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影市“药神”“西虹市”崛起,“四大天王”难以匹敌?

小小导有话说:

凭借《我不是药神》以及《西虹市首富》的双核驱动,今年7月电影票房逼近70亿大关,打破历史记录的同时,较去年同期大涨近20亿。而《我不是药神》《西虹市首富》的耀眼成绩,也让文牧野、闫非、彭大魔等年轻导演赚足了眼球。

7月的中国电影市场,可以说年轻导演们取得了很大的胜利。虽然从成本上看,现实主义和喜剧题材的电影一般不会过亿,远远不及动辄数亿的特效大片、奇幻大片,但在票房成绩上,前者却是后者的好几倍。

值得一提的是,《我不是药神》的导演文牧野是首次拍摄电影长片,《西虹市首富》则是导演兼编剧闫非和彭大魔合作的第二部作品。这种“代际交替”的新气象让人欣喜,因为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中国电影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一方面,中国电影的受众人群向低龄化迁移,中国电影的人才结构也发生了重要转变;另一方面,电影的创作方式确实已经到了“更新换代”的时候。

此外,新导演们无法获得强大的资本支持,无法跟老导演们比特效和场面,那么,他们能比的就是“生活”本身,而这恰恰是目前中国电影的空白之处,他们无意中找到了中国电影的一处新宝藏。

这些年来,中国电影始终是架空的状态,所谓《妖猫传》式的“大唐盛世”、《奇门遁甲》的“奇幻武侠”,以及《长城》那样的中西结合,都未能直接回应中国观众的焦虑和渴望。

可以说,电影界呼吁多年的“应该从本土文化中寻找灵感”、“应该多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在今年的暑期档终于有了回响。这也因此,现实主义题材的《我不是药神》能够对中国观众的内心产生一击而中的穿透力。

只有对自己自信、对本土文化自信、对本土观众自信,才有可能产生有意义和价值的作品。作品扎根生活,这样才能获得切实感受及创作动力。

事实上,新导演们的崛起可以与老导演们形成一种互补式的成长,这对于中国电影来说是一份无限的风景——当新的作品形态、电影类型、创作方法、话语方式不断走向市场前台,才会形成电影创作和电影产业的新格局。

中国电影导演中心

我们不止提供场地,我们也提供态度

微博:@电影导演中心;喜马拉雅:影享·电影大师课;优酷视频:电影导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