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712分学霸放弃了北大清华,却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

20岁的李一峰在2018年高考,考了712分,是云南省理科排名第八,清华、北大都抛来了橄榄枝,他却选择了四川大学。

不为人所知的是,这是他的第二次高考。

参加这次高考前,他是中国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专业的一名大三学生,但他选择了退学重考,退学的理由并不复杂——不喜欢那个专业。

“确定不喜欢环境科学?”专程去采访他的记者问道。

“确定”。

“确定喜欢口腔医学吗?”

沉默,片刻后,他列出了几条理由,努力说服别人,同时也说服自己:“第一、我更擅长技术类的东西,口腔医学恰恰属于实操性很强的专业,和我的个人能力相匹配;第二、川大口腔医学专业排名靠前;第三,口腔医学专业就业前景好,收入可观,而且工作量相较临床,也会稍微轻一些……”

很正常的理由,唯独缺了喜欢。

“你有什么兴趣爱好吗?”面对记者的一次次追问,青年又一次怔住了。从小到大,直到现在,当被问及兴趣爱好,他都是一如既往地沉默。

“这个也可以做,那个也在做,但都无法称之为爱好。”他没能给出答案。

因为缺乏兴趣,李一峰第一次高考的盲选,让他失去了宝贵的3年时光,这对一个农民子弟而言,负担沉重。

这一次,李一峰真正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吗?

兴趣,对孩子未来的选择,有多么重要?

英国通信行业的监管部门曾经发布过这样一份报告,在数字时代,一个人一生获取知识以及情商发展的潜能是一条抛物线,6岁与45岁的能力相当,14到15岁时到达到顶峰,也就是说,6岁到15岁是孩子找到自己真正兴趣的黄金时期,家长们不可忽视。

孩子对什么东西最有兴趣呢?

游戏?

游戏似乎已经融入到每个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可是一提起它,大多数人的评价都不会太高。甚至在6月18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了新版《国际疾病分类(ICD)》,而其中游戏障碍(Gaming disorder)被归类为一种精神疾病。

很多家长对孩子爱玩游戏的表现,表示很头痛,不过,为什么要去强制孩子不玩游戏呢?为什么不借鉴游戏机制,运用到家庭教育中呢?

阿童木人工智能今天就来聊聊,这4种对生活大有益处的值得借鉴的游戏化思维,到底游戏里面有什么奇妙的设计构思,让孩子们这般乐此不疲。

1、专注于成长和目标我们打游戏遇到挑战时,很少会抱怨,而是积极地想办法,看用什么技能、升级什么装备、换什么打法才能过关,这样不断的获得成就,让我们越玩越带劲。咱们不妨把成长的每个难题,也视为游戏,设计足够丰厚的过关奖励。

2、挑战上线日常生活中,面对困难棘手的事,孩子们往往感受到的是威胁和不开心。遇到难题时,就选择逃避。但在游戏中,面对这一切的时候,就不会有这样的感觉,取代它的是挑战。比如在游戏中遇到一个难度超大的BOSS,你会做的一定是磨练技巧、提升等级、升级装备然后再去一战。这显然是一种积极的挑战心态。挑战心态提高了我们实现目标的能力,同时减轻伴随紧张或创伤体验而带来的痛苦。

所以,我们不妨在感到焦虑的时候,试着兴奋地去解决它。

3、每日任务每个好玩的游戏,它的剧情设计和任务,都很有趣,这才能让玩家兴致盎然地玩下去。这也是我们能值得借鉴的一点。如果我们能把遇到的难题设计成每日游戏任务,那解决起来就轻松多了。在完成一个个每日游戏任务的时候,我们会收获希望、乐观和自我认同,这些收获正是意志力和动力的重要来源。

4、仪式感勋章设计,比如说美国中小学里很火的童子军,就有一级一级头衔,需要你慢慢收集往上升,孩子就会有坚持下去的动力。这其实是一种仪式感,把孩子做的每一件小事变得值得褒奖和纪念,孩子就会觉得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尊重。家庭生活中,即使不设计勋章、积分表,也可以用别的方式强化这种仪式感。只要让孩子觉得,自己的努力有了反馈,就能强化他发展自己兴趣时的成就感。

是时候,为自己的人生做导演了!

阿童木人工智能专注于3-18岁孩子的机器人、编程、创客等教育,提供品牌合作,希望自己的教学理念得到传播,惠及到更多的孩子,专注于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更多信息请关注阿童木人工智能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