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电商红利逐渐消退 东莞工厂、卖家合作造“爆款”应对

我市举办跨境电商采购对接会

抢抓试验区机遇 莞企加速转型

东莞时间网讯(记者 黄锐 见习记者 赵茂杰)昨日,由市跨境电商协会主办的“2018东莞先进制造链创新发展大会暨采购对接会”在常平举行,300多家东莞优质工厂与3000多名跨境电商买手进行了现场对接。记者现场走访获悉,在跨境电商红利逐渐消退的情况下,众多作为供应商的东莞工厂“痛感”渐增。对此,他们开始了整合卖家、平台资源,探路深度参与到产业链前端。

痛点 客户黏度差接单更不易

一个手电筒模样的圆筒,一按开关,螺旋状的钩子开始演示如何不到一分钟打开一瓶红酒。对接会上,东莞市和禾塑胶电子公司的自动开瓶器吸引了不少人的眼光。“半天下来已经有十几个意向客户了,之前我们一直在为合作卖家少而发愁。”和禾公司股东范新华说。

这家公司并不直接在跨境电商平台上开店卖货,而是选择给深圳等多地的卖家或跨境平台供货。这种模式下,工厂不用费时费力,产品销售渠道增多,因此成为很多东莞制造企业的首选。质量过硬的“东莞制造”,也成为卖家和平台眼中的“香饽饽”。

不过,不少东莞工厂向记者吐槽:跨境电商越来越让人“又爱又恨”。“主要是客户黏度越来越差。做这个的越来越多,他们也要不断地试,看哪些产品销量冲在前面,每天都在大量地换产品、换工厂,往往我们没做几单就被要求做新的。”范新华说。

另外,尽管能积少成多,但碎片化的订单也让工厂颇为难受。从事VR眼镜、视频眼镜等制造的东莞伟信电子业务经理于琼华向记者透露,伟信电子的供货商在供货的时候,同一个零部件一次几千个起。而订单一般只有几十个,这样就会造成零部件积压,给公司的资金周转带来压力。这只是碎片化接单和规模化生产之间众多矛盾之一。

此前,在电商红利期高增长掩盖下,这些都不算是问题。但如今跨境电商红利开始逐渐消退,生意越来越难做,因此矛盾也慢慢暴露出来。

应对 工厂、卖家合作造“爆款”

如何消除上述这些痛点?“我们这次举办对接会,就是为了解决工厂和平台、卖家之间对接不畅的问题,原本预计只有3000人的规模,结果现在进场人数快4000了。”市跨境电商协会副秘书长韩俊表示,该协会也感受到东莞制造工厂的痛点,因此定期举办对接会,希望供需双方能进行深度对接与合作。

■亚马逊等知名电商平台、企业相关负责人就制造业转型开展圆桌对话

深度对接的模式之一,是工厂和卖家甚至跨境电商平台一起开发产品,从而打造单品爆款。“我们今年就和一个深圳的卖家进行了合作,他们根据店铺数据进行用户分析,提供思路和要求,我们进行研发、打样,成本和利润都分摊,这样最后一个单款产品能卖几万个。”不过,范新华说,如今该公司十多个卖家中,成功进行开发合作的只有一个。

“有实力并且愿意和企业打造电商爆款的跨境电商卖家太少,我们这方面也在尝试,以后肯定是个大方向。”于琼华表示,合作模式解决了碎片化带来的痛点,因此如今东莞不少工厂都在做这方面的努力。

此外,相比于老牌平台,新兴的跨境电商平台更愿意深度合作。杭州驰库电商公司招商总监孙浩告诉记者,除了亚马逊、eBay、速卖通等大平台外,如今一批在欧美市场之外的中小平台崛起。“像我们在中东就很有优势,沙特80%的人都知道我们这个平台,我们也在东莞开拓了一批工厂客户,可以进行线上、线下分销。”

观点 抢占试验区机遇须“补好”创新课

2018年7月13日,东莞等成为第三批获国务院批准新设的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跨境电商在东莞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如何抢抓这一机遇?

广州亚太电子商务研究院院长、暨南大学教授陈海权表示,首先要认清综合试验区是创新高地,而非政策洼地。简言之试验区并不意味着大量的优惠政策,而是要鼓励支持当地进行制度创新。尤其要处理好监管和便利化之间的关系。既要质量可控,责任可究,又要提高监管效率、通关便利水平和服务水平。

陈海权表示,试验区的本质是重构国际贸易新生产关系,因此政府要联合多部门,在关、检、税、汇等方面实现体制机制突破。“对企业来说,则需要关注用户、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做好品牌服务和孵化,同时注重在全世界整合资源,把大数据运用在跨境金融支付、物流仓储等关键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