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师院文史学子用爱心灌注课堂,用行动进行推普通话

8月18日,南阳师范学院文史学院青春筑梦•雨佳志愿推普脱贫攻坚社会实践队奔赴南阳市英庄镇高营村开展“推普脱贫攻坚”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里来了一群大哥哥大姐姐,他们要教我们学普通话了。爷爷,你也和我一起去吧!”高营村的一个小姑娘对自己的爷爷说。为了更好的将普通话推广出去,志愿者们在抵达高营村后首先在高营村小学开展支教推普活动,为孩子们送上一堂精彩的普通话正音课。

高营村小学的门口,早已有孩子在这里等候志愿者们到来。“欢迎!欢迎!”孩子们真诚地向志愿者们表示欢迎。为让孩子们更直观的感受到普通话的魅力,志愿者们与孩子们玩起了“你画我猜”和“绕口令”的游戏,一张小小的图片、一段短短的绕口令,普通话授课就这样开始了。

“姐姐,我不会读牛和刘。”在授课期间,一个小姑娘主动向志愿者询问。为了帮助她真正的区分“n”与“l”的读音,志愿者拿着拼音卡片对她进行专门的辅导。“你看我的口型,看这两个发音有什么不同?”志愿者向小姑娘说。“一个用鼻子出音,一个不用鼻子出音。”小姑娘在听完志愿者发音后讲。“对,你真聪明!发“l”的时候,舌头向上卷起,顶住上腭,气流从舌头两侧出来,鼻子不能出气。发“n”,舌头也是卷起,但两侧全部封闭,气流从鼻孔出来。你再试试看”。志愿者为小姑娘讲解两者的区别,并鼓励小姑娘尝试。

为了掌握高营村的普通话普及状况及等级水平,志愿者们带着问卷调查表和手机app普通话测试走进高营村的村民家中。在一番走访调研后,志愿者们对高营村的村民有了大致的了解,这里属于偏远山区,当地的方言与普通话在语音上有较大的差别,这里除了“n” 与“l”不分外,前后鼻音也存在着混淆,有很多老人都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他们的口音有着鲜明的地方色彩,而走出去的人们和上学的孩子们,普通话的水平较高。

在调研期间,一位阿姨与志愿者们聊起了家常,她向我们介绍起她的家普通话的状况。“在我们家应该最能体现普通话的变化。孩子们的爷爷奶奶家乡话最地道,如果没有当地人翻译你们肯定听不明白,我们的普通话和家乡话掺杂在一起,你们听得似懂非懂,我们的孩子都出去上学了,普通话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他们在自己学习的同时,还教其他人学习呢。我有一个孩子就是教外国人学习普通话的呢!”

“都中午啦,你们吃(ci)完中午饭再走吧。”热情地阿姨挽留志愿者们,“谢谢,阿姨!不用啦,我们要继续调研,还有阿姨,那个读chi,不读ci哦!”志愿者对阿姨讲到。“对!读chi。”阿姨开心的说。

在志愿者调研期间,一位老爷爷与志愿者讨论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在与老爷爷聊天中志愿者得知原来老爷爷有一个孙子,独自在外求学,平常很少归家。最近一次回家爷孙两个聊天时,爷爷发现孙子竟然不会说家乡话了。

“普通话方便沟通与交流,推广学习普通话,这是件好事,值得我们大家去做。但在学习普通话时,把自己的方言忘掉,可是很令人痛心的一件事情。”老爷爷对志愿者说。

志愿者听后对老爷爷讲:“爷爷,您不必担心,我们推广普通话的目的是为了消除语言隔阂,助力农村发展,帮助偏远山村更快的脱贫,尽快走向共同繁荣小康社会。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就像一对矛盾,谁也不能离开谁,谁也不能消灭谁。我们学习普通话的同时,也要将我们的地方特色传承下去。”

“对!对!我们要继承弘扬方言文化,也要与时俱进学习普通话。这个推普脱贫我还是很支持的。来来来,给我讲讲这推普脱贫攻坚的政策。”老爷爷对志愿者们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