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鱼“李鬼”当道?你爱吃的刺身摊上事了?

近日,有关“虹鳟是不是三文鱼”的话题再度引发热议,风波中的主角之一“青海虹鳟鱼”也为此跻身2018年食品类新晋“网红”。

事实上,早在5月22日,一则由@央视财经 发布的《万万没想到!中国市场上三分之一的三文鱼都被青藏高原“承包”了》的新闻就已经刷新了国内日料爱好者对餐桌上进口三文鱼的美好想象。有网友提出这意味着目前我国市场上三分之一的所谓“三文鱼”均属淡水鱼。

(截图源于@央视财经)

5月23日,科普大V@果壳 转发@吃货研究所 发布的微博长文《国内市场1/3的“三文鱼”产自青藏高原?别闹了,那不是三文鱼!》,并劝告消费者切勿生食虹鳟类淡水鱼。

微博认证为水产专家的大V@开水族馆的生物男 也接力补刀科普称,所谓国产三文鱼和消费者所熟知的三文鱼不是同一种鱼,实际上是淡水虹鳟鱼,肉质中的寄生虫可直接寄生人体,生吃存在很高的风险。

在“虹鳟鱼不等于三文鱼”的连环暴击之下,有关三文鱼的定义问题、生食淡水鱼的寄生虫问题以及产品的标注问题等等,均成为关注焦点。各路站队鲜明的“质疑派”新闻报道轮番上阵,加剧了“生食刺身安全性”的恐慌与争论。

7月14日,有媒体发文《“淡水三文鱼”天猫在售:只字不提“虹鳟”,仍推荐生吃》披露龙羊峡水库的虹鳟鱼以“三文鱼”之名活跃于电商平台上,只字未提“虹鳟”,食用方法注明为“生熟皆宜”。7月16日迎来事件后续,该产品在龙羊峡天猫店下架,京东店已注“虹鳟”。

(截图源于澎湃新闻)

8月10日,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同13家企业共同编制并发布《生食三文鱼》团体标准。在解答上述关注焦点的同时,还宣布将虹鳟鱼纳入三文鱼范围。该标准的公布,也被网友视作对今年5月“淡水三文鱼之争”的回应。

另据标准起草组成员透露,这个新分类在内部讨论时是有冲突的,协会或出于将行业内各企业聚拢的考虑通过了这一标准。该名成员还表示,这份标准不具强制力。

(截图源于“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官网通告)

然而,在舆论场中,认为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的回应难以服众的网民占比居多,宣称“虹鳟作为淡水鱼不可生食”的声量持续走高。上海海洋大学陈舜胜教授也挺身直言,“虹鳟不是三文鱼”、“生食虹鳟可能感染肝吸虫、肺吸虫等寄生虫,危害健康”、“《团体标准》提出的消灭寄生虫的方法适用于海水鱼”。

“质疑派”中还有人提出这份未经科学考察与调研评估的定性结果并非来自政府部门,实为企业欲通过降低标准来达到自身盈利目的,因而或存在指鹿为马的嫌疑。

揶揄该划分标准的段子和配图更是层出不穷,“蜗牛归入牛”、“小龙虾归类龙虾”、“老婆饼属于老婆”等评论不仅影射着该标准的自说自话,也奚落着这份分类的不得人心。

(图片源于网络)

此外,也有舆论指出《团体标准》的出台折射出制定方维护相关利益的明显痕迹。有网民扒出该标准起草组成员之一为青海民泽龙羊峡生态水殖有限公司,而导火索源头正是@央视财经 此前所报道的“青海省龙羊峡生产的三文鱼已经占到全国市场的三分之一”。

“‘国产三文鱼’的生产者参与了标准制订一说”再度引发网民愤慨。他们认为行业标准不应由生产商来盖棺定论,“青海民泽龙羊峡生态水殖有限公司”不能又当选手又当裁判。

反观表示支持的舆论阵营提出,在中国市场上,通常所说的三文鱼(salmon)是鲑鳟鱼类的商品名统称,并非一种鱼的科学名称。正如国人目前餐桌上吃的金枪鱼,包括黄鳍金枪鱼、蓝鳍金枪鱼、大眼金枪鱼等。三文鱼也同样包含大西洋鲑、太平洋鲑、虹鳟等多个种类。

他们补充道,只要标注了三倍体虹鳟,倘若生产商能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生产甚至高于国家标准来保障食品安全,那么人工养殖的“三文鱼”不仅可以通过降低成本让老白姓都吃得起,还可以提振当地经济。

总的来看,此番“三文鱼之争”不仅再次将食品安全议题置于公共领域热议,还唤醒了网民对疑似自圆其说的标准制定所进行的二次编码热潮。

且不谈你吃的鱼是什么鱼,也无法断言团体标准过后会否上升至行业标准,乃至国家标准。徘徊于商家的退而求其次和消费者的心存芥蒂,现代版“李逵撞上李鬼”也着实让“傍”上三文鱼的青海虹鳟“火”了一把。