌路线的。

行业内的人其实很清楚高尔夫并不只有会员制球场,但在国内呈现出一边倒的会员制——数十万的会员证再加上每场数百甚至上千的打球费用,让不明真相的普通民众误认为这就是高尔夫的本来面目,全球和中国是一样的。因此,才有人高呼:“高尔夫是一项奢侈运动,占用土地、污染环境、浪费资源。”

普通民众对高尔夫产生最大误解的罪魁祸首恰恰是中国高尔夫行业的从业者。

随着中国房地产行业黄金期临近尾声,国家对房地产产业的调控日趋严厉,在经历了2017年行业震荡后,中国高尔夫重生之旅,也许就在此刻。

短期来看,政府不大可能在刚刚清理完球场后,立刻放开批准新的高尔夫球场建设项目,但利好消息是,随着高尔夫重返奥运,高尔夫回归了体育本源而远离了娱乐产业,身份转变有望在下一个奥运周期到来之前彻底完成。

随着冯珊珊、李昊桐、刘钰、窦泽成都一批新生代职业高尔夫球手在国际大赛上展露头角,高尔夫运动被更广泛的接受与认可的机会也在逐渐增加。

目前,美国拥有全世界最多的高尔夫球场和爱好者,美国高尔夫产业异常发达。以2011年为例,高尔夫当年为美国贡献的经济产值高达688亿美元,提供了200万个就业岗位,同时募集公益善款40多亿美元。这一切,都建立在高尔夫高度大众化的基础上。

以中国现存的496座球场和区区110万打球人口来说,想创造高达700亿美元的经济产值,绝不可能的,但并不意味着未来没有这种可能。

◾“未来,中国高尔夫球场主要建设方向,是以公众性质为主的山地球场,”被誉为首席华人高尔夫球场设计师的余钢先生曾撰文称,“中国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3.3%,意味着山地面积大约有320万平方公里,把山地细分为生态山区和荒山地区,以二者各占50%的比例划分,荒山面积达到了惊人的160万平方公里。”

◾余钢进一步强调说:“在保护生态山区的基础上,对荒山加以合理开发利用,在其间建造高尔夫球场,假设只开发荒山总面积的1%,以每座球场用地1500亩计,这片区域中至少能修建1.6万座高尔夫球场!”

如果中国拥有了1.6万座高尔夫球场,其中70%属于公众球场性质,那么,中国高尔夫创造出的经济产值将会是多少?单靠想象就能让人感到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