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昔少年,归庆有期——生化团队2018年“八八子归节”记事

假期的第三个星期六如期而至,昨夜的骤雨未及打落残荷,留下了今日难耐的暑热。可睁开眼,竟是几天来求之不得的一丝爽然。哦,2018年8月4日,是一个不凡的周六。今天是青岛二中2018年八八子归节,是三十年前离家的游子返乡寻亲的日子。

无之海畔钟楼前,我们——17级和18级的学生们——在三元广场面对舞台翘首以盼。在主持人,07届主持专业的校友王樹与高鑫的开场之后,主席台正对的红毯上,一位位老教师,老校友在17级外联部成员的引导下步入青年学生中间。人高马大的学生们人人踮着脚尖,想要一睹师长,“师祖”的矍铄风采;掌声一浪高过一浪,经久不息。

接下来,孙先亮校长,校友代表先后为开幕式致辞。这次八八子归节的另一件大事,是八八届校友为母校捐赠的二中宣言石揭幕。此石盘坐于国旗,校旗,子归节旗之前,是孙校长写就,经书法家校友二次创作形成。书法家先生患有眼疾,无法长时间伏案书写,宣言石上百字,历时一月写成,心血入木三分。我们跟随学生代表,长声朗诵宣言,为之心潮翻覆,久难平息。

开幕式结束后,我们采访了子归节中忙碌的人们。子归节的主角,自然是回归的游子。从他们的一腔热血中我们不禁体会到:游子之意绝非浮云,而是云霞样灿烂;故人之情亦非落日,而是朝阳般闪耀。

年逾古稀的老教师,老校友屠式链老师十分激动。屠老师桃李满天下,称“祖师”亦不为过,这次子归节回到学校,看到学校的变化与学生们的作为不胜欣慰。谈到二中的特色教育,在其中涵泳优游数十年的屠老师向着今日的学生——我们,现身说法。“二中的自由管理和创新教育让二中的学子在步入社会后更具有创新力。”“二中的教育是一种革命,教育革命,响应了新时代革命。”这是屠老师对过往认识的总结,也是对后生殷切的期盼。

70届校友王国利老师优雅的微笑,令儿孙辈的我们倍感亲切。提起母校,王老师粲然一笑:“我从二中毕业,在二中执教24年,我对青岛二中的感情是双重感情——我的根在这里,我听到了母校的召唤。”王老师对母校的至深感情令人感动。关于二中对自己发展的影响,王老师娓娓道来:“我走到哪里或者我做出了哪些成绩,应该说都是二中为我打下了基础。母校的教诲,给我一生刻下了深深的印记。”而说到曾经的班主任,王老师回忆道:“老师跟我说,‘你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个好老师’。老师的一句话,可能会影响同学的一生。”的确如此。您的教导,学生记住了。

三十年了,岁月慈爱地轻抚你们的鬓角额前;可是,你看,他、她,眼睛里流转的不还是三十年前的活泼悠然,丝毫未变?

三十年了,时代豪迈地推动你们的命运辗转流连;可是,你听,他、她,笑声中莹然的不是三十年来不老的豪情壮志,直入云间?

三十年了,母校的点点滴滴已是沧海桑田;可是,走一走,坐一坐,草木花鸟、亭台楼阁间流淌萦绕的,不仍是往昔金黄色的回忆,如在眼前?

三十年前的学子,是今日社会的中流砥柱;三十年后的今天,我们还在校园,扩充自己的人生体验。

我们17级生化团队,是为本次子归节贡献志愿者人数最多的团队。诚所谓知人论事,从参与学生与学生志愿者的视角,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八八子归节,也窥见了二中青年学子丰富而闪耀的内心。

在观察与倾听中,我们感受珍贵的真情。

“看到从二中走出去的学长学姐们都大有作为,为母校、社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我也希望自己能够像他们一样,30年后的周年庆我也能为母校做些实事。总之,我对二中充满信心,也对自己充满信心!”生化三班徐欣芃的自信感染着我们。

“希望在数年之后,毕业三十年的我们承办八八子归节,能够用更加新颖、更加有意义的方式来回报母校的培育,纪念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生化二班张晗曦的愿景令人憧憬。

是啊,想三十年后,活跃在子归之日舞台上的,可不就是我们?

而在2018年8月4日下午13:30,高一生化MT的第一次团队会在学术报告厅召开。团队会上,17级生化MT的学长郑旭和学姐郭千宁向学弟学妹分享了学习、竞赛、活动和日常活动四方面的经验,并悉心解答了大家的问题。新人们既深为二中学长学姐的优秀而倾倒,也倍感来到二中后崭新生活之不易。子归之日,有归来,也有初至。二者碰撞出的相遇,就叫传承。

巍巍崂山,滔滔黄海,山海长相伴;

风华正茂,挥斥方遒,曾同学少年。

白驹难留,苍狗易逝,人远倍心牵;

八八又至,子归有时,母校再相见。

亲爱的老校友,老教师,你们的榜样长在眼前;

亲爱的同学们,不必幽怨未来前路其修远,但需极目天下谁人不识君。

三十年后,愿各位相会17级二中学子腾飞世界时!

撰稿:纪蕴贤 张毅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