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的失败给我的启示

豆瓣评分怎么样?受欢迎的基本评分高没错,但是评分高的却未必都受欢迎。上豆瓣一看就知道,评分排在靠前的,好多都是冷门的。从某种角度讲,这是不是也是个失败?

越是评价冷门的,评价者越是有高傲心态:这么好的东西,只有我看过,你们都不会欣赏,只有我懂得它的好。谈及冷门的东西,也更是社交货币:这么冷门的东西,只有我知道,我比较博学,你们还在看那些烂大街的,简直太low了。听者瞬间自残形秽。

凡是调查,都存在参与者悖论。愿意参与的人,都是积极的极限表达。要么打分极高,要是打分极低。没有中庸客观的打分者, 这样的打分必然存在准确性偏离。另外个悖论:参与调查者样本特殊,真能代表广大受众?

即便豆瓣评分准确,评分高低诠释的只是内容好坏而不是受欢迎程度。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过,管理产品概括起来就是两件是:创造价值和传播价值

以前我一直认为,创造价值比传播价值重要,酒香不怕巷子深。所以我写文章,从来不做包装,从来不博眼球,从来不追热点,从来不赶时髦。这就导致在流量时代,浏览量并不大。好比豆瓣评分的意义,注重作品内容好坏而不是注重受欢迎程度。

但换位思考从受众角度讲:受欢迎程度×内容质量=作品价值。

豆瓣上那些评分高却冷门的作品,好比受欢迎程度1×内容分100,总分100,如果受欢迎程度稍微好点到2×内容哪怕差点到80,总分也可以到160分。就像一些冷门的纪录片,如果换一种讲故事的方式或者角度,会不会更受欢迎,哪怕不能全面表达原来的内容价值,但创造了更高的作品价值。

反观我自己写东西,是不是也失败在这里。

仔细想来,创造价值和传播价值向来不是孤立存在的。创造的过程就必须有传播的思维,在创造时,就必须思考你的产品受不受欢迎?怎么传播?

所以,蹭热点其实未尝不可。比如某个明星火,就从这个明星的角度切入,吸引大家关注,阐述自己更多丰富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