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說「扶蘇不死,大秦不亡」?

第一軍情


扶蘇是秦始皇嬴政的嫡長子,也是他在彌留之際下詔書,確立的繼承者,只不過這一切都被趙高扣押、隱瞞。

皇長子的名字取自《詩經》中的《國風·鄭風·山有扶蘇》,“扶蘇”是古人對樹木枝葉茂盛的形容,寓香草佳木之意。



由此可見,秦始皇對於扶蘇寄予了很大的期望,不過在《史記》與《資治通鑑》中記載公子扶蘇非常有政治遠見,,認為天下未定,百姓未安,不可實行太過嚴苛的政策,只不過這些與秦始皇的政治理論相悖,由此觸怒秦始皇,被認為是一個性格軟弱的公子,於是一紙詔書,將他打發到上郡監蒙恬的軍中,希望由此歷練出一個果敢剛毅的皇子。

幾年的塞外征戰果然使扶蘇迅速成長起來,扶蘇成為身先士卒、勇猛善戰的一名戰士。而他敏銳的洞察力與出色的指揮才能也令邊防將領自嘆弗如。然而哪怕在這些浴血征戰中,也沒能磨滅掉他原本善良慈悲的心腸,他依舊愛民若子、待人謙遜,更受當地百姓的愛戴與推崇。

扶蘇作為秦始皇的嫡長子,憑自身的政治敏感與秦始皇的栽培,且在朝堂經營多年,理應得到大部分大臣的擁戴,而在監軍期間,又與蒙恬大將軍等人有不錯的交情,軍中有人輔佐,朝堂有人擁戴,若是能夠順利登基所面對的局面也應該是人心所向相對穩定的。

就算秦始皇一直認定此子性格軟弱,不是合適的繼承者,可對於當時的大秦來說,一位懷柔的君主會讓秦朝有更多緩和的空間,不至於會迅速崩塌。

好像皮繩被拉直繃緊後,如果外力消失,皮繩可以舒緩下來,那麼你會看到這根皮繩是在向內收縮的,有時候,人心也是如此,被高壓管制下的人心,就像一根繃緊的皮繩,隨時有可能斷掉,



而一旦這管制變鬆、變柔和,人心不再惶恐,便會有發自內心的感激與尊重,也許還會有一些被救贖的感覺,甚至會覺得拯救了自己的這個人,才是真正識得本人這個千里馬的伯樂,會更賣力的為這位君主、為這個國家奉獻自己,此時人心的向心力是最大的。

而胡亥不過就是一個被趙高利用的傀儡,加上他本身也沒有多少政治頭腦,只是貪圖權力頂端帶來的奢靡與享樂,從而更加放任趙高對朝政的把持與禍害。

胡亥之所以如此信任趙高,是因為秦始皇聽說趙高為人勤奮,又精通律法,便提拔他為中車府令掌皇帝車輿,更是讓他教胡亥判案斷獄,加之趙高善於觀言察色、逢迎獻媚,因而很快就博得了公子胡亥的賞識和信任,這也就為他裹挾胡亥篡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趙高為宦官起家,最初因害怕扶蘇繼位後重用大將軍蒙恬,而他與蒙恬素來不和,便夥同丞相李斯合謀偽造詔書,逼皇長子扶蘇自殺,另立幼子胡亥為帝,依仗著秦二世的寵信,自任郎中令並在任職期間獨攬大權,結黨營私,徵役更加繁重,行政更加苛暴,將權利的暴虐向發展到極致。


而後又設計害死李斯,繼之為秦朝丞相,第三年他迫秦二世自殺,另立子嬰為秦王。雖然此後不久便被子嬰設計殺掉,且誅夷三族,但趙高的行為也是加速了秦王朝的滅亡。

秦的滅亡,源於趙高與胡亥的暴虐與嚴苛,殘殺忠良,滅其宗室,讓大臣無人再敢上書;窮奢極欲,供己享樂,至咸陽三百里內不得食其谷;重徭役賦稅,酷色政刑法,使民不聊生怨聲四起,各種矛盾交織在一處。


終於農民領袖陳勝、吳廣首先在大澤鄉(今安徽宿縣東南劉村集)揭竿而起,很快各路人馬因其目的一致,很快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最終推翻了秦王朝的統治。


因而與此對比,若皇長子扶蘇繼位,就算他宅心仁厚的性格如秦始皇所擔心的一般,並不適合帝王之位,可在酷政後的慈悲,嚴律下的適度放鬆,對於大秦帝國都是一種良性發展,並且扶蘇公子在朝堂本就擁有良好的人脈,在軍中又有極強的依仗,繼位後就算不會立刻殺掉趙高,也不會重用此人,便不會出現趙高權傾天下的局面。

扶蘇本就以繼承人身份生活多年,所學所看、所想所觀,皆以帝王視角論之,他能明白權利帶來的不僅僅是便利還有責任,因此自身就不會出現胡亥和趙高那樣的放縱,與權傾天下後的自我膨脹與不管不顧。


而且,當扶蘇公子成為權力頂峰的人,無論性格、眼界與行為,總會發生變化,這是權力帶來的變化,他不會一直溫良下去,會越來越剛毅果敢、堅忍不拔,因此,才會引發出這樣一句話:“扶蘇不死,大秦不亡”。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秦始皇死後,李斯等人將胡亥扶上皇位,後來宮廷政變,秦國迅速走向滅亡之路。那麼當初繼承皇位的如果是扶蘇,秦國是不是就不會暫時滅亡?大秦王朝的歷史又將如何改寫?

扶蘇是秦始皇長子,又名公子扶蘇,他為人剛毅勇武,仁義且有政治遠見。他在秦始皇在位時就經常反對秦始皇的嚴峻法度,勸諫始皇平息國民矛盾,倡導仁政。這對剛剛統一六國的大秦王朝來說有百利而無一害,而且扶蘇做事穩重,考慮周全,在朝中威望頗高。但是公元前210年,始皇在東巡途中病逝,據說死前有密詔讓扶蘇繼位,但是李斯、趙高等人假擬聖旨讓胡亥繼位,遠在邊疆的扶蘇收到信,錯以為是“父親賜死”,在萬分痛心之下自刎。

試想,扶蘇若不死,他肯定會最先採取措施緩和國內矛盾。商鞅變法是讓秦國變強了,但是隨著秦國軍事實力越發強大,法度也越加嚴明,可是這種嚴刑峻法能打天下,卻治不了天下,於是國民矛盾迅速升溫。在這種局勢下,原本就反對焚書坑儒的扶蘇一旦繼位,肯定能調整秦始皇的治國理念,安撫百姓,廢除酷刑。也許還能提前實現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局面,因為只要思想統一,民無反抗之心,國內的治安就能穩定,百姓安居樂業指日可待。再加上扶蘇一直提倡取消百姓的繁重徭役,他認為百姓富裕了,整個國家就富裕了,所以扶蘇如果在當時繼位,一定能讓秦國出現一番空前和平繁榮的景象,也許就會延緩大秦的滅亡。

但是我們從客觀的角度來分析的話,歷史不可能因為一個人的才華而改變發展趨勢,所以“扶蘇不死,大秦不亡”也只是相對於無能的胡亥而言。扶蘇可能會延緩大秦的滅亡速度,但絕不可能挽救秦國走向滅亡。


第一軍情


秦始皇藉著六代秦王所攢下的資本,一舉消滅六國,結束了幾百年的諸侯大戰,建立了一個統一了國家。秦國作為我國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歷來受到了史學家的重視。當年秦國剛建立的時候,秦始皇可以說是意氣風發,自稱始皇帝,妄想讓自家的江山代代傳下去。

卻沒想到他剛剛病死,他的兒子胡亥繼位,就開始了天下大亂,而他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算上他也只有2代就結束了。很多人都說秦朝的滅亡和秦二世脫不開關係,如果公子扶蘇繼位的話,秦朝肯定不會二世而亡,那麼事實真的如此嗎?

我們知道秦國自商鞅變法開始崛起,一直執行的就是法度。隨著秦國越來越強大,法令也越來越嚴厲,整個秦國都處在了這種嚴厲法度的籠罩下。而秦始皇滅掉六國後,自然在其餘六國也推行秦國的嚴厲法度。像著名的“焚書坑儒”就是這種嚴苛律法的一種表現,雖然各國人民在秦始皇的武力威懾下,不敢有大動作,但是小範圍的反抗一直沒停。民眾的生活自然是苦不堪言,猶如白色恐怖一樣,籠罩在頭頂。

打天下和坐天下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如果再用戰爭年代的政策去統治人民的話,雖然短期不會有什麼問題,但是隻需要一個鍥機,這種壓迫就會被激發。因此秦國的這套律法拿到了統一後的秦朝自然不再適合,為此公子扶蘇就多次和秦始皇發生過爭執。

公子扶蘇是秦始皇的長子,據史料記載,從小備受秦始皇寵愛,被當做儲君培養。因此扶蘇非常有政治遠見,而且為人又寬厚仁義,可以說使天下人都很尊重他。而他最反對的就是秦始皇仍然沿用秦國的嚴厲律法來對待百姓,他認為天下初定,應該以恢復生產,施行仁政為主。因為他多次對秦始皇進諫,為此還惹惱了秦始皇,被秦始皇發配到了邊疆和蒙恬一起守邊疆。其實秦始皇的意思也主要是再磨鍊一下他。

誰知道秦始皇在最後那次巡遊中,身患重病,不治身亡。本來秦始皇寫下了詔書是要傳位給扶蘇的,但是在他死後,趙高看到了詔書。而趙高又和扶蘇有仇,他怕扶蘇繼位後會對他不利,於是就聯合李斯,篡改了詔書,立胡亥為皇帝。還偽造了一份詔書,讓公子扶蘇自殺。扶蘇在看到詔書後,只顧著傷心了,也沒有辨別真偽就自殺了。雖然蒙恬提醒他,但他還是為了所謂的愚忠而自刎了。

在胡亥繼位後,朝政被趙高和李斯掌握,隨後趙高又設計殺害了李斯,於是他獨掌朝政,整個朝廷被他搞的烏煙瘴氣的。不久就爆發了農民起義,各地紛紛響應。最後被劉邦和項羽給滅了。

如果由公子扶蘇繼承皇帝的話,扶蘇肯定會把秦朝的嚴厲律法給改掉,施行仁政,這樣做可以緩解國內的矛盾。而且扶蘇非常有威望,不僅秦國人服從他,就連六國的舊部對扶蘇也是抱有很大希望的,如果他繼位的話,短期內這些人是不會造反的。那麼起義的就都是陳勝吳廣這樣的平民了,在秦國強大的武力下,很快就能被撲滅。

如果扶蘇繼位,蒙恬也不會死了,在蒙恬的帶領下,就算遇到了項羽劉邦,也不一定會輸。所以說如果扶蘇繼位,秦朝肯定不會在他當政的時候滅亡,但是在他死後,秦朝還能再傳幾代,這個就誰也不知道了。


我的歷史心



秦皇嬴政奮六世之於列才一統天下,毋容置疑始皇帝是千古一帝對中國古代的發展有不可磨滅的功勞,但是秦皇在位期間重徭役、刑法酷吏使的民怨沸騰,秦二世就亡國了。


扶蘇作為秦皇長子卻未能一如既往的繼承皇位,天下百姓和文武大臣都希望扶蘇能繼承皇位,能對秦朝酷吏的現狀能改變,扶蘇心地善良為人慈祥又有遠大的政治抱負不失為一位仁慈賢明君主,扶蘇的政治頭腦隨處可見,聚賢堂一案虧得扶蘇在現場圓說,使得場面得到控制並且得到丞相李斯的認可,連李斯都覺得他自己是否選錯了繼任人,應該輔助扶蘇,聚賢堂內是其他六國的精英,項梁項羽叔侄也在內,連項羽項梁等人都對扶蘇敬佩都願意效忠扶蘇,而且扶蘇的老師蒙恬更不用說,手握30萬蒙家軍對扶蘇是絕對的擁護,以蒙恬的地位和權勢能安然確保扶蘇能安全繼位,蒙恬手裡掌握了大秦的命脈是大秦最精銳的軍隊,軍權是政治的繼續,有蒙恬、項羽、項梁等英雄豪傑加上朝中大臣扶蘇當皇帝是不二人選。


扶蘇有強大的政治和軍事集團卻敗給了李斯和趙高,篡改遺照扶持胡亥繼位,結果二世而亡,如果扶蘇繼位那就沒有項羽、劉邦等人的事了,大秦依然是大秦,加上蒙恬、項羽等人的輔佐秦朝只會一往無前更加繁榮昌盛,絕沒有胡亥、趙高的事,扶蘇繼位第一個死的就是趙高,豈會容一個宦官把持朝政,等不到扶蘇剷除趙高,蒙恬、項羽等人遲早都會剷除趙高,有扶蘇在帝位一天,百姓能安居樂業一天,誰會想去犯上作亂,就算是想也沒有機會,扶蘇手底下可是超一流的文武,有蒙恬、項羽誰敢去反,而且蒙恬、項羽等人都是當世豪傑對扶蘇只會忠心不二,相信只要扶蘇繼位,秦朝絕對會越來越繁榮昌盛。


“扶蘇不死”、“大秦不亡”這句話說的一點都沒錯,憑扶蘇的人格魅力和政治抱負安撫了六國的後人也得到了他們的支持,更是有蒙恬等人的輔佐,大秦絕不會滅國,絕對會繼往開來成就強大的大秦帝國。


周至翠香專賣


始皇帝末年,公子扶蘇以屢次上諫建議嬴政擯棄焚書坑儒的暴政而獲罪北驅蒙恬處為監軍,督造御北長城,抵禦匈奴。


後嬴政漸感日薄西山,時日不多,望南巡以觀其錦繡山河,六國疆土,終途中暴病難治,欲密旨扶蘇繼承大統。

時有中車府令趙高,丞相李斯,幼子胡亥伴駕。趙高以扶蘇繼位必施仁政,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他們主張素來與扶蘇相反,彼此敵對)為由,與李斯狼狽為奸,密謀篡改密旨,賜死扶蘇,扶胡亥上位,傀儡皇帝,共御天下,遂遣一宦使北上宣假旨。



時扶蘇與蒙恬於北疆共御匈奴,扶蘇獲賜死假旨,不作多想以父不知子,子不知父,蒙恬勸議無效,不復議,自刎而死。蒙恬疑旨有假,不願赴死,乃俘後被殺。

此時扶蘇、蒙恬空留帝國最強30萬大軍於北疆群龍無首,可惜。


如若扶蘇不死,大秦終亦亡,但可至二世,乃至三世,留守百年尚未可知。

公子扶蘇素來英名天下,以仁義著稱,天下才士慕名而云行者多,六國舊臣皆望其繼位施仁義於天下,做大作為,中興吏治,造福天下。

若扶蘇不死,說明其非無腦感性之人,擁有君王所該有的理智與心計,再有蒙恬30萬黃金鐵騎兵撐腰,天下才子幕僚,六國舊臣效力,再施行仁政,天下百姓愛戴,天下真莫有敢與之爭鋒,將又是一中興盛世。



但自古天下,難有長盛不衰之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難傳至萬世。扶蘇死後,經不住後代揮霍,秦終亡國。

沒有千秋國度,唯有萬世河山。


不書公子


“扶蘇不死,大秦不亡”,此言不虛。司馬遷在《史記》中評價:“扶蘇為人仁。”“剛毅而武勇, 信人而奮士”。秦始皇以武功完成大統,哪曾想到,其長子扶蘇以仁信而天下歸心?秦末首先起來反秦的陳勝、吳廣就是以扶蘇被無罪被殺而憤然起義反秦的,可謂打著公子扶蘇的仁義旗,反對秦二世之苛暴之政而起,可見扶蘇在當時的影響力有多大。





誅滅仁義,必為不仁。由於秦始皇在世之時在民間盛有仁義之名的扶蘇屢勸其父體恤民情的緣故,被秦始皇派到外地駐守。現在民間卻傳聞扶蘇沒有罪,秦二世卻把他殺害。所以,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反抗秦二世暴政,於是各路反秦勢力紛紛響應,很快,秦王朝大地內烽煙四起,併成燎原之勢,秦王朝也因此土崩瓦解。

秦王朝的滅亡,跟趙高串通胡亥誅殺長公子扶蘇而引發民憤導致民間反秦有著直接的關係。可見,當時的人們是一心向著心懷仁義的長公子扶蘇的。



當時人們心向著扶蘇繼位,可見有仁義者有天下。經過戰國兩百戰的戰亂,人們厭倦了戰爭的殘酷,往向平定生活。扶蘇一死也就等於將思安定的人的嚮往徹底摧毀。

秦亡之後,群雄並起,卻有一個人不光繼承了秦始皇的大統一理想,也繼承了長公子扶蘇的寬仁,這個人就是劉邦。劉邦之所以能在短短十一年內迅速統一,稱堪奇蹟!而這奇蹟的背後卻是天下人急需一個仁慈的君主給他們一個安定生活的結果。



從劉邦起事到進入咸陽,劉邦的隊伍每到一處都是以勸降、少殺為主,並沒有遇到像項羽那般激烈的抵抗。在咸陽城內為不擾民,和咸陽城內的百姓進行了史上著名的“約法三章”,並駐軍在遠離鬧市的霸上。咸陽城內百姓見沛公不擾民不殺降,足見其仁義。《史記》中說:當時的咸陽百姓“恐沛公不為秦王”,可見當時人們的心聲就是希望得到仁義之君給他們帶來安寧。



扶蘇作為大秦王朝的仁義代表,扶蘇亡仁義死,大秦亡也就不足為奇了。值得扶蘇泉下含笑的是“漢不光承了秦始皇之制,也承了秦公子扶蘇之志。”劉邦通過推行“休養生息”之政,替他將仁義散播在這個瘡痍滿目的神州大地。


海馬叔叔說史事兒


我們先來看看秦始皇之前,秦朝發展的狀況。

秦朝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後世人認定這個朝代為秦朝。秦朝的前身是秦國,說起這個秦國,那可是有些值得說道的地方。

秦國是周朝時華夏族在中國西北建立的一個諸侯國,始祖秦非子是商紂王手下名將飛廉(蜚廉)之子惡來之後。秦人先祖嬴姓部族早在殷商時期就是鎮守西戎的得力助手,頗受商朝重視,為商朝貴族並遂為諸侯。

周孝王時,秦先祖秦非子因養馬有功被周王封為附庸。公元前821年,秦莊公擊敗西戎,被周宣王封為西陲大夫,再次賜以秦(天水),即大駱之族所居的犬丘(天水)之地。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西戎所攻殺,秦襄公因率兵救周有功,而得到周平王的賞識。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護送周平王東遷,被封為諸侯,又被賜封歧山以西之地。自此,秦國正式成為周朝的諸侯國。

也就是說,這個秦國,其實商朝就有了,不過後來商朝沒了,秦國也沒了。後來因為有功對於周朝,就又封為諸侯國,秦朝又回來了。

其實,在秦朝這個諸侯國封完後,秦朝國君也是東打西打才湊了些能拿得出手的地盤,後來,魏國想要土地,打的秦國沒辦法。秦國只好退守。

在這期間,秦國也是磕磕絆絆。日子過得相當不容易。知道一個人去了秦國,商鞅!

這個人推行變法,走法治社會的路線,秦國慢慢強大起來,積累了雄厚的資本,為後來統一奠定了決定性基礎。


秦始皇統一後,實行的還是商鞅留下來的法制路線,只不過為了國家剛剛統一的穩定,不得不使用更為嚴厲的法制。這也就激起了民眾的怨恨。

畢竟已經統一了,還使用那麼嚴苛的制度,給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都帶來了極大的不便。更何況,為了防止外敵入侵而修建的長城和為了享樂修建的阿房宮,秦皇陵。都使當時的社會矛盾激化到不可開交的地步。

秦始皇作為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自然能想到這些。可是當時他已經收不住手了。好不容易統一下來的江山,絕不能讓六國再次分裂,讓外敵入侵。而為了彰顯地位修的宮殿也不能停。所以,秦始皇打完天下後,不得不用一次次的巡視天下去安撫天下,保證統一。

到了臨終,這位偉大的帝王也意識到了該結束他的殘暴的法制階段。把位置交給敦厚的長子扶蘇,可能更適合這天下。守天下得用儒,攻天下需用法。如今他快死,這天下需要扶蘇去守。如此,才能讓他大秦江山千萬世。

可以,時代的陰影,需要時間去洗滌。而那趙高,就是陰影。篡改了始皇遺書,天下,還是那個殘暴的天下。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百姓受不了二世的統治。爆發後,打著的還是扶蘇的名號。



由此可知,扶蘇不死,大秦至少不會亡那麼快。


墨香存世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初並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興兵誅暴亂,賴宗廟之靈,六王鹹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後世。其議帝號。”

“……自今已來,除諡法。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 每讀這一段,秦王嬴政意氣風發的形象就會昭然若現。

然而諷刺的是:短短的15年,秦國就滅亡了,如一朵浪花被滔滔江水碾碎在歷史長河裡。

以至於後世人有這樣的說法:“扶蘇不死,大秦不亡”。 假如歷史能倒流,真的是這樣嗎?

有書君認為:弄清這個問題,我們得分析秦朝滅亡的原因以及扶蘇這個人的特點。

對於秦王朝滅亡的原因,一是太史公的《史記》和賈誼的《過秦論》給出結論:“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秦王的暴虐無道在史書上都有大篇幅的記載,這裡就不再累贅。

秦王朝滅亡的第二原因也有人歸為:大興土木建設,勞民傷財,使民不聊生。

這第三個原因是有書君通讀《史記》之後,認為:秦始皇相信鬼神,這些“怪力鬼神”白天晚上縈繞在始皇的身邊,始皇“被嚇死或被氣死”也未嘗不可信。烏煙瘴氣導致人心惶惶,滅國必然。

有幾個故事為證:一是派三千童男童女尋找長生不老藥。

二是“三十六年,熒惑守心。有墜星下東郡,至地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聞之,遣御史逐問,莫服,盡取石旁居人誅之,因燔銷其石。”

三是始皇聽世外人言“亡秦者,胡也。”就派蒙恬發兵擊胡等等。

秦以前,各國地域很小,人口有限,統治起來相對容易一些。及秦統一了六國,“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泱泱大國,前無古人的治國經驗可汲取,也應該是秦很快滅亡的原因之一。

我們再來分析扶蘇。“扶蘇是秦始皇的長子,為人機智聰穎、敢於直諫、驍勇善戰、體恤百姓、頗有政治遠見,是秦朝皇位的繼承人。” 這是百度上的資料,但史書上記載其人的事蹟是非常有限的。

太史公也只說:“扶蘇為人仁。”“剛毅而武勇, 信人而奮士”。反對實行“焚書坑儒”、“重法繩之臣”等政策,因而被秦始皇貶到上郡監蒙恬軍,協助蒙恬修築萬里長城,抵禦北方遊牧民族匈奴。

王夫之《讀通鑑論》:“……秦並天下而扶蘇自殺,……” 電視劇裡演繹:當蒙恬提醒扶蘇說:這也許是奸詐的詭計,你重新去請示一下,等請示之後再死也不遲!

而扶蘇對蒙恬說:“如果父親命令兒子自殺,那還要再請示些什麼呢?”說完便自殺而死。

從以上的記載中,有書君認為:扶蘇“武勇”,但勇不過其父的雄韜偉略,海納百川的氣勢,譎詐和武力手段都不及秦王。扶蘇“仁”,但一個國家的治理,光靠“仁”這一點是遠遠不夠的。

扶蘇面對“詐賜死”,竟然沒有絲毫懷疑,其“機智聰穎”又表現何在? 始皇死後,國家已岌岌可危。始皇“以暴虐為天下始”早已搞得人心相悖,君臣哪敢直諫,民間怨聲載道,階級矛盾一觸即發。 以扶蘇那樣的特性,豈能把秦國那時的爛攤子收拾得了?

基於以上幾點,有書君認為扶蘇其實缺乏當皇帝的特質。所以“扶蘇不死,大秦不亡。”這樣的說法,只是後世人表達對大秦早早滅亡的惋惜之情罷了。


有書博物館


扶蘇是秦始皇的長子,也是大秦帝國最合適的接班人,他不但聰慧過人,而且憐憫百姓,他結交的朋友都是蒙恬、蒙毅這種棟樑之才。

扶蘇之所以被秦始皇趕到北方去做蒙恬的監軍,就是因為當他看到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時候,他替那些本不應該死的人求了請,因為這件事,他觸怒了他的父皇,秦始皇一怒之下,把他趕跑了。

可以毫無疑問地說,當時扶蘇勸誡秦始皇少殺人,是很有必要的,也是正確的,畢竟大秦剛統一了天下,這時候不是大肆殺戮百姓的時候。目前唯一要做的就是爭取民心,可惜的是秦始皇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因為扶蘇被秦始皇趕到北方去做監軍了,導致了他沒有跟隨自己父王遊行的機會。當秦始皇第五次全國大巡遊的時候,他病死在了沙丘。

也就是在這個地方,趙高連同李斯篡改了秦始皇的遺照,把立扶蘇為皇帝,改為了立二世胡亥為皇帝。

更可氣的是,他們還擬了一道聖旨,把扶蘇以及蒙恬,蒙毅全部殺害了。

因為扶蘇死了,奸臣趙高當道,也就是他在把持朝政的時候,大量坑害有識之士,把整個秦王朝弄的是烏煙瘴氣,最後再趙高和二世胡亥的治理下,百姓對他們的恨到達了極限。

楚國最先爆發了陳勝吳廣的起義,結果全國人民開始響應了,僅僅也就是三年的時間,整個大秦帝國就滅亡了。

大秦的亡國,可以說都是趙高和昏庸的秦二世處置問題的不當造成的。

若是扶蘇在世,怎麼可能會有奸臣當道,怎麼可能會出現趙高這種亂國臣子。

若是扶蘇在的話,也不會爆發陳勝,吳廣的起義。沒有這些人的起義,大秦帝國的車輪還會駛向遠方的。

可是,就是因為扶蘇被迫害死了,導致了秦國提前走向了滅亡。

所以說才有了那句扶蘇不死,大秦不亡的言論。


史學達人


“扶蘇不死,大秦不亡”是有一定道理的,大家都知道秦皇長子扶蘇清廉明政,若扶蘇上位,第一個殺的便是禍國殃民的趙高,其次是丞相李斯,這兩個簡直是大秦朝的兩顆大毒瘤。若扶蘇不死,至少可保秦朝延續百年。

我們先來看看秦朝是怎樣滅亡的

始皇死後,立詔扶蘇繼位,中車府令趙高和丞相李斯等人害怕扶蘇登基後,對他們不利,於是扶始皇第十八子胡亥登基,篡改遺詔以始皇身份賜死扶蘇,扶蘇遂自盡。

胡亥,孩童心性,尊趙高為老師,唯趙高言聽計從,胡亥在位時,只懂吃喝玩樂,國事朝政全部丟給趙高處理,這時的趙高即使說他是個偽皇帝也不為過,趙高本就在朝內為所欲為,再加上皇帝授權,更是無法無天,這時的秦朝是實實在在的奸臣當道,忠臣良將被禍害打壓無一倖免,百姓民不聊生,整個秦朝一改建朝時的意氣風發,變得前所未有的烏煙瘴氣,百姓被奸臣當道的朝廷打壓的喘不過氣,於是便到處爆發農民起義,最出名的當屬陳勝吳廣起義,成為反秦義軍的先驅。這時呆萌的胡亥才知道事情搞大了,叫來趙高一頓拳打腳踢,趙高平時威風慣了,哪有這樣被人折騰過,即時皇帝也不行,況且還是個為他掌控的傀儡皇帝,於是,趙高發怒,胡亥被逼自殺。隨後趙高立子嬰為王而不是“皇”,這是趙高在為自己日後篡位做準備,可惜,子嬰上位五天後便誅殺了趙高,隨後投降已攻入國門的劉邦,劉邦沒殺子嬰。一個月後,項羽攻破咸陽,立刻誅殺子嬰,血洗秦皇室。至此,秦朝完全滅亡。

再倒回來,若是扶蘇繼承皇位,誅殺趙高李斯,便不會有指鹿為馬殘害忠良這件事。趙高一死,後面名不聊生的事都不會發生。

扶蘇剛毅勇武,信人而奮士,為人仁,有政治遠見,始皇在位時,其經常勸諫其父親以國民為重,可見扶蘇心胸。若扶蘇繼位,至少可保秦朝國泰民安,百年不衰。

總結:秦朝滅亡,原因歸根結底還是朝廷腐敗,奸臣當道,欺壓百姓殘害忠良。最終爆發民怨,起義軍四面八方揭竿而起。若是扶蘇繼位,國泰民安,百姓安居樂業,就不會有農民起義,陳勝吳廣還是在家務農,劉邦還是在沛縣當他的泗水亭長,項羽作為楚國後裔,從小就一心想取代秦皇。但若是面對扶蘇掌管的秦朝,有蒙恬蒙毅坐鎮,恐怕也是有心無力。至此,我猜想,扶蘇繼位,可保秦朝百年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