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灿烂的日子》故事的背景是文化大革命中的70年代

《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马小军们是一类新典型,他展示了革命家族内部的精神冲突。马小军的青春期具有超越时代的一般特点:一个少年开始面对社会的艰难,其间不失为外人道,耻于为外人知的辛酸在影片中时有流露。躁动的欲望和让人绝望的失败折磨着他,阳光灿烂之下,阴影也必浓重。

故事的背景是文化大革命中的70年代。但是,片中表现的更是姜文记忆中的文革,是姜文的少年时代。他无意提供一段教科书一般全面、严谨的文革历史,而是纯粹从个人观点出发,不带社会公共的价值尺度去处理这个题材,他更感兴趣的是讲述一个少年在乱世中成长的故事。他带给观众的,是他主观中的真实。

因而,影片中我们看到,街上除了马小军和伙伴们,几乎没有其他行人,这种叙述方式完全把观众带入讲述者的个人世界中,片中第一人称的画外音,明确清晰的道出了作者的心声:“那时总是阳光灿烂……”给影片奠定了遥想当年,无限怀念的基调,摄影机多次微仰的角度在男主人公马小军近前拍摄,使他在荧幕上形象高大,并两次出现他的镜像,暴露出“作者”的自恋倾向,即对少年的“我”的深深迷恋。

姜文说:“电影是个性化的东西,我希望我能用自己的方法拍电影。”可见他追求的一种强烈的个人风格,给影片打下了“作者”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