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今何在

01

当大潮退去的时候,每个人都拼命上岸。

他们惊慌失措的看着周围,他们互相嘲笑,互相欣慰。

似乎所有人都忘了,潮起潮落中方显乘风破浪之气概,方可见最美之风景。

理性,最终还是会回归。

不可否认,对于企业而言,尤其是16年之后挂牌到新三板的企业,从来没吃过甜枣,所谓“甜”大都已经成为记忆,很多企业老板现在跟人说他挂牌了新三板,对方往往是一脸惊愕。

有人说:“你问我新三板市场到底了么,我觉得应该到底了,因为你和谁推荐新三板,他们已经觉得你很奇怪了。”

从“天下谁人不识君”到“感觉很奇怪”。市场或已忘记,2015的新三板市场比在大牛市中的A股更有财富效应。

然而,很多人同样也忽略了一个问题。

他们都忘了,新三板,为什么要被民间叫做新三板。因为,它是一个新生的市场。

新生,代表了无限的可能。

1989年,伟人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要发展中国的资本市场。

仅仅一年后,上交所成立,随后一年深交所成立。如今,这两个中国资本市场的先锋已经28岁了。这28年中潮起潮落才有了今天的规模和特征。

在沪深两市的创建之初,也如同今天的新三板一样,潮落后每个人都惊慌失措,因为当所有人面对一个新生的初级市场,一个新兴的产物,面对各种不确定的政策因素、各种可观存在的环境问题,每个人都会担忧未来会怎么样。

并不是他们不聪明不敏感,而是人性所致。

任何的发展和完善都有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改革开放到现在已经40年了,在这40年里面我们看到了非常多惊喜的变化,尽管不会每个人都满意也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满意,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资本市场建设到了如今已经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世界倒数的体量变成世界第二。

我们不可能去一直对标美国,美国资本市场几百年历史,中国到现在不过28年。

而新三板,从真正成立到现在,仅仅6年。

也正因为仅仅6年,正因为出生在了资本大跃进的中国,每个人对新三板的期望无比的高,每个人都希望能够马上对标上沪深市场两个大哥。

这不现实,也不可能。拿一个才发展了6年的小孩子对标一个发展了28年的长子,这是完全不可能的。

不同的时代环境下,伴随着政策环境的不同,每个市场的发育自然也是不一样的。

没有哪个市场是一蹴而就的,必然是经历在不同的政策环境下经历过潮起潮落才能发展壮大。

如果说沪深两市的发展环境正是因为改革开放,那么新三板呢?

我想,没什么时期会提及去杠杆比现在提的更多吧?

纵观新三板,从创建之初到现在,每一步都打上时代的烙印,一个符合当前去杠杆环境的烙印。

没有哪个高层是盲目的去推动一个市场的,一个市场的产生和发展必有它的客观性和存在性!

02

如果将新三板过去的五年划分阶段,2015年至今资本市场环境经历了剧烈变化,穿越牛熊,新三板市场参与者的情绪也经历了跌宕起伏。

第一个阶段2013-2015是市场的建立探索期,投资者热情高涨。

第二个阶段2016-2017上半年是市场的实践磨合期,估值回归。

第三个阶段2017下半年-2018则是市场的改革发展时期。

这当中注定新三板要回归理性,让优质公司浮出水面,企业优胜劣汰、政策不断改革。

而事实上,如果我们客观的去看待之前的新三板政策,都没有比2018年所有关于新三板的政策更加符合新三板的需求和当前的政策环境。

五部委在6月20日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意见》,8月3日,五部委再次印发《2018年降低企业杠杆率工作要点》

在6月20日《意见》中明确提到:持续深化新三板分层、交易制度改革,完善差异化的发行、信息披露等制度,提升新三板市场功能。推动公募基金等机构投资者进入新三板。

这是官方文件第一次明确提出公募入市的改革措施。

而在8月3日的《要点》中,则明确提到,要“积极发展股权融资,加强主板、中小板和新三板等不同市场间的有机联系。稳步推进股票发行制度改革,深化创业板和新三板改革,规范发展区域性股权市场”

去杠杆坚定不移,兴实业是历史重任。这些,高层看的很清楚。

就在五部委印发《意见》的同一天,刘鹤上任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组长。

他曾经说过:“中小企业面临两难的选择,一方面依靠自身的积累,不足以形成规模,另一方面又不可能获得财政的支持。因此,只能通过资本市场的发育来获得发展的资金来源。”

别忘了,现在是一个去杠杆和产业升级的环境。

浪潮退去的时候,也是下一波浪潮来临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