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洞大开:没有高考的中国,年轻人该怎么出人头地?

高考,是一场筛选,是当前的社会一种相对公平的人才选拔机制。每年的六月,数百万的年轻人走进考场,用笔尖为自己的未来比赛。

如果我们脑洞大开,试想一下没有高考的中国,年轻人该怎么出人头地呢?

你可能会说,做生意、当网红,再怎么都能混出自己的一片天,但在2000多年前,古人们似乎只有一条出路,那就是走上仕途。

众所周知,古代科举考试相当于今天的高考,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通过科举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

那么,在隋唐之前没有科举制的时期,朝廷是怎么选拔官员的呢?

先秦时期,大部分的官员都不是“选”出来的,而是继承来的,这便是“世官制”——贵族世代为官的制度

不过,世官并不等于世职,并不局限于某家族世代担任某一固定官职,而是指一个世家大族不倒,家族成员就很有可能出任重要官职。

父死子继,除了官职之外,还可以继承土地、财物、赋税、爵位等等有形或者无形的财产。

如果生逢这种制度,要想出人头地,那就只有靠拼爹了。如果会投胎,出生在贵族之家,那便能轻轻松松混上个一官半职,或许还有当上ceo走上人生巅峰位极人臣的机会,但如果出生在普通百姓家庭,那就……祈祷自己生得一副好皮囊吧,毕竟颜值在古代也有很大用处。

唐宋时期,曾将外貌作为选拔官员的标准之一,即“身言书判”。

《资治通鉴》解释“身言书判”就是说,想要晋升成为大官,至少要符合四条标准:一要外形条件好,身高长相是最基本的要求,还不能太瘦;二要能言善辩,三要字写得好,主要是楷书;四要判决书写得好,不仅要有理有据,还要文辞优美。

读书人经过了科举考试严格的选拔,只能算是通过了“初试”;接下来要接受朝廷礼部对考察,相当于现在的“复试”,而复试的科目就是“身”“言”“书”“ 判”这四项。

历史上也不缺乏因为颜值上位的选手,比如清代官员瞿鸿禨因为长相与同治皇帝相像而升迁很快,最终登上了相位。

原来“看脸”还真不是现代人才有的习惯,而是古已有之的传统。

投胎失败或者生得颜值不高,想混出一片天就只能靠德行来以德服人了。一个人即使才学平庸,但只要德行出众,在古代也是有机会做官的。

汉朝倡导以孝治天下,这从每个皇帝的谥号中都有一个“孝”字就可以看出,连人才选拔也遵循着“

举孝廉”的制度。“举孝廉”是“察举制”中的一个项目,察举是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也叫“选举”。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汉朝统治者认为,一个人如果具备这两种品质,就说明他有成为好官的潜质。察举常科中,孝廉是最重要的一科,亦得人最多,出了许多名人,大枭雄曹操就是通过“举孝廉”出道最终走上C位的。

在政策不够发达和科学的古代,人们可以靠各种方法出人头地,而在当今中国,要是没有高考,你打算如何混出自己的一片天呢?

时代发展至今,年轻人可以通过无数种方法出人头地,虽然拼爹、靠颜值、靠出名等依然流行,但这些早已不是人生命运的关键所在了,命运之绳在我们手里,改变命运还得看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