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出旧照片——刘晓庆:最懂您的那个人是我……

说说情同父女的谢晋与刘晓庆

在刘晓庆心中,一直视谢晋为父,视谢衍为兄长。与谢晋交往的时间长了,看似大大咧咧、实则心细如发的刘晓庆注意到,一贯恪守诚信的恩师对所有亲友一直有个善意的谎言,那就是常说“不需要长子(谢衍)在身边陪伴,让他安心在美国闯”……

——题记

刘晓庆知道,谢晋和妻子徐大雯要照顾家中身患癫痫与脑瘫的一对儿女,还得兼顾高品质的艺术创作,压力之重可想而知。更重要的是,谢衍是谢家唯一健康且优秀的孩子,他几乎是谢晋的精神支柱。

谢晋夫妇与儿子

有一次,谢晋患癫痫的小儿子走丢了,谢晋夫妇急得在外苦苦找寻了三天没有回家,还在上海的各大报纸刊登“寻人启事”。刘晓庆得知此事后立刻从西安片场赶到上海。最终,她与谢晋在上海近郊一个废旧的运动场附近找到了孩子,这里正是谢晋当年拍摄(《女篮五号》的外景地。抚今思昔,谢晋抱着儿子号啕大哭起来,刘晓庆目睹此情此景,内心一片疼痛。

事后,刘晓庆打定主意,要尽全力劝说谢衍“回归”到父亲身边。刘晓庆了解到,与自己年龄相仿的谢衍有着与自己相似的人生经历。谢衍也在农村插队落户,同样因为出众的文艺才能,被抽调到县文工团从事过宣传工作……与自己不同的是,他后来子承父业干起了编导。谢衍在美国学习的几年已经作出一番成绩。他不仅和李安等电影奇才一起考入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戏剧系,成为同班同学,还于1994年回国拍摄了电影《女儿红》,该片发掘出日后红遍中国的女演员周迅。

刘晓庆到谢衍在美国纽约的工作室拜访。在愉快的交流中,刘晓庆几次以轻松的口吻说:“你和谢老爷子几乎毫无相同之处,他个性张扬,说话声如洪钟,喜欢抽烟喝酒,穿衣一向大大咧咧,随意而率性。你呢,性格温和内敛,说话轻声细语,脾气好得没辙,又烟酒不沾。不过相反的脾性正好互补,如果你们合作,一定很合适!”

左起:谢衍、刘晓庆、徐松子

但刘晓庆这几番循循善诱并没有说动谢衍,他依然决定留在美国发展。刘晓庆不甘心。回国后,她一直留意能促成谢晋父子俩合作的机会。谢晋手上有很多优秀的剧本,其中,《花桥荣记》是根据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的同名小说改编,谢晋早在拍完《芙蓉镇》的第二年就想拍摄此片,但因影片无法前往台湾取景只好放下,这也成了谢晋多年来一个未了的夙愿。

谢衍在拍摄中

刘晓庆心里暗暗激动,她要促成谢衍来了却父亲的心愿。她把这个想法告诉了谢晋,但谢晋不无忧虑地说:“衍儿有没有能力驾驭这个题材呢?不然就糟蹋了,不如不拍!”刘晓庆却胸有成竹地说:“谢衍对电影有着与您一脉相传的热情,他需要这个机会!”因为刘晓庆的建议入情入理,谢晋第一次决定“假公济私”,把《花桥荣记》的剧本交给儿子拍。

谢衍看过剧本兴奋得爱不释手,很快决定回国筹拍此片。刘晓庆牵线为他找到两家韩国投资商。谢晋看到日思夜想的长子,笑得合不拢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