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雷军再次同台谈制造、人才 背后结构不平衡已凸显

五年前,雷军与董明珠立下“10亿赌约”,成为行业经典话题,赚足眼球。

如今,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二场“代表通道”开启。董明珠、雷军等同赴通道再次同台。这次他们观点前所未有的统一,都大谈“中国制造”。

全国人大代表、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董明珠说,中国要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要想在世界上有话语权,还必须要培养人才。

全国人大代表、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雷军则认为,“创新是制造业发展最重要手段”。他提出,中国要想在制造领域有话语权,一定要培养设计人才,这样中国品牌才有机会在全球越做越好。

谈到中国制造,两位大佬都提到人才。然而,实际上,当下人才发展环境是非常恶劣的,产业和就业的不平衡问题已非常凸显,这足以引发深思。

传统产业被波及

前一日,一则消息在财经界流窜:三万毕业生零下15度求职,沃尔玛宣布全球关闭269家店,万达将裁员100万,贵州日报都发不起工资,东莞兆信倒闭,欠款过千万,几万人下岗。

源于2008年爆发的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至今也没有复苏,导致全球消费萎缩,尤其是发达国家的进口消费萎缩。而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受到的影响更大,导致出口增速明显放缓,处于产业链底端的出口企业纷纷倒闭,百万劳动者失业。

企业的大规模倒闭,不可避免的打击当地的购买力,导致国际级大型超市经营艰难,入不敷出,最终只能选择关店。

另外,整体经济的放缓,导致企业效益下滑,企业利润的减少。企业为了保住利润不得不削减广告营销费用,殃及到了过惯安稳日子的报社,甚至造成日报社无法正常发工资,这在之前想都不敢想。由此可见,经济不振波及面之广超出人们的想象。

就业形势严峻

经济不振,受到最大冲击的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

据预测,2018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820万人,继2017年的795万人之后再创新高,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而就业岗位的增加却没有同步跟上,包括大学生在内的人员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给社会造成了不小的压力。

据统计,中国GDP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就会减少150万左右的就业岗位,而出口下降一个百分点,将损失40万左右的就业岗位。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主因是总量矛盾和结构矛盾。所谓总量矛盾,就是指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增长,超过了社会所能提供就业岗位的数量增长,表现为就业人数多于就业岗位,不可避免的导致一部分大学毕业生无法按时找到工作。

而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则更为复杂。既有当前经济转型的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还有产业结构的原因。

近年来,由于受到经济形势的影响,经济结构调整很快。大学生入学时的热门专业报考人数过多,导致大学生毕业时竞争激烈,薪酬偏低,再加上大学毕业生不愿从基层做起,跳槽问题频现,用人单位的偏见,共同造成了毕业生就业的困难。

结构不平衡

中国正经历着经济结构的大规模调整,对不同群体的就业增长影响极大。

一方面,传统夕阳产业的没落和产能的压缩,不可避免的导致就业岗位的减少,比如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的东北地区。而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却在蓬勃发展,前景一片光明,相对应的技术人才却出现了短缺。以传统制造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经济增长放缓,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却在蓬勃发展,不可避免的要求传统产业的就业人员向新兴产业转移,无法适应变化的劳动者不得不被淘汰。

另外不可忽视的一点,由于科技的进步,人工智能的不断普及,导致一些劳动力密集的企业,不但减少了新员工的招聘,甚至还削减了原有的的劳动力,这些都是造成就业压力大的原因。

就业观念的滞后也导致大学生的就业艰难。新毕业的大学生渴望进入国有大型企业,本无可厚非。但严峻的现实却是国有大型企业根本无法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大学生不得不转向中小微企业,甚至包括个体企业就业。而就业观念的无法及时改变,导致了大学毕业生暂时处于失业状态。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心态势必需要调整。这里给大学毕业生提几点建议:大学毕业生要面对现实,要承认理想和现实存在着差距,甚至是巨大的差距;大学毕业生一定要转变观念,既然改变不了社会,就要改变自己,踏踏实实的从基层做起,一步一个脚印的登攀;大学毕业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培养灵活的思维方式;大学生在内的就业者一定要面对现实,不断的调整自己的思想观念和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